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无意于佳乃佳”是苏轼提出的极为重要的书法美学观点,其中蕴含了颇为丰富的文化含义及价值。本文紧紧扣住“无意”与“佳”加以阐发,并结合苏轼的书法创作加以分析,从而找到苏轼的书法思想与其创作的契合点。这也应该成为今天书法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2.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相似文献   

3.
“有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方式,“无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在书法创作上两种方式缺一不可,两者无法分开,没有“有意于佳”,书法创作无规律可循,没有“无意于佳”无法涵盖另书法这门特殊艺术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苏轼作为书法家位列“宋四家”之首,其思想深受儒、道、释三家的影响。本文试图从道家思想出发,阐述其对苏轼的书法创作心态及具体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其对创作心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游”和“无意,”而在具体创作上则表现为苏轼独特的执笔方式和“无法”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无意于佳乃佳"的观点是苏轼针对书法创作提出的,这一观点与老子的无为、庄子的心斋澡雪观点一脉相承。它蕴含了深奥的艺术精神,在艺术构思、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阶段都体现出"无意于佳乃佳"这一命题的深刻性。正确对待无意于佳乃佳这一命题,是创作佳品的重要前提。"信手之作"与"无意之作"不同,看似"无意",实则经过艰苦训练,日积月累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苏轼作为书法"宋四大家"之首,其成就十分显著。他的书法美学核心思想是尚自然。在其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中,"自然"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包含着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本体论范畴和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意自适状态以及风格论上的自然平淡。他的书法成就正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书法家在创作中能有“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这种下意识的直觉下的技法境界是由有意识转化而来的 ,还有书家性情、才情与修养的作用。这种妙手偶得实际上常常做到了“无法之法”,二者联系密切。“无法之法”也是从“有法”之中走过来的 ,是积学累功后灵感的悟得 ,其实质就是艺术的创新。“有法”与“无法之法”共同推动了中国书法的前进。要创新既要广泛继承 ,又要善于变法。“入我神”使“古化为我”是走向“无法之法”的重要途径 ,“无意于佳乃佳”之作亦由此求得。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在内在精神与创作观念上表现出互通性,“尚意”、“神似”、“无法”、“自然”是其文学艺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文艺作品的品评标准。这种互通性可以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和苏轼人生经历两个方面得到阐释。  相似文献   

9.
苏轼书法理论十分深邃。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祟尚自然”、禅宗的“清淡虚静”以及屈骚的“发愤抒情”等思想对苏轼书法理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形成了苏轼“书如其人”、“谈泊简远”、“法无定法”与“发愤抒情”等书论。苏轼书法理论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有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方式,"无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在书法创作上两种方式缺一不可,两者无法分开,没有"有意于佳",书法创作无规律可循,没有"无意于佳"无法涵盖另书法这门特殊艺术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苏轼书法审美追求“适意”与“无法之法”,追求创新,并把深层“意”推向高峰,强调了书法的文化本位。苏轼批判地继承了前人业绩并超越前人的窠臼,是宋尚“意”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而苏轼所追求的书法审美“适意”、对深层“意”的强调,正是当代书坛所欠缺的。当代书坛应在“法”和深层“意”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创作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本文试图透过苏词把握这种弥散于其各体文学创作中的独具魅力的个性色彩:兼济与旷达相兼的情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创造精神;景、情、理的妙合无间。这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也是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草书思想,既有对魏晋和唐代草书的反观和思考,又有宋代历史张时代思潮听影响,加之其对草书深刻听体验和感悟,故而在中国书法理论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自出新意:草书的生命;技道两进:草书的境界;散淡闲适:草书的心态。苏轼的草书思想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欧阳修、苏轼的书学思想,又以“重韵”、“绝俗”的理论使“尚意”思想得到了新的诠释,他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支撑将“尚意”书风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论者以风翔诗为苏轼的最早期作品,而笔者认为,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最早期作品应该是其二次出蜀赴京时所作七十八首南行诗。南行诗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主要起萌,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我们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全面观照,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七十八首南行诗是苏轼的早期作品。相对苏诗整体成就而言,南行诗尚显不够成熟,但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全面观照,却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认真地认识和总结苏轼南行诗创作的经验,对于认识文学创作的本体规律,对于认识内外因条件在一个文学大家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影响,也对于认识一个真实而非神化的苏轼,都是大有裨益的。南行诗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主要发萌,苏诗的题材特点、情志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在其南行诗中都可以找到灵蕴的发轫。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纵向的历史角度,简要分析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阐明其独特风格的形成和笔法运用、间架结构、分行布白的特点,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黔南书法家李慧君先生,书艺高卓,人格高尚,可谓“书兼三气,德高一方”。其书作有金石气,质朴古拙;有书卷气,温文尔雅;有闺阁气,娟秀柔婉,堪称贵州乃至中国书坛之一室。  相似文献   

19.
近代作家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从“气韵”、“性灵”、“韵律”、“自然”等角度论及中国书法特征,显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以及对中国书法美学的精深把握。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展示出中国书法共时性发展规律。作为近代中国书法美学的初步奠基者,林语堂书法观具备向西方介绍中国书法文化的积极意义。辩证对待林语堂书法观,有助于当代中国书法研究多向层面的展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了不同地域文化对苏轼词的创作产生的不同影响。色彩艳丽的杭州造就了苏轼烛影摇红的风格;豪爽率直的密州却使苏轼词风刚劲雄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