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2.
徐帅 《文教资料》2006,(15):51-52
王实甫不在元曲四大家之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周德清的言之无意,又有后人的借题发挥,比如像何良俊、沈德符等人的人为炒作;当然,除了这些人为的因素以外,还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如王实甫较之关、郑、白、马,作品数量要少得多。同时,《西厢记》的作者到底是谁,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议。还有,作品的确有一些情色描写。所有这些,都是阻碍王实甫入围元曲四大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长亭送别》的意象美,美则如斯:1.经典性。当代社会推崇时尚,酷爱流行,但流行时尚的东西易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传统经典的事物才能耐人寻味,永开不败。美丽多情的崔莺莺不得不屈从于顽固的老母亲,于郊外长亭送别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5.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其实,这“花间美人”既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又不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笔,其语言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相似文献   

6.
群文荐读     
<正>《西厢记》"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包含了《西厢记》《牡丹亭》和《卖娥冤》三个剧作。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做了优化,虽说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老夫人出尔反尔棒打鸳鸯,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机智聪慧促成姻缘的红娘。  相似文献   

7.
王薇 《考试周刊》2009,(19):12-13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不仅将其视为“天地妙文”,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文学价值,同时对西厢的删改也堪称是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一次再创造。  相似文献   

8.
自明清始人们对“西厢记”里的张珙多持肯定态度,认为他是一个知书达礼、忠厚机灵、恭俭温良的人,但笔者仔细研读该剧后发现,在元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他是一位庸俗无行、机诈百端、心地歹毒之辈,与明清以后的张珙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9.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之一(其它三部为: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一四二二年明初重要戏曲作家贾仲明在其吊王实甫的词[凌波仙]中说:“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可见《西厢记》是备受推崇的。也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恋爱故事,出自中唐诗人元稹写的《会真记》(亦名  相似文献   

10.
林奕佳 《海外英语》2014,(18):183-186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剧中最杰出的剧作,后来被改编成越剧、京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走上荧屏。国内外翻译家也对《西厢记》的文学读本进行了许多英译研究,而对《西厢记》其他艺术形式的唱词英译研究却相对较少。该文借鉴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以越剧《西厢记》的唱词曲调为模板,探讨在保持唱词旋律不变的前提下,越剧《西厢记》唱词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不同时期的戏曲批评家对"元曲四大家"及地位存在不同的见解,这其实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戏曲批评观。从这不同的戏曲批评观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古代戏曲批评观的变化情况,总的来说,经历了重音韵的顺畅,到重音律标准和曲词的情感本色,到最后注重剧本创作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元杂剧文本结构研究的第一部分。在《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先生高度赞誉元杂剧为“一代之绝作”、“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但又评其“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鄙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剖析这一命题的实质,着重考察元杂剧在西方传统戏剧模式的观照下出现的种种差异,旨在呈现两大戏剧体系迥异的艺术风貌,以引发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尤侗不仅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也是对"曲"有独特认识的戏曲理论家。虽无系统的曲论著作留世,但在多篇散文中透露出自己的曲学心得,论及戏曲的地位、功能及价值,较为全面地表达了自己对戏曲创作所持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浅谈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形成于北宋,完备于元明。明清时期,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空前繁荣,不仅剧种繁多,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怀梆。怀梆是戏曲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5.
著名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为我们构建了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殿堂。而享誉中外的翻译家许渊冲则以其精湛的翻译技艺和对源语及译语的参透把西方读者引进了这座瑰丽的语言艺术殿堂,成就了现代西方人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中的苦情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古代戏剧是否存在悲剧的讨论,迄今仍没有达成共识。笔者认为,用我国传统戏曲理论中的术语——“苦情戏”来界定这一剧种,既可以突出此类剧种与其它类型的中国戏曲的区别,又可以和西方悲剧的不同区分开来,同时也突出了自己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就元杂剧“苦情戏”的特点与表达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对戏曲的认识上,王国维摆脱了正统观念的束缚,把戏曲当作“一代文学”、“纯文学”的代表来考察,从动作性、代言性的角度来阐述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还戏曲文学应有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宋元戏曲史的基础研究上,主要运用的是西方实证主义和传统的经学即乾嘉朴学的方法;相反吴梅则可以说是传统曲学体系的集大成者,较王国维研究,吴梅在对戏曲的认识上同样用文学进化论的思想来看待中国戏曲的发展,有一致性却更进一步,勾勒出中国戏曲历史的全貌。总的说来,吴梅在用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做戏曲史资料建设方面的功绩不如王国维,但是与王国维从纵的历史方面进行考察的特点相比,吴梅的戏曲史观更具有联系社会生活、政治、文化情况及联系其他文艺形式的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从元代大诗人杨维桢所写的相关序文之中,可以认识到他的戏剧观;作为元代文人的代表,对于杨维桢戏剧观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整个元代文人的戏剧观。杨维桢的几篇序文,反映了杨氏对于戏剧功能的理解,主张戏剧的社会功用,带有传统文人"文以载道"的意味,而对于戏剧本体,杨氏主张"文采"与"节音"双重统一。其戏剧观念成因复杂,这些都将有利于加强对元杂剧的认识,从而见证中国戏曲历史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戏曲语言美理论研究开始于元周德清 ,发展于明王骥德 ,大体完成于清人李渔 ;近人王国维“自然”、“意境”说出 ,理论研究开始向近代形态转化。戏曲作品语言美主要表现在 :南北异制 ,各呈范型 ;曲白兼美 ,交相辉映 ;本色文采 ,合则双美 ;风格异趣 ,尽展才情  相似文献   

20.
“关目”是关于戏曲结构情节安排和构思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明代戏曲评论家品评元人杂剧和明代传奇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戏曲关目理论,这些理论在戏曲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戏曲关目艺术:关目新奇有趣,细密紧凑,关注人情。李渔的戏曲关目理论及创作实践,对我们深入了解其戏曲创作成就及繁荣当代戏曲文化事业,提高创作、改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