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识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和感情有关。认识事物当然必得有严格的理智,不能纵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恶。如果仅仅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下结论,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出错误的判断,正如《韩非子》里那个宋国的富人,他的儿子与老人说的是相同的话,而他听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  相似文献   

2.
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我们感情的亲疏远近往往左右着我们对其认知的正误深浅。换句话说,我们的感情亲疏远近为我们戴上一副有色眼镜,我们眼中的事物无不染上我们的主观色彩。所以,我们必须摘下“有色眼镜”,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评价,那种“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战国策》中有篇很出名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邹忌从身边三人对自己的不同看法中悟出“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原因,以此讽谏齐王,使齐国成为一代霸主。由此,不难看出感情亲疏在认识事物时所起的作用。倘若邹忌未能客观…  相似文献   

3.
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之后,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询问花事。侍女笑着回答海棠依旧。女词人却叹息道:应是绿肥红瘦啊!李清照感情细腻,对花有着深切的关心与怜惜,因此她才会想到雨疏风骤后的海棠凋零的容颜。而侍女则不然,因此花遭受摧残丝毫没有触动她,甚至不被她觉察。可见,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有关系的。一般说来,当我们偏爱某一物,亲近某一物时,我们会觉得它特别动人,正如邹忌之妻,偏爱邹忌而认为他比齐国之美丽者徐公还要美。这正如古语所言:“情人眼里出西施。”当我们被外物所触动时,它们也便展示出独特的品性。张…  相似文献   

4.
正方论点:感情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反方论点:感情亲疏不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尊敬的主席、评委、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自古多情空遗恨”,人类是情感的动物,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感情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感情的亲疏是否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呢?我方认为,感情的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理由有三:一、何谓“感情亲疏呢”?《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感情”即由心理活动产生的“情绪倾向”,“亲疏”则是指对某人某物的“亲近或疏远”的程度。感情亲疏即指在心理层面上(或感情程度上)对某一事物的亲近或疏远…  相似文献   

5.
正方一辩开篇陈词(三分钟)正方论点:感情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反方论点:感情亲疏不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尊敬的主席、评委,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自古多情空遗恨。”人类是情感的动物,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感情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感情的亲疏是否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呢?我方认为,感情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理由有三:(一)何谓“感情亲疏”呢?《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感情”即由心理活动产生的“情绪倾向”;“亲疏”则是指在心理层面上(或感情程度上)对某一事物的亲近或疏远。它往往会使人在潜意…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3,(27)
全国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全国统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宋国有个富人 ,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 :“不修好 ,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 ,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 ,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 ;但是 ,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 ,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 ?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  相似文献   

8.
卢优卫 《现代语文》2004,(7):36-36,35
眼2003年高考作文演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芽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芽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眼注意演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  相似文献   

9.
王玉辉 《辽宁教育》2003,(12):43-44
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犤注意犦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  相似文献   

10.
[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6 0分 )宋国有个富人 ,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 :“不修好 ,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 ,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 ,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 ;但是 ,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 ,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 ?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  相似文献   

11.
一、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  相似文献   

12.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  相似文献   

13.
2003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了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  相似文献   

14.
胡勤 《教学月刊》2003,(9):41-43
今年高考作文题意深奥 ,内涵丰富 ,难以穷尽底蕴 ,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掉进话题的陷阱。作文题给出材料之后 ,连续提了两个问题 ,然后才引出“话题” ,内在的关系很复杂。“感情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如果认为有关系 ,至少可以分出四种 :感情亲近 (疏远 ) ,以致对事物认知正确(错误 ) ;感情疏远 (亲近 ) ,以致对事物认知正确 (错误 )。如果把“深浅关系”从中分出来 ,又会增加四种 :感情亲近 (疏远 ) ,以致对事物认知深 (浅 ) ;感情疏远 (亲近 ) ,以致对事物认知深 (浅 )。以上各种因感情亲疏而产生的思维模式 ,既可以肯定…  相似文献   

15.
正方一辩开篇陈词(3分钟) 正方论点:感情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 反方论点:感情亲疏不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尊敬的主席、评委、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自古多情空遗恨。”人类是情感的动物,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感情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  相似文献   

16.
今年高考作文以“智子疑邻”的寓言引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学生普遍认为哲理性太强,难把握。为此,记者采访了参加高考阅卷的广州翠园中学丁光辉老师。丁:关键在两个提示:“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事物认识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什么样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个寓言故事带有一定的隐含导向,即以情感判断事物是错误的;但应当注意试  相似文献   

17.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美文,除了注意知识性外,我还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性。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并以此来讽谏齐威王纳谏去蔽。  相似文献   

18.
许多考生认为今年的作文题难写,这是可以理解的。这道试题的关键是“带着感情认知事物”,也就是“带着感情认知社会”。一方面,我们的高中生感情是丰富的,生活的压力带给他们感情上的酸甜苦辣、烦恼悲欢,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阅历、人生经验又太少太简单。提示语“感情上的亲疏远近”以及考题所提供的材料很容易引导他们把“感情”定位在“亲情”上,而仅从这种角度来论述“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相当困难的,很容易滑落到“形象小于思维”的困境之中,顾此失彼,“情”“理”脱节。另外,今年的作文题富有哲理意味,考生对“感情亲疏”和“事物认知”关系的认识水平将决定文章立意的高下,但语言表达的地位仍未得到有效重视,这也许还是遗憾。  相似文献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切身感受的“比美”之事设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最后成就霸业的故事,说明了统治者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富国安民的道理。邹忌巧妙设喻,不仅做到了“忠言顺  相似文献   

20.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写齐国谋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选文情节生动,语言精炼,细致地刻划了一个精细、聪明、勇敢的谋巨形象。全文不到三百五十字,主要是通过记事,说明纳谏才能强国的道理,叙事委婉生动,说理浅近易懂而富于说服力,能给人深刻的启示,确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重点是在邹忌的“讽谏”和齐王的“纳谏”上,而难点应放在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