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
在冀人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3课《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小电珠、导线、电池组装简单电路,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主动探究过程。通过猜测与假设、实验与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去认识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在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导体和绝缘体时,有的学生可以达成共识,如石块、砖头、瓷砖、粉笔等是绝缘体,硬币、金戒指、金项链等是导体,而对有的材料学生就有分歧,如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潮湿的物体等,学生有的说是导体,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属“电学”的第一课,也是这一单元中最基本的知识。后几课“导体和绝缘体”、“暗盒里的电路”等都是建立在本课知识基础上,以电路为凭借,用电路进行科学探究的。可见,学好本课知识,掌握电路连接的基本方法对后续学习非常关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亮小电珠的多种方法,知道小电珠发光的原因,知道使小电珠发光的一般规律。教学难点是:把多个小电珠和电池连入电路的方法。当然,在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连接出串联、并联电路,也会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但考虑…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自然课本第六册第三课《导体和绝缘体》中,有“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一句话,这在教学中是个难点。通过多次教学,学生都是用几节干电池,几根导线和一只小电珠来做这个实验,可小电珠不亮,看不出它们有导电的现象。这是因为上述三种物体的电阻比金属大得多,通过灯泡的电流只有几十至几百微安,所以小灯泡不亮,从而使学生错误地认为上述三种物体不是导体,是绝缘体。可书上又明明写着它们都是导体。对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制作了检测装置,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形象地表现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教材一般用电池、小灯泡、导线组成演示电路,来判断物体是属于导体还是绝缘体.这种方法虽然直观,但对水、人体、树枝等导体,由于电阻较大,灯泡不足以发光,容易造成它们不导电的错误观点,该实验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为了形象地表现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教材一般用电池、小灯泡、导线组成演示电路,来判断物体是属于导体还是绝缘体。这种方法虽然直观,但对水、人体、树枝等导体,由于电阻较大,灯泡不足以发光,容易造成它们不导电的错误观点,该实验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克服上述电路的缺陷,笔者自制了一个“导体和绝缘体演示器”,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常见物体的导电情况。该仪器电路简单,既可以由教师自制,也可以作为活动课的制作项目,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6.
导电体检测器黄州市路口小学刘国良(436214)指导学生认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性能时,学生用实验电路的连接方法,将周围的一些物体逐个地接在电路中来判断被测的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但对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进行检测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我根据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7.
一、实验目的要求本课教学的目的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性能和它们的用途;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的教育。学生通过做课本中提供的“检验物体导电能力”的实验,比较容易建立“导体、绝缘体”的初步概念,但对大地、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却不易理解。因此,设计一个“大地、不纯净的水是导体”的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从实验观察中认识到大地、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进行安全用电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我教《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有一教学环节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判断一些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一班教学时,我按教材安排,课前为学生准备联接好的电路,学生实验时,只需将物体往检验座上一放,小电珠亮了,说明是导体,不亮则为绝缘体。学生按教师要求很快就完成了。实验记录表也准确地填好了。学生无需动多少脑筋,兴趣分明也不太高。  相似文献   

9.
小学自然课本第六册得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一课中关于“人体、不纯净的水、大地都是导体”这一结论不好验证,而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套装置(附图),教学效果较好,且简易、安全。1原理氖管在脉冲电流的作用下能发光,大电阻能减少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相似文献   

10.
白炽灯灯丝在冷,热状态下电阻值相差很大。要使学生对此有足够认识,可作如下实验。把小电珠、电池、电流表串联构成电路,这时小电珠发光,让学生记下此时电流表的读数。断并电路,用钳子夹碎小电珠的  相似文献   

11.
在冀人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3课《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小电珠、导线、电池组装简单电路,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主动探究过程。通过猜测与假设、实验与验证、讨论与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 地位:《简单电路》是江苏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电路》中的内容,是“电学”的最基本知识。学好本课知识,对于掌握电路连接的基本方法非常关键。 重点:体会把小电珠连亮的多种方法,知道小电珠发光的原因,掌握使小电珠发光的简单作法。 难点:把多个小电珠和电池连入电路的方法。当然,在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连接出串联、并联电路,也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但考虑到这是中学物理上的内容,老师只给予肯定和认可,不作要求和讲解。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浅显的电路知识就行。  相似文献   

13.
《导体和绝缘体演示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利用近些年来已开始广泛应用的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代替教材中实验所用的小灯泡,用36V叠层电池作为电池组,设计制成的《导体和绝缘体演示器》,能够演示所有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是否导电,具有操作简便,使用安全的特点,实验效果令人满意。1 制作原理如图1所示,发光二极管LED(取10只串联)与电源E、开关K、待检验的导体RX及保护电阻R(取1kΩ),组成串联电路。当K闭合时,LED因正向导通而发光。待检验的导体RX的电阻越小,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强,发光管发光越强。因此,从发光管能否发光即可检验出该物体能否导电;同时从发光管发光的…  相似文献   

14.
新编四年级科学下册"电"单元第5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内容的实验安排是:让学生用导线、电池、小灯泡、鱼夹连接如图1所示的电路.在实验时,学生首先将两鱼夹连接,小灯泡发光,证明电路导通无故障.然后依次在两鱼夹之间接入铁丝、铜丝、铝丝、橡皮、布条、塑料等材料,学生看见有的材料接入电路中小灯泡发光,有的材料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不发光.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教材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导体和绝缘体”。该节内容在向学生讲清楚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明确指出了两点:一是“导体和绝缘体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二是“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就可能导电”。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点知识的理解,教材特地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演示实验———玻璃在高温下也能导电。其实验演示电路如图1(甲)(乙)所示。甲: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小灯泡不亮。乙:给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玻璃变成导体,小灯泡发光。图11…  相似文献   

16.
观察实验是完成幼儿园常识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在观察实验中,教师如何适时地运用恰当的语言指示,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最近,我看了一位老师组织的“电珠通电”实验课。实验前教师先巩固幼儿对导体、绝缘体的认识,然后发给每个幼儿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一节电线,紧接着教师做了一个实验:把电线的一端接触在电池的底部,另一端绕在电珠上,并把电珠接触在电池的中部,结果,电珠不  相似文献   

17.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有两个教学难点,一个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另一个是“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之所以“难”,主要是教材上对这两个概念没有过多的文字叙述。因此,教学中常常导致学生半信半疑。  相似文献   

18.
电灯丝电阻在冷热状态下的演示钟祥市双河一中刘平权(431913)白炽灯丝在冷、热状态下的电阻值相差很大。要使学生对此规律有新认识,可作如下实验。把电池、小电珠、电流表串联构成电路,这时小电珠发光,让学生记下此时的电流表的读数。断开电路,用钳子夹碎小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就《小电珠》一课为例,谈谈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激趣引疑,促进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我用导线、电池、电珠组装一个串联电路,只让学生观察到发光的电珠,并有意使电珠时亮时灭。这一实验现象,激发好奇心,引起学生疑窦:为什么电珠发光会时断时续?为了让全体学生观察清楚,我把实物扫描图展示给学生,通过CAI课件,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20.
本内容取材于苏教版《电和磁》单元。在设计本主题教学时,发现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长期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学生缺乏大量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感性认识,不轻易相信大地和人体及各种不纯净的液体是导体;二是检验物体时,用到一个简单电路,但是使用检测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