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众所周知,大禹治水一改鲧的哪里决堤泛洪哪里堵的做法,而是确立了河水的走向之后,进行疏通河道工作,引千里洪水流入大海,从而彻底解决了洪水泛滥的祸患。也正是缘于此,大禹治水才被后人所赞颂、称道。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大禹治水在疏通河道的同时是一定要加固堤防的,否则,如果大禹只是重于疏通河道,而忽视了堤防的堵漏工作,他的治水大业是断难成功的,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后人的赞颂、称道;  相似文献   

2.
古时舜帝派鲧去治水,鲧带领着人们速速堵塞水道,其结果非但没能治好,反而洪水越闹越大。禹是鲧的儿子,鉴于鲧失败的教训,决心改变父亲的做法。他废寝忘食,三遇家门而不入,率领着人们疏通河道,完成大规模排水工程,使洪水畅流入海,基本上治服了当时的水灾,变水害为水利。 “大禹治水”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就会导致失败。这对我们的工作是很有启迪和教益  相似文献   

3.
传说中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用的是“疏通”之法,关键在一个“导”字;而其父鲧降水不成,用的是“围堵”之法,则坏在一个“堵”字上。教师的教学虽非治水,但其中却有“治教”和“治学”的学问,同样有一个“堵”与“导”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洪水冲塌了房屋,淹没了庄稼,夺取了生命。尧派鲧去治水。鲧用堵的方法,造堤修坝,水来土挡。结果猛涨的洪水冲塌了堤防,水灾闹得更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后又派禹去治水。大禹吸取了其父的教训,采用修河道通水流排水的办法,后经十年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而被人民拥戴为帝。  相似文献   

5.
要探究大禹治水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首先要了解当时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背景:也就是在大禹治水之前,禹的父亲鲧是被尧、舜殛杀的。尧舜为什么要殛杀鲧呢?史学界一般认为是因为鲧治水无功。笔经过考证,认为鲧的被杀,是古中原地区部族问相互斗争的必然结果。黄帝尧舜禹时期是古中原地区遭逢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大变革、社会矛盾阶级矛盾错综交织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杨玉娟 《山东教育》2013,(Z3):34-35
"大禹治水"是一个童叟皆知的故事。大禹的父亲鲧采用"堙",即"堵"的办法,治水九年而不息,而禹则通过"疏",即因势疏导的办法,终于治水成功,为民谋福,万代颂仰。而"大禹治水"的故事,也给予现在的管理工作者深深的思考。管理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科学规范的管理过程,是实现好的管理结果的直接决定因素。作为幼儿园的一名管理者,  相似文献   

7.
大家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吧,主要讲述了禹分析、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改父亲鲧"围堵障"之法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最后根治了水患。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或教育教学中也不乏类似事例。  相似文献   

8.
禹是黄帝的后裔,因封国在夏,又称夏禹,人们为了纪念他治水有功,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相传在尧的时代,洪水泛滥,人们生活情况凄惨可怕。于是,尧派鲧(音滚)去治理洪水。鲧用堵塞洪水的办法,治了九年没有成功。尧让位给舜后,舜改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接受了他父亲用土堵塞洪水失败的教训,到各地去调查和测量,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使大水顺着已疏通的河川流入大海,解除了水患,还建起了排灌系统。禹又把稻种发给人们,组织人们生产劳动,度过了洪水之后的灾荒,使农业有了发展。禹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他身带工具,亲自参加劳动,大腿累得没了肉,小腿上磨得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了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管理学生,如何教育学生,如何使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大禹治水”的古训或许对启发我们的教育观念具有现实意义。一、疏浚引导远古时期,洪水泛滥,禹的父亲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但还是无功而返。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大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启示:依势造型,…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期伊始,笔者接下了班主任的工作,此时,有人向我传授治班之道:新官上任三把火,要镇住学生,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听了这话,笔者却不敢苟同.记得小时候听过关于"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故事."鲧"采取"堵"的办法,洪水不仅没能堵住却更加泛滥,而"大禹"开河、修渠、疏通水系,最终成功治水.教育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相似文献   

11.
帝与鲧     
主持人小夫子:天帝是缺乏温情的"冷血天帝",鲧、禹是充满大爱的"热血青年"——《帝与鲧》的故事予你全新的阅读体验。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相似文献   

12.
鲧是研究我国早期文明史的一个重要人物。许多资料记载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而禹治水时采用的是疏导的方法,因此禹成功了,而其父鲧失败了。说鲧"用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九年未治平",他是败于治水这一认识和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鲧治水不存在失败,他是失败于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政治斗争。鲧的失败为禹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禹不仅治水大获成功并且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  相似文献   

13.
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人民中广泛地传颂着。这一方面是为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一方面是对禹能掌握水的规律,恰当地采用“导”的方法治服洪水的敬佩。相反,禹的父亲鲧单纯采取“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水患不息,是鲧没有治水的愿望吗?不是,问题在于方法不对头。  相似文献   

14.
做了多年的家庭教育工作,发现由于太敬业,以至于把关注点一直放在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忽视了父母与孩子是人,而不是机器这一事实。其实家庭教育不是父母对孩子的单一的关系,家庭教育的成功也不可能只是孩子的成功。成功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全家人的大丰收。  相似文献   

15.
如何解释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发生的大范围文化变化,如何解释鲧作城郭、大禹治水与夏文明诞生的内在关联,是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考古学与历史学两条研究路径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从考古与历史文献这两条路径对上述问题都做出了合理的解释,那么可以说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就有了某种意义上的实质性解决。  相似文献   

16.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大禹抛弃了传统的"水来土掩"的治水方法,改用疏导的方法制服了汹涌的洪水,这一伟大创举给后人留下许多启示。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关心爱护、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尤其是高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容易产生思想问题,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引导,忽视了这一点,单纯抓文化知识教育,必然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7.
远古时期,洪水泛滥。鲧(禹的父亲)受命治水,采用的是水来土掩,用填堵的方法阻止洪水流溢,其结果不仅未根除水患,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后患,鲧本人也被治罪流放。禹从父亲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利用自然地形,把高地筑高加固,使之不再崩塌淹没,把低地挖低疏通,让水流顺畅排出,且选择适当的地方蓄水用于养殖和灌溉。这个新办法以疏导为主,把治水患和兴水利结合起来,取得了成功。根治水患,是"堵",还是"疏"?两种选择,两种结果。  相似文献   

18.
黄河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曾以频繁决口、难以防治而著名。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弯曲连绵,险工、控导交错对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段较多。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黄河堤防,兴建河道整治工程,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许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险涵闸,又进行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将黄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鲧禹治水是我国上古先民传承下来的社会记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先秦文献收录的传说史籍中,禹迹天下、纾解水患,奠定了早期王权,肇基了夏代历史;禹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因此,涉及鲧禹治水区域、工程遗痕、水路流向等问题,历来是代代史学人的热门议题。  相似文献   

20.
龟背上的学问传说大禹治水时,在一次疏通河道的过程中,挖出了一只大龟,只见龟背上清晰地刻着图1所示的一个数字方阵.这个方阵按《孙子算经》中筹算记数的纵横相间制"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六不积算,五不单张",图1的数字方阵可译成现代的数字,如图2所示.方阵包括了9个数字,每一行每一列的数字和均为15,两条对角线上的数也有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