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一、从结构上类推 有些成语往往是由两个意思大致相同的并列短语组成的,因此,可从一个短语中的某一个字类推出另一短语中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字.如"循规蹈矩"就是由"循规"和"蹈矩"两个短语构成,其中"循"、"蹈"是"依照、遵守"一类意思的"同类字",所以,由"蹈"就能推出的是"循",而不是"寻",否则,"寻"和"蹈"两个字的意思就不一致,整个词语的意思就令人费解.有些成语是由一个词分开说的,如由"奢侈"一词生出"穷奢极侈"的成语,而"侈"不能写成"耻";由"奸猾"一词引出"老奸巨猾"的成语,而"猾"不能写成"滑".  相似文献   

2.
王莹莹 《成才之路》2013,(29):49-50
近些年来,高中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讲解教材,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搞题海战术。这两种方法对语文教学以及成绩的提高有没有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对于教材的内容,最有必要讲解的就是古诗文。除了讲解,课后学生还需要必要的背诵环节。比如,有些字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而且相去甚远。这就需要通过记忆来达到日后知识迁移的目的。像“寻找”的“寻”字,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同有“找”的意思,且常用。但是在古汉语中,它还有一个重要义项,就是“不久以后”(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归去来兮辞》)。如果不记忆它的古文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评语     
这篇考场作文,至少有这样一些优点:1.题目鲜亮,吸引读者的眼光,冲击读者的视觉——一个“润”字巧连“雨”和“万物”,将二者间的生命关系动态地揭示出来;一个“香”字,妙接“馨”和“满天”,让人顿时嗅到了浓郁的芬芳;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由两个短语巧妙构成的文题,很有些“诗”之味,很有些“画”的美。由此可见小小年纪的作者“文学”的素养较高,审题、拟题的水平上乘。  相似文献   

4.
袁英 《中学生英语》2002,(21):11-11
我们知道,英语单词是由26个字母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有些字母还可构成短语,这些短语风趣,形象,简洁,通俗易懂。下面谈谈几个由英语字母构成的短语。字母A是字母表的第一个字母,Z是最后一个字母,由它们构成的短语from A to Z便表示“从头至尾,完全地,彻底地”的意思。例如:  相似文献   

5.
乾隆是一个喜欢钻研学问的人。有一年,他和群臣们在一起讨论仁德,大学士纪晓岚也在其中。
  几个小时过去,乾隆也有些累了,就想放松一下,恰好此时在书上看到了“忠孝”两个字,乾隆想起知识渊博、机智敏捷的纪晓岚就在身边,突然玩性大发,就问纪晓岚说:“纪晓岚,我问你,这‘忠孝’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呀?”  相似文献   

6.
短语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由于短语的多变性、灵活性 ,使我们的学生倍感苦恼 ,同时也使其成为我们教学的难点。俗话说 ,“万变不离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掌握“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就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将常见的短语举一反三。所谓“一个中心”即在教学中 ,向学生指出短语内在的中心词的含义如“eatup”中的“eat”是“吃”的意思 ,“fallinlove”个的“fall”是“坠落”的意思 ,“believein”中的“believe”是“相信”的意思等。所谓“两个基本点”一是指与中心词相连的介词或名词 ,另外是指在句…  相似文献   

7.
短语中存在歧义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识别呢?我在此方面作了一点肤浅的探讨。 短语是由词组成的。一些短语的含义因同类或不同类的词因排列组合形式的不同,同样的短语有不同的结构关系和不同的意义。例如,“烤白薯”它是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组成的短语,从偏正关系上看,是“烤的白薯”的意思;从动宾关系上看。是“烤了白薯”的意思。又如,“牛奶面包”是由两个名词组成的短语,它既可以是偏正关系“用牛  相似文献   

8.
《中学文科》2004,(9):3-6
正确区分形声字。中国汉民族文字是表意文字,90%以上的字是用“形声”方法造出的。“形声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一个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叫形旁。相同读音的字由于共用一个声旁,因此容易搞混,但是因为所表示的意思不同,形旁又有区别,因此我们要严格区别字的意思,识记汉字字形。如“书籍”与“狼藉”;“裁判”与“栽树”。  相似文献   

