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抓到一面旗帜,就以为出人头地,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这是鲁迅在三十年代,给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刻画的一幅绝妙肖象。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从这幅肖象中看到了“四人帮”反党集团的丑恶嘴脸。“四人帮”开设的“帽子工厂”,就是张春桥、江青这两个三十年代文艺黑线的残渣余  相似文献   

2.
秋白、鲁迅,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的两颗灿烂的巨星。1935年6月秋白英勇就义,巨星陨落在长汀罗汉岭下。1939年李何林说:“这损失,和一九三六年之损失了鲁迅是一样的重大!”在三十、四十年代,人们把他们称为“现代的中国”的“双壁”!五十年代,有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如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就专节讲“鲁迅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先生因受到军阀政府的迫害而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他曾说过:“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及有些准备”。但是,即便在这“休息”期间,鲁迅先生也没有停止写作,任教之余,他着手编写  相似文献   

4.
“.4…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瘦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后面接着必是春天·一” 三十年代初,我的老师柯仲平、楚图南把鲁迅的诗般的散文《秋夜》送进了我的心田。这是其中在我心中扎根最深的一段。我就是默诵着这些诗句,理解了人生,获得了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力量,滋生了战胜秋冬的智慧和勇气,坚定了春天一定会来到的信心,开始了为迎接人类春天到来的人生。 三十年代末,为着生活和斗争的需要,我也曾几度去做中、小学生和演剧队员的教师,我又将《秋夜》这饱含着希望的种子,播进了青少年的心…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同志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开幕词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谁也不能忘记鲁迅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从他早年结束学生生活以后,他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只是在1927年蒋介石出卖革命以后,他受着反动派的迫害,才离开了教育岗位”。郭沫若的讲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多年里,虽然没有人出来反对郭老的话,但也似乎未引起文化界、教育界和鲁迅研究界足够的注意和重视。三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年代,发展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现代文学史上,实在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流派。就是在当代,也还有些作家高举着“乡土文学”于力致,帜旗“乡土文学”创作,创作出不少很有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品。鲁迅和茅盾是很重视“乡土文学”的,早在三十年代初就曾撰文论述“乡土文学”,对出现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给予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遗憾的是后人并没有象鲁迅和茅盾那样继续对“乡土文学”予以必要的关注和研究,致使我们现在  相似文献   

7.
鲁迅杂文是从五四时期开始创造的一种新文体,也是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贡献。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究竟算不算文学作品,这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尖锐分歧的问题。早在二、三十年代,有不少人就攻击鲁迅创作杂文是“投机取巧”,“容易下笔”,是“创作上的末路”等等。近年来,港台及国外的一些研究者也不承认鲁迅杂文是文学作品,要澄清这种偏见确实不容易。其实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就在《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中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鲁迅逝世之后,即被谓之以“民族魂”称号,为民族解放斗争的革命家形象在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内进一步扩大,“革命”的能指与所指界限日渐模糊,被统统纳入到人民内部斗争、阶级革命的范畴之中.文章通过20世纪50年代教材的选编案例、60年代兴修新墓事件、《鲁迅传》创作以及70年代《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轶文的发现,分析和揭示主流意识形态对鲁迅信仰的规定和解读,社会各界对鲁迅信仰的共识和接受.一方面,梳理出鲁迅成为国民信仰的心理机制与历史策略;另一方面,发掘出鲁迅成为国民信仰所承担的价值准绳与精神导向.在种种合力的辨识中,指出鲁迅形象构建的本质和对国民信仰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荫榆之死     
杨荫榆是三十年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曾因开除思想激进的学生而遭在校师生的强烈反对,引发了轰动全国的“女师大学潮”。1934年春,由于鲁迅等人的口诛笔伐,她无法立足京城,挥泪离别了女师大,回到家乡苏州,在苏州中学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左联”期间,曾经大声疾呼:“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文学是战斗的!”“左联”的老战士夏衍同志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三十年代的战斗文学的代表作.它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光明》杂志创刊号.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书的故事》以书为线索,叙述了三十年代发生在年轻的公共汽车卖票工人与鲁迅先生之间的一件事。“书”是联系故事中两位主要人物的纽带。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1.鲁迅先生托人代售书;2.卖票工人想买书;3.钱少买不起书;4.鲁迅先生慷慨赠书;5.读者“买书”给鲁迅先生的安慰和鼓舞。其中,第一、四  相似文献   

