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CAI的功用,使之成为一种有效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效益和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呢?我对此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现以<自然>第十册第七课<二氧化碳>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一、诱发动机,于思中培养心理学研究证明,不论任何事物,如果它没有成为人的一种需要,也就不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没有兴趣的东西是难以进入人的头脑的,更谈不上让它在头脑中生根。因此,要在思品课教学中启发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的潜能,使思品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探索和追求真理的过程。如教师在讲《谁勇敢》一课时,可先设问:大家都喜欢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可是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呢?像过马路时别人不敢闯红灯,我敢!这是不是勇敢呢?想弄明白吗?那好,我们学…  相似文献   

3.
解读文本是老师们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文本解读好了,课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下面我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六单元课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第六单元的的主题是“名人风采”,课文有《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因为这个单元相对来说,离学生有点远。如何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我是这样尝试的。  相似文献   

4.
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那么,如何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会有所突破。a.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既简洁,又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讲究教学的艺术,要适时地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创新空间。如在《生物的启示》一课中,教师直接问学生:“鲁班受茅草叶的启示发明了锯子,你能再构思一项小发明吗?”这样的提问,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创新就无从谈起了。我在教学这部分内…  相似文献   

5.
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作为思品课的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首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抓住思想品德课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层次中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导语启发兴趣 导语是指一堂课开始讲的话。它有诱发兴趣,引起注意,开启思维,承上启下,架桥过渡的作用。所以,设计好一节课的导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本节课整体艺术是关键的一步。 例如,教师在教《集体力量大》一课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做游…  相似文献   

6.
王捷 《考试周刊》2011,(71):223-223
如何在绘画教学过程中,依据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利用绘画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适时利用好奇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教师结合绘画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苏教版小学美术第4册有一课:《会变的花树叶》,  相似文献   

7.
做音乐教师的大多会说高年级的课最难上,我也有这种感受。难就难在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教学十一册第四课《老虎磨牙》时做了尝试。 《老虎磨牙》是一首打击乐合奏曲,我想如果拿个录音机去放一放,让学生听一听,教师再讲一讲,这样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案例一则江苏/沈嘉祥通过教师或学生的质疑,创设“问题情境”是激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现象]师:课前周华同学向我反映《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第二部分“材料的准确性”中第九自然段里有错误。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读一读,看...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引导学生质疑是很好的方法,因为在质疑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注教学过程 注重教学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位化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每堂课成为成功的课,有时听了名师的优秀课或看了名师的优秀教案后,总想按照这种优秀课的思路在自己班级实践一下,可效果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教授最优化与学习最优化相应地融合在一起。换言之,如果只注意教师教授过程最优化,而不重视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忽视学生学习过程最优化,就达不到学生学习的最佳效益。因此,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很难成为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根据我的实践,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可简单地用附图表示。  相似文献   

11.
习作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指导下的课改动向,如何诱发学生已有生活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自觉地表达、自由地表达呢?笔者有幸听到一节《猜硬币》习作指导研讨课,借此课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2.
董坤 《甘肃教育》2007,(7S):52-52
新课改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教学理念中,有效的课堂交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那么,怎样的课堂交流才称得上有效呢?王洁博士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的报告实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在以前设计的案例基础上,重新进行了设计,渗透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相同的案例设计产生了不同的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13.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一部分,已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能很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越性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  相似文献   

14.
<正>导入就是学习新课之前,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引",犹如一部音乐的序曲,一开始就奠定了全曲的基调。"开讲,起着对课‘定向’的作用……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奠定了乐曲的基调;又好似下棋第一招,直接关系到全局的输赢。"(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在课堂教学中,导语引领学生从旧知到新知,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作用重大,它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激发其强烈求知欲;能启发思维,诱发思考,  相似文献   

15.
《去学校的路上》教学设计哈尔滨铁路第四小学刘云霞小学《社会》教材每册书中均有3~5篇活动课。这些活动课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怎样来完成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呢?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并不是所有的活动课都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需根据活动课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农夫出于好心,拔起了地里的禾苗,原以为能使禾苗更快地成长,却不想“适得其反”。这是我们熟悉的《拔苗助长》的故事。初读这个故事,我觉得农夫很愚蠢:他难道不知道禾苗的成长真正需要什么吗?但不曾想,当了老师,面对孩子时,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充当起“农夫”的角色来,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时,就迫不及待地给予帮助。学生需要这样的帮助吗?教师怎样才能不再扮演“农夫”的角色呢?不久前,在一次市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执教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在教学准备和多次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了“给学生真正的帮助”的丰富…  相似文献   

17.
一、CAI动画激趣,吸引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运用CAI,能通过动画刺激他们的大脑皮层使之产生兴奋中心,使学生对感知到的事物作出积极的心理反应,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习。如教《小猫种鱼》,由CAI课件出示:一只卡通小猫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小鱼放进坑里,美滋滋地想象得到很多鱼的情景。“我想知道小猫为什么种鱼?”“小猫种鱼收到了鱼吗?”教师趁学生兴起说:“小朋友们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在《小猫种鱼》这篇课文中。”然后画面推出整篇课文,不等教师发令,学生就抢着去自由读课文了。二、CAI图…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品德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第四册《做事不拖拉》一课为例谈谈拙见。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以后,历史学科的地位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其他科目,历史学科在初中还是属于“边缘学科”,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家长不理解,以为历史还是以前的副科,学生也不重视,以为开卷考试,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个别学校领导也不重视。面对这种状况,初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教学就能获得成功。我认为愉快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那么该如何进行愉快教学呢?下文就如何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因地制宜地开展愉快教学的实践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一、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实施导入 上好第一节课、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激起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有效实施导人,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学生对学科的好奇心,第一节课往往具有关键作用。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觉得有趣,有意义,就能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教学《亲近社会》,可以先让学生谈所见所闻,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