9.
秦文君 《山东教育》2004,(36):44-44
我的孩子叫萦袅,这个名字是由我和丈夫一人出一个字,我最爱“袅”字.他爱“萦”字,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是“美好的升华”,当然,起这名字的另一个动机是,它不大可能与别人重名。说起为孩子起名字,也很奇怪,我俩很早就煞费苦心地给孩子起名,男孩的名起了一个又一个,都被丈夫无情地否定掉;女孩的名只提出一个,却是两个人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10.
一个汉字有两个读音,表示两个意思,叫“异读字”。比如“这箱子太重了”的“重”念zhóng,“书买重了”的“重”念chóng。就汉字说,一字两读;就语言说,重zhóng和重chóng代表两个不同的词,无所谓异读。代表两个不同的词(或语素)是根本的,写成相同的一个汉字是偶然的(有些是词义引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第24题是一个排序题。意在考查“调整语序”的能力。要求调整后的句子语序正确、匀整对称,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字数不得增减,“语序正确”指的是几个短语之间的顺序恰当合理;“格式协调一致”指的是短语的结构一致,如五个短语均为名词性的偏正短语。这样一种理解如果不错的话,那么国标答案就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底气不足的是这一组短语的顺序,如果我们善解人意地理解标答,前三个短语与后二个短语字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先生指出:“‘的’字短语应用广泛,情况复杂,很值得探讨.”(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这对我们探求“的”字短语的构成形式、主要特征和一般规律等等,无疑是一个启示和推动.本文仅对“的”字短语作一些浅探.所谓“的”字短语就是由一个词、一个短语加上“的”字而构成的.如: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各类词构成的有,学校的 行走的鲜红的 怎么的由各类短语(除“的”字短语外)构成的有,老师讲的(主谓短语)浅蓝色的 跑得快的(偏正短语)来打工的(连动短语)帮他发财的(兼语短语)  相似文献   

13.
“俩”、“两”和“二”3个字 ,在学生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中经常容易混淆。其实 ,按这3个字的意思和一般的用法来分析 ,就比较容易区别。“俩”是两个的意思。如 :他们俩 ;咱俩 ,5个苹果我吃了俩。也表示不多、几个的意思。如 :才这么俩人 ,恐怕太少了。“俩”后面不再接“个”字或其他量词 ,不能说你们俩个。“两”有4种意思 ,①表示双方。如 :两口子、两败俱伤、两相情愿。②表示重量单位。如1市斤是10市两 ,10钱是1两。③表示不定的数目 ,和“几”差不多。如 :我跟你说两句 ,过两天再说吧。④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两”字一…  相似文献   

14.
猜成语     
中国的文字真奇妙,几乎每个字都值得人们去探索寻趣。今天陈老师就陪我们玩了一个游戏,名字叫“两字之间蕴成语”,即由一个字变到另一个字,这一过程巧妙地藏着一个成语。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课下对“别枝”的注释是:“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原来在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并不妥当。因为讲不通,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词义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别…  相似文献   

16.
语言类型学认为汉语是唯一一个关系小句前置于名词的SVO语言,然而有些学者发现汉语似乎也存在“的”字短语后置关系小句。虽然嫁接法和提升法是生成语法中关系小句的主流分析法,但是“的”字短语前置关系小句的嫁接分析存在嫁接方向性与任意性问题,“的”字短语后置关系小句的提升分析会违反“主语孤岛限制”。标签理论视阈下的汉语“的”字短语关系小句研究表明:汉语仅存在“的”字短语前置关系小句,所谓的“的”字短语后置关系小句实为主谓谓语句。  相似文献   

17.
关于Face只要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它在汉语中是“脸、面孔”的意思,当然这是face最基本的意思。除此之外,由它所构成的短语、俚语,还有不少我们中国人所不知的意思。学外语的人都知道,由于中西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词语字面意思与其真正含义完全不同。所以,平日学习时,我们积累容易产生误解的词语,尽量避免理解与翻译的错误。就有关face的用法,试举一些例子。  相似文献   

18.
我读了《现代语文》2003年第2期上发表的汤志鸿先生写的《“告之”与“告知”》,有些不同的看法,写在下面请汤先生和读者指正。“告之”在文言文里是由动词“告”和宾语“之”组成的动宾短语。“告之以善”是双宾语结构。“以善”是由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作“告”的直接宾语,“之”是间接宾语。“告之”这样的结构在白话文里很少用到。“告知”是现代汉语里的动补式合成词,意思是“把事情告诉某人,使他知道”。现代报刊上常常见到该用“告知”的地方误用了“告之”,汤文分析的两个例句就属于这种情况。汤文的第一例“把我们…  相似文献   

19.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古诗文中有些语句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往往会产生错误。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登船。“主人下马”这部分省了“客”.“客在船”这部分又省了“主人”,前后语意互相补充,才能正确领会句意。如果将其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那就曲解了文意。可见。掌握这种修辞手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语句的意思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它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短语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