12.
袁昌英先生是我国二十年代著名的女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学者。从一九五七年起,一直受“左”的路线迫害,“文革”中去世。作为作家、翻译家、学者、教授的袁先生,她是不应该也不会被人们忘记的,因为业绩俱在。这里,我不拟全面谈袁昌  相似文献   

13.
谈《琐忆》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战斗性的一面 ,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 ,但是关于他对同志 ,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对敌人恨 ,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 ,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 ,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因此 ,想从后面多说一些 ,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196 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 80周年纪念 ,我从上海…  相似文献   

14.
(一)“合作教育学”派的产生在苏联教育学的发展史上,可以明确地看出迥然不同的两个大阶段:一是从十月革命到三十年代初期的这个阶段,可简称为“二十年代的教育学”。二是从三十年代至现在的约五十年时间内占统治地位的所谓“传统教育学”。二十年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克鲁普斯卡娅、卢那察尔斯基、沙茨基、布朗斯基、维果茨基等。当时还有一些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由于后来受冷遇、迫害,他们  相似文献   

15.
论女作家肖红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在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斗争旋涡中成长起来的一位颇有成就的女作家。她用自己的作品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在人世间仅度过三十一个春秋的萧红,她不足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却是值得骄傲的,她留下了近八十万字的文学遗产。特别是她的小说创作更是富有成果的。自三十年代初开始,她便相继发表了《弃儿》、《王阿嫂的死》、《生死场》、《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小说,特别是继著名的《生死场》“给上海文坛一个新奇和振动”之后,她又在《呼兰河传》中表现出了她那夺目的思想和艺术光彩。她选定了“五四”以来由鲁迅所  相似文献   

16.
《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这个暮色迫人的老年人,仿佛写劝世文似的,如三十年代所说的老话,劝年青人千万勿读古书,尤其是勿读四书五经。我的话,跟许地山、鲁迅他们那样坚决:我认为在那儿提倡读古书的人,大半不够格,不配。  相似文献   

17.
对于赛珍珠(Pears S.Buck),现在大约很少有人提起她了.然而就是这位美国的女作家,却给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冲击波:她的取材于中国农村的长篇小说《大地》①携着太平洋彼岸的西风吹到了中国的“大地”,引起了一阵可谓热烈的反响.不惟如此,此风也吹到了东邻日本,连日本老作家新居格先生也对《大地》推崇备至.②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中国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进步文化阵营,对此不仅没有保持缄默,相反而是认真对待的.鲁迅、胡风、谢冰莹等人在不同的场合从理论上对《大地》作了分析和批评.如鲁迅说“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指赛珍珠——引者),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一位诗刊编辑要求鲁迅发表关于诗歌创作的意见,他回信说:“要我论诗,真如要我讲天文一样,苦于不知怎么说才好,实在因为素无研究,空空如也。”这是颇为谨慎的自谦之言。其实,鲁迅不但工于诗,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革命诗篇,而且对于诗歌创作也有不少指导性的精辟见解。早在辛亥革命之前,鲁迅就写了《摩罗诗力说》这篇长达数万言的诗论,站在当时思想界的高峰,怀着满腔的爱国主义激情,号召人们奋力开创“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诗风。鲁迅一贯认为“文学是战斗的”。有的资产阶级作家反  相似文献   

19.
老作家聂绀弩同志,为《萧红选集》作序,题目是《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新文学史科》1981年第1期),文中记录了萧红谈话中关于对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些看法,她对鲁迅先生有着诚挚的敬爱之情,因为是鲁迅先生为她打开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窄门,是引导她从事文学创作的导师。她在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说:“鲁迅是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于是联系到她自己的作品,便说:“我觉得不配去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  相似文献   

20.
<正> 我们——努力步着鲁迅先生的后尘,努力担起鲁迅先生未了的任务,我觉得我们彼此的神经是联系着的。张天翼一张天翼是鲁迅精神的真正捍卫者和继承者。他坚持了鲁迅“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传统,成功地运用讽刺的武器暴露黑暗、鞭挞丑恶、谴责虚伪,真实地再现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市民社会的病态生活。他笔下的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典型,延伸和发展了“五·四”以来由鲁迅开创的现代讽刺小说的形象体系。更值得注意的是,张天翼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和批判,努力在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