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黄辉明 《文教资料》2010,(35):113-116
在中国百年宪政进程中,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最先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他否定了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宪政模式,提出了独创性的"权能分治"宪政学说及其实现形式的"五权宪法"思想。孙中山宪政思想承前启后,具有重要的宪政理论价值,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反思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的宪政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峥 《培训与研究》2007,24(1):67-69
作为中国近代法学的开创者之一的梁启超,其对西方宪政理念的中国化改造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国体与政体理论、国家主义的公民权利保护以及权力制衡理论对近代中国的宪政实践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宪政文化的国家主义观也体现出他的历史的局限性,并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相似文献   

3.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晚清时期他积极参与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与时俱进,力主实行民主共和制。马相伯对中国近代的宪政建设进行了思考,其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其一,宪法中的制度设计要合理;其二,中国宜采用联邦制;其三,中国实施宪政的关键是实行民治。他的见解虽有局限性,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关于民治的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民主革命中,孙中山先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在理论界一直是被关注的重点。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在分析了三权分立的弊端之后结合中国古代两权产生的。在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民权主义、权能分治、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都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五权宪法思想闪耀着民主主义色彩,在中国宪政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是一个民族民主革命风云激荡的时代。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成果,1954年宪法是对近代中国宪法问题和宪政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对未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发展思路,也是中国当代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开端。它标志着近代以来的中国宪法和宪政理论发生了重大转折,即以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为指导的当代宪法代替了在中国未能成长起来的西方移植性宪法。同时,1954年宪法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基础两个方面所具有的过渡性特点也预示了这部宪法本身的不稳定性,昭示着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新文化运动时期,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陈独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主宪政观,提出了“主权在民”“、国民参政”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他的民主宪政观延续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富强为体、宪政为用”的理念,这阻碍了他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7.
薛福成的中西文化观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截取其中的重要一环———"考旧知新"说加以详细论述,充分肯定它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及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一理论思考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以后,议会制度与三权分立体制及其理论基础——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理论等西方宪政文化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传播的主体是近代中国最早与西方接触的开明官员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西方宪政文化的认识尽管十分肤浅,介绍的内容也或对或错,但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少数人的警觉,并对戊戌维新运动以及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社会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代中国曾开展过多次宪政运动,制定过众多宪法或宪法性文件,进行过多种宪政模式的探索和建设,但最后都失败和废弃了。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方面的主要有: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市场经济的比重较小是经济因素;农民的数量过多而市民的数量过少是阶级因素;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主题是时代因素;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统治是国际因素。探索、总结这些社会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以宪政建设为核心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回顾和评论,对近代宪政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需求、民众信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出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所在,以史为鉴,提出了建设当今民主宪政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树立宪法至上权威,使国家真正实现法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宪政恩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改良立宪、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在中国宪政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宪政的艰辛探索代表了中国政治法律思想转型的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宪政恩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改良立宪、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在中国宪政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宪政的艰辛探索代表了中国政治法律思想转型的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君劢是中国近代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游走于学问与政治之间,是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张君劢的宪政思想有一个前后演变钧发展过程,抗战胜利后,他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国家,而他所说的民主是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的统一。本文着重阐述抗战胜利后张君劢的宪政思想,力求分析出张君劢在抗战胜利后选择的政治路线与时代背景及他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各国历史上,近代民法往往先于宪政而存在,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壮大、权利意识的觉醒、公共领域的形成,从而对宪政的产生和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传统制度和现实危机的影响下,清末时的中国既不存在近代民法,也缺乏促进近代民法发展的社会激励,这无疑是当时这场改革最终以失败收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再走发展宪政之路,我们应注重制定一部突出权利本位思想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模式,它是一种有秩序的统治,其本身是一个有领导的秩序过程,宪政建设需要政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宪政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她的领导是中国宪政建设的重要牵引力。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宪法的实施,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进步和创新牵引中国宪政建设向前发展,为了发挥这种牵引力量必须注重政党力量的培育与维护。  相似文献   

16.
五权宪政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五权宪政思想的提出及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宪政建设是民主建设最重要的基石和法制健全最重要的标志;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历经曲折取得了重大发展也面临着众多挑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理论指南和动力源泉,社会主义宪政的不断健全和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为完成民主共和的任务,提出"革命程序论",将革命程序从开始到结束分为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阶段。"革命程序论"是实现民主宪政建设的路径选择,孙中山认为训政时期是完成民主宪政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训政理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仍有缺陷。文章主要从以党治国和地方自治两方面论述孙中山的训政理论,并简要分析其对我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宪法宪政精神缺失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政治学和法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逻辑上看,宪政以宪法为基础,只有当宪法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与宪政的精神要义,即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相一致时,宪政的实现才成为可能.然而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的精神要义总体背离,基本成了确认军阀独裁合法化的工具.反思近代中国宪法缺失宪政精神要义的表现和原因对于当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实现宪政理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五权宪政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五权宪政思想的提出及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