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学考试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发挥着补偿教育的作用,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及固有自考助学模式的不足,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自考助学中的作用势在必行.通过对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自考网络助学的结构分析,自考网络助学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却也有许多地方有待提升与完善.自考网络助学也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重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国土生土长的自考助学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分析现今我国自考助学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学习功能,完善自考助学途径,进而提高自考助学质量和效果的新方略。  相似文献   

3.
郁雯 《成才之路》2015,(1):43-4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学考试与网络教育同属开放教育,通过研究自考网络助学的优势,探索网络教育在自考助学中的运用策略,从而推动社会助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了解护理自考生对助学网站的利用、需求情况,为进一步建设成人护理信息化网络助学平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助学网络需求问卷对300名护理自考生进行调查。结果:真正参与过网络学习助考者仅41.0。仅11.3的护生认为网络学习资料能够满足助考需求。考生最希望获得的网络自考信息依次为历年试题及答案、老师在线辅导、网络课程课件。考生希望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项目依次为丰富的助考内容、方便的下载专区、生动的视频教程、仿真的自评系统。结论:当前网络助学资源不能满足自考护生助考需求,必须掌握自考生的助考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建立完善、优质的成人护理信息化网络助学平台,提高自考通过率。  相似文献   

5.
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新模式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省各地市和部分临近省市的深入调研发现,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工作存在地区差异明显、生源数量与质量下降、助学机构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考院校联合办学不规范以及自考助学模式陈旧等问题。为了加强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工作,作者提出了以经济发展水平制定设置相应助学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自考助学管理体系的规章制度、建立持续创新的自学考试助学管理体系、推广"网络注册学习过程考核"助学模式、探索引入自考助学产学结合的教学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不断推进和网络学习的日益普及,自考网络学习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网络助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对进一步提高自考助学质量、降低学习成本、提高自考生一次性通过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以普通高校为主开展的自考助学已经成为自考社会助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很多主办高校却把自考助学作为创收的重要来源,而较少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分析了提高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并针对自考助学中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自考助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川 《考试研究》2023,(1):38-48
自考助学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分析自考助学领域现有期刊论文,识别相关的知识聚类与研究网络,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动态,并结合发展趋势提出今后研究的思路建议。通过CiteSpace软件的文献计量分析,可知自考助学的研究成果在自考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依然没有形成显学趋势,本领域没有核心作者群与核心研究机构群,并且不同作者与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交流,同时发现目前研究局限在微观与中观维度,缺乏理论与体系建构研究。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提出了自考助学未来研究的三个方向:一是厘清各相关机构的职责功能,二是搭建智慧高效的自考助学平台,三是构筑服务新时代职教改革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9.
四川农村自考助学的问题与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考助学是联结个人自学与国家考试的纽带,凸显了自学考试的开放性与教育功能.当前,四川农村自学考试的助学状况不容乐观:参加助学人数较少;助学手段不发达;助学管理不完善;部分农村缺乏助学条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发展四川农村自考助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育过程为研究高校自考助学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教育是对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高校自考助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注重的是助学教育的过程。高校自考助学具有教育的过程价值,其主要表现为自考助学过程中实现的制度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交往价值。研究和探索自考助学的价值,对于在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自考助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卫平 《学子》2014,(10):12-13
正一、自考助学现状近几年,自考社会助学机构在显著减少,生源在显著收缩。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自学考试助学机构2009年有81所,年招生7.4余万学生;截止2013年底仅剩62所,年招生2.8余万学生。目前自考助学机构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缺少素质教育。为此,自考毕业生素质不高,职业能力弱,无职业规划,社会对自考毕业生认可度低。自考毕业生就业情况通过问卷调查,56%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接受自考毕业生,认为自考毕业生比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低。  相似文献   

12.
教学质量是自考助学教学工作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自考助学教学永恒的话题,文章就重庆自考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阐述,并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供自考助学单位和自考教育教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成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在当代,自考助学的教学质量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现代自考助学的特点的分析,找出自考助学的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缺陷,同时对症下药,探究提高自考助学质量的良策,使得自考助学适应社会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在当今的社会助学力量中,高校已经成了助学的主阵地。而随着自考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自考助学的招生相对混乱,"以考统教"的问题凸显,专业设置比较陈旧,考风考纪明显滑坡等问题日益突出,而高校自考助学的质量保障决定着整个自考助学的质量,也决定着整个自考的社会声誉和自考发的展前途。因此高校作为自考助学的主体,如何提高自我内部质量保障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自考助学是自学考试系统中关键环节之一,它的有效开展凸显了自学考试的教育属性。文章针对新形势下自考助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云学习的自考助学新模式,以期利用云计算技术促进自考助学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后,民办自考助学形式逐渐成为自考教育的主要形式,使得自考教育具有组织化教学和管理的特征。但是社会对于自考助学学生的关注度与其现有规模不匹配,自考学生群体内部认同和自我期待偏低,他们的自我成就动力明显不足。针对江西省民办高校自考助学群体的社会问卷调查表明,自考助学群体的自我评价偏低、负面心理暗示偏多的现状与社会环境、群体影响和自我暗示这三种主要社会互动过程密切相关。要做好自考助学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从政策法规、群体文化和个体心理调节三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心态,增强自考助学学生工作的管理效率。对于自考助学群体的管理应着重帮助其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实现群体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成人高等教育》2005,(1):F003-F003
浙江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自考助学工作始于1982年的高师自考助学,1994年开始招收全日制自考助学生。2001年在全省普通高校中率先成立了专门的自考助学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开放学院(隶属成人教育学院),构建完善的自学考试助学教育平台。从此,自考助学工作纳入了学校的日常工作管理范畴,学校自考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3年在省自考办的支持下,学校还开创了新的助学模式——与中职、高职学校沟通衔接的自考助学。  相似文献   

18.
《考试》2004,(11)
自学考试是中国教育的一项创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作为自学考试重要环节的社会助学工作逐步受到重视和关注,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学考试的助学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趋势,网络助学在近两年得到蓬勃发展,成为未来自考助学的重要形式。北京教育考试院充分考虑考生的需求,为建立完善的个性化服务体系,全方位服务考生,联合全国最大的自考网上助学单位——华夏大地教育网(www.edu.-edu.com.cn)于2004年10月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  相似文献   

19.
为确保大面积提高小学教育专科自考助学质量,我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函授助学辅导网络。省教育学院全盘统筹、主持全省函授助学工作,各设区市教育(教师进修)学院组织实施函授助学工作,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落实助学工作。通过多年探索,各地结合实际,形成了市级学院中心模式、市县协同模式、县级学校中心模式等助学模式,在制度、师资、内容、形式、管理、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三级助学网络建设的有效经验,改变了自考“重考试轻教育之嫌”,真正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学质量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特点,结合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探讨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坚持素质教育理念、营造功能完善的独立校区等方面,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