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分税制财政体制在运行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积极效应。同时,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困难以及地区间财政能力差距日益扩大也暴露出了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本文对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地方财政体制是在明确分税制作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体制后,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在地方财政体制的不规范性和低效性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可以通过调整和细化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明确划分地方财政收入范围,健全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减少地方财政级次以及深化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体制,更好地促进地方财政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分权国家出现了相对集权的趋势,而集权国家则出现分权的趋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政府间财政关系呈相对分权和集权演变趋势,一国市场发育程度对政府间财政关系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应当以政治体制作为确定政府间财政关系模式的基本依据,以适度集权与适度分权作为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准则,以事权与财权的非对称性安排确保中央财政主导地位及地方政府职能的充分行使。  相似文献   

4.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在没有确定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效率边界下,向着财政收入层层集权、公共事务治理责任及相应的支出负担层层下移的方向演变,结果导致基层财政普遍处于“紧”运行之中,并衍生出一系列基层公共治理问题。理顺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必须按“以公共需要为本”的公共治理观和公共财政观、“财政负担与财政能力大致对称”的政府间纵向支出结构安排观以及“基本公共品优先保障”的各级政府横向支出结构安排观,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效率职能界定、政府间公共事务治理责任及相应的支出负担划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建、打破城市与农村公共品分割分治的“一品两制”等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费用,包括国家财政对中小学的拨款;用于中小学的税费和附加费;社会集资、捐资;中小学学杂费收入;学校勤工俭学或其他收入。其中,国家财政对中小学的拨款是中小学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约占中小学经费的71.26%。1980年进行了财政体制的改革,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灶吃饭”.自此,中小学经费基本上由地方财政负担。地方各级政府把中小学经费纳入本地区财政预算,通过财政支出对普教进行拨款,普教经费成为地方预算支出的一部分,它包括预算内事业费拨款,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拨款;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种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的支出。中小学经费的拨款体制与财政预算体制紧密相联。它是处理各级财政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预算拨款关系以及教育部门内部的预算拨款关系,解决财政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横向的分配关系以及教育部门内部的纵向分配关系。建国4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经费的拨款体制,随着国家财政预算体制的变动而变动,并且,自身也形成了一套方法和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李晓君 《昌潍师专学报》1999,18(3):100-101,106
分税制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用划分各个税种归属和管理权的办法.适应各级政府财政需要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制度,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比较规范的办法.用分税制取代我国“财政包干”体制,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宏观调控、摆脱当前中央财政经济困境的正确决策.实施分税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形成;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强化税收调节作用;有利于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和财税行为;有利于我国税制与国际惯例接轨,促进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但是分税制在划分税种  相似文献   

7.
我们考察政府层级间税权划分,应结合财政体制进行分析,由政府职能所确立的事权,应与其所具备的财力相适应。而税权的划分决定的财权,确定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配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前既不规范又不稳定的财政体制,导致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反过来,这种博弈行为又强化了财政体制中不规范做法和短期行为。各级政府相互转移负担现象较为普遍,形成了“下压型”和“倒逼型”并存的财政体制。减少政府间博弈行为,形成规范和稳定的地方财政体制是目前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府际关系中的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及其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府际关系通常指国内各级政府之间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有三种基本模式,即中央与普通行政区地方政府关系、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以及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地方政府关系。当前,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存在的问题,既有体制、政策方面的问题,也有实际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于构建“集分平衡”——集分有别、集分有度、集分有序的新型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分税制前财政制度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进行了博弈分析,从博弈论的角度理解财政体制变迁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中之重,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然而,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一直严重供给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现行财政制度造成的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由于我国的公共事业责任基本在地方政府,因此必须进行新一轮的财政体制改革:首先界定市场与政府责任的界限,然后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最后调整财权,建立起"以属地分税制为基础、财权事权相统一、财政收支相对等"的彻底的分税制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分配不协调,举债意愿与举债约束失衡以及地方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少等是形成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原因.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关键是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对分税制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基层政府的分成比例等.  相似文献   

13.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破除城乡义务教育二元体制、促进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按照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包括行政区内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跨行政区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两大类型。义务教育的属性特点和社会公平的伦理要求共同决定了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财政职责。当前,要解决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格局与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财政职责不对称的问题,各级政府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要履行与其财政能力相适应的财政职责,其中县乡政府需承担力所能及的财政职责,省级政府承担最主要的财政职责,中央财政承担对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职责。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的财力,但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很少;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承担了举办义务教育的主要投资责任.各级政府财力与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极不相称.义务教育经费缺乏保障,义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义务教育财政重心势在必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为提高义务教育财政重心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义务教育法律体系日臻完善,为出台并实施提高义务教育财政重心的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正在进行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实施义务教育财政重心上移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5.
学前教育是准公共物品,并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特点。政府在学前教育投入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政府与其他投入主体之间的责任如何协调,各级政府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如何保障和规范政府责任的履行等,这些问题不明确,是造成政府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一直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需要明确在学前教育投入中政府的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多渠道投入的引导作用、对其他投入主体的规制作用等政府责任,使其在各级政府之间合理配置,增强县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财力,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并通过预算法等相关法律制度来规范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16.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坚持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目前我国存在的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应做两方面理解:一是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不匹配;二是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不匹配。我国需要坚持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相匹配,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收立法权;坚持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相匹配,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的财力结构。  相似文献   

17.
节能减排的政府主导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对企业单纯的约束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节能减排中遇到的问题。从企业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相融合的角度,论述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企业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针对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问题的原因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激励相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从政策、财政方面予以大力扶持。明确财政责任及其承担方式是政府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基础。民办教育发展的财政责任正当性源自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政策也为财政责任提供了重要依据。以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方式作为财政责任承担的方式,可以促进竞争、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政府、民办学校、投资人三方共赢。我国需要结合国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从相关主体、购买内容、运行机制、监督结构及配套制度等方面构建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19.
唐后期两税三分制的实行使得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上进行了利益分割。由于地方的财政包干制,使得地方财政能够利用两税收入、财政羡余,甚至还有私用钱和军资粮储参与救灾,在常平义仓的建设、赋税蠲免、灾害赈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减轻灾害及救灾给中央财政带来的负担,唐中央政府也多次督促地方利用留使、留州财政进行救灾。地方财政参与救灾本身有中央政府与地方利益冲突的背景,但客观上也提高了地方救灾的主动性与效率,促进了唐后期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在唐后期两税三分制下的地方救灾也由于相应监督管理制度的废弛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