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惠民 《军事记者》2007,(10):62-63
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记者、编辑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撰写有分量的佳作,就非"厚积"不可。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学习和实践,资料的积累和使用也很重要。使用资料虽在一时,积累功夫全在平日。因此,既要持之以恒,又要广泛收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并巧于运用,引申发挥,就能使文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广阔无边,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全读了都印在脑海里。更何况世上没有生而知之者,渊博知识的获得,只能靠在工作、学习中日积月累,通过不断积累来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并随着知识的广博、深厚而增长才干。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工作都离不开资料积累。先人为此曾概括出许多至理名言:“积沙成塔,积腋成裘”、“积士而为山,积雨而为海”、“积薄而为厚,积少而为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并创造了字典、词典、年鉴、手册、类书、百科全书、索引、历表等多类资料工具书,以助人们查找和利用已有的知识成果。  相似文献   

3.
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说:“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荡奔腾之日;基愈同,则人生事业愈不敢限其将来。”范长江五十多年前说的话,在首届“范长江新闻奖”的得主身上,充分得到了证实。如解放军报社的主任记者江志顺的三条成功“秘诀”中,就有一条是“积累”,他说是“全部生活和知识的积累。”新华社总编辑、高级记者南振中说,“我靠学习,靠一点一滴的经验的积累”。可见,“积累”二字对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的记者(通讯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从事编辑工作多年,有一个问题一直难以释疑:“文责”到底谁负? 有人会说:“这算什么疑难,作者文责自负嘛!”问题就出在这里。作者能够负文章之责吗?文章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那当然是一好百好。一旦产生负面效应,“文责”问题就相伴而生。若违犯了政策、法规,上面要追究责任,下面要求挽回影响,出版社编辑部自然首当其冲。小则批评检讨,大则罚款停刊。如若出了常识性、知识性错误,编辑们首先蒙受讽刺嘲笑之苦。若刊登了剽窃之作,侵犯  相似文献   

5.
和一个部队报道员聊天.他说有个报社记者一次到他们部队采访.一条原本只计划在其他版面刊发的消息。最终却成为头版头条。这次“意外”不仅让他惊喜.也令他总结出不少关于新闻选材和报道时机把握方面的经验。他说,自己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以来.每次遇到类似的“意外”.都能从中学到东西、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6.
耿林莽,山东青岛人,1926年出生,从事创作达60年之久,近年热衷于散文诗创作,收集在《耿林莽散文诗选》中。 作者在其代序文中引用刘湛秋的评语,说他在该方面是“迟开的花朵”,谓时间之晚;沙白则说他的散文诗是“长年久蓄,正为今日之猛发也”,谓产量高,来势快。二者是有必然联系的,“没有过多积累,就没有猛烈的喷发。”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素来有爱读野史的习惯。其原由恰如鲁迅所说,只因正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历史的底细来;野史则不然,惟其作者“不必太摆史官  相似文献   

8.
大凡从事业余报道的通讯员,都为业余的“零尾”时间少而懊恼。一次,陪同一位朋友去银行办事,但见他拿出5元钱准备储蓄,我便笑他太吝啬,不料他却认真地说:“这叫‘零存整取’。如此坚持下去,几年后就可积零为整,成为一笔可观的数目了。”细细品味其言,使我茅塞顿开:这种“零存整取”的储蓄方式,不是同样可以用在业余报道上吗?基层工作的确很忙,但只要把业余的零星时间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并坚持下去,想必也是能够积零成整,大有收益的。比如,可以采取如下“零存”办法。一是象  相似文献   

9.
曹鹏 《青年记者》2007,(18):23-24
当前中国的报业日益凸现出依托大都市形成的5大核心市场,也即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武汉,如果再加上东北的沈阳与西北的西安——几乎恰巧是建国初期划分的中共中央地方局或几大军区的所在地。这充分说明报业的发展是植根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其载大舟也无力",报纸是高度依赖城市的媒介,尤其是在纸张、印刷费用远高于发行价格的条件下,广告成为报纸的生命线,消费者集中的大都市能给报纸特别是大型综合性日报提供生存发展的土壤与养  相似文献   

10.
在最近中宣部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座谈会上,丁关根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他在讲话中,对如何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提出了三条重要要求。这就是“思想立意要高,生活积累要厚,编创制作要精”。这“高、厚、精”三字要求,可以说是抓住了当前精神产品的要害,也击中了精神产品生产中存在的时弊。  相似文献   

11.
孙世恺认为学习在于积累,积累的前提是博览群书,包括对重点书籍的深钻细读。他说:“记者应该博览群书,广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多了,材料广了,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写出的新闻也就不干巴了!”知识要靠积累,积累要靠勤奋和毅力,俗话说“一天一根线,十年织成缎”。孙世恺同志积累知识就是从一根根“线”开始的,他在新华社工作三十年,他积累了三十年。“史无前例”的动乱年月,对于知识的蹂躏,他心痛欲碎。1967年,负责北京分社工作的孙世恺被打成“走资派”,让他在办公楼当清洁工,每天拿着扫把、墩布、簸箕,打扫楼道、走廊和厕所。一天,他在清扫办公室倒废  相似文献   

12.
一位科普作家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那么,如何让医学科技新闻更“好看”一点呢? 一、学做“全科医生”,重视写作技巧 平时多积累、采访多挖掘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科技新闻记者,平时要注重科技知识的积累。从事医学科技报道的记者要像“全科医生”那样学习各学科医学知识,不断积累,在采访时能与专家“对话”,从而发现和获得大量的、有  相似文献   

13.
年过半百的曹仁义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自然感慨万端。他把诸多感想浓缩成这么几句话:“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杆是党培养的,一辈子都与党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是党给我们创造了条件。”他的激动里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从事新闻工作28年,基本上都是当编辑。一个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获得此项奖励,这对我和我身边的编辑们都是一种认可。”的确,就象多数观众只知道演员而不知道编剧一样,许多听众也只知道播音员而不知道编辑。老曹说:“这不是一种‘苦,吗?不过,想追求知名度,我就不当编辑了。”曹仁义属于创造型、开拓型的编辑。这些年,他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提这样的问题:“我能再干点什么?”  相似文献   

14.
古人作画,讲究含蓄。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雾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古人论文,也讲究含蓄。清人刘大櫆在其《论文偶记》中指出:“文贵远,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乃可谓远。”新闻写作也应讲究一点含蓄。胡乔木同志说过:“愈是好的新闻,愈是善于在内容(事实)上贯彻自己意见,也愈善于  相似文献   

15.
南振中同志担任新华社记者以来,写了不少好的报道,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习、采访和写作的经验。凡听到他讲课的人,都为他的勤奋读书、积累知识的精神和方法所折服。他认为:为什么人们把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叫做“记者”?顾名思义,大概跟“记”字含有“记录”、“记载”之意有关,新闻记者离不开“记”。许多记者都很重视笔记本,并把它看做是无价之宝,记者的笔记本主要记些什么东西呢?南振中例举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士·赖斯顿描  相似文献   

16.
渴望与追求     
王振国是国家评定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研究员,现任国际癌病康复协会会长、振国医药科学研究所和长白山药物研究所所长.他自1972年起专职从事抗癌天然药物研究和肿瘤防治与康复的工作.他研制的“天仙胶囊”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获卫生部批准正式投产,现已研制生产了第二代“天仙液”系列的抗癌药物.他的研究成果荣获第38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世界最高个人研究奖”和国际金奖.由于成就卓越,1990年他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他多次参加国际癌症防治学术研讨会议.其专著《天仙液惊异》已在香港、台湾和日本出版,《肿瘤防治与康复》一书也在香港出版,在世界各地发行.  相似文献   

17.
渴望与追求     
王振国是国家评定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研究员,现任国际癌病康复协会会长、振国医药科学研究所和长白山药物研究所所长.他自1972年起专职从事抗癌天然药物研究和肿瘤防治与康复的工作.他研制的“天仙胶囊”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获卫生部批准正式投产,现已研制生产了第二代“天仙液”系列的抗癌药物.他的研究成果荣获第38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世界最高个人研究奖”和国际金奖.由于成就卓越,1990年他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他多次参加国际癌症防治学术研讨会议,其专著《天仙液惊异》已在香港、台湾和日本出版,《肿瘤防治与康复》一书也在香港出版,在世界各地发行.  相似文献   

18.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19.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成了时下一大热门话题,不少有识之士呼吁:为节约计,为环保计,过度包装应当“瘦身”、“缩水”。由商品的过度包装,想到了报刊的“豪华”包装。近年来,我国仿佛进入了“厚”报刊时代,报刊纷纷扩版,越办越厚。报纸动辄几十版,甚至上百版;杂志则早已由传统的48个页码“升级”为56个页码、96个页码甚至更多。不仅如此,报刊用纸也越来越考究。报纸纷纷出彩报,杂志则用铜版纸进行“豪华”包装,彩页、插图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如果“加厚”的报刊版版有好稿、页页都精彩,倒也是读者之福,可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加厚”的报刊并没有多少…  相似文献   

20.
徐琳玲 《新闻天地》2010,(12):64-65
多年之后,李宗仁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他印象中的蒋、阎、冯三人:“蒋为人严肃,杀气很重,看上去有些劲儿劲儿的”;阎锡山“则是一望而知为工于心计的人物,其人喜愠不形于色”;“冯玉祥外表既不严肃,也不深沉,属于兴之所至型的,不过,按李的评价“也是一老谋深算的政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