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现代诗人朱湘书信的结集《海外寄霓君》非常详细地记录了他在海外求学生活的心路历程,具有多重思想内涵,它既是热情亲昵的情书,也是亲切琐细的家书,还是悲怆感伤的世情书。这些书信中灌注了作家个人极为浓烈而复杂的情感,出语异常坦率真诚。这使这部书信集成为现代作家书信史上极为独特的"那一个"。  相似文献   

2.
<正> 朱湘是一位对我国现代新诗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诗人。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对朱湘的研究,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年表、回忆录以及研究论文。《安庆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的梁家林、潘延年两位同志合写的《诗人朱湘年表》,比较详尽地记载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梗概,对进一步研究朱湘有很大的帮助。朱湘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发表在各种报刊上,其中不少诗歌后来没有收入他的四个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朱湘投江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中,叙事诗处于文学的边缘化地位。朱湘是新诗史早期自觉创作叙事诗的诗人之一,徐志摩称他"宜于作叙事诗和史诗"。《王娇》是朱湘叙事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压卷之作。本文以《王娇》为代表,在对朱湘叙事诗的叙事主旨(诗意)和艺术形式(诗艺)分析基础上,指出了朱湘对现代叙事诗文体建设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现代叙事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采莲曲     
朱湘(1903-1933),字子源,安徽太湖人,新月派诗人,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是新诗运动的一名健将。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朱湘诗集》,长诗《猫浩》、《王娇》等,有诗选集《朱湘》。  相似文献   

5.
"新月派"诗人朱湘写过很多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翻译介绍了不少外国名诗。1934年出版的散文、评论集《中书集》除却第一辑为散文随笔,第二、三、四辑基本都是古今中外书评文章。第二辑是古代文学书评,第三辑是现代诗歌、现代作家评论,第四辑是外国文学书评。《中书集》中的书评体现了朱湘态度严谨、风格犀利、情感充沛等创作特点,在中国现代书评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用“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人,思归不得的无限愁情。宋代大文豪范仲淹在《渔家傲》一词中也用“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抒发了将士戍边,功业未立,思归不成的无奈和对家乡家人眷恋的复杂隋感。跨越唐宋时代的两位大诗人,在两篇不同的作品中都对思归而不得发出感叹,可谓异曲同工,又各具隋韵。  相似文献   

7.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杰出诗人。他晚年的诗作有不少反映个人遭遇的不幸,感伤情绪很浓。《夜雨寄北》便是这  相似文献   

8.
朱湘的新诗主要收入四个集子,即《夏天》(1925年)、《草莽集》(1927年)、《石门集》(1934年)、《永言集》(1936年)。其中《永言集》收入了其它三集以外的诗作,不是朱湘某一新诗创作阶段的结集,而其它三个集子分别代表了朱湘新诗创作的三个不同时期。《石门集》中有朱湘英体十四行诗17首,意体十四行诗54首。这些十四行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看,都代表了十四行诗移植到中国的重要实绩。这些诗创作时间约在1930年到1933年间,虽然《石门集》在诗人死后半年  相似文献   

9.
黄艳芬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1):10-11,24
皖籍"新月派"诗人朱湘以诗歌蜚声于现代文坛,但是他以《中书集》第一辑为代表的散文创作远离启蒙和革命文学语境,侧重个体经历书写和个性描述,风格宁静平和,笔调从容随意,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便只是一种高声的自语"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10.
李颖 《初中生》2018,(17):44-46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酬张十八访宿见赠》《酬张十八病中寄诗》《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闺意献张水部》,这些诗题里面的“张十八员外”“张十八”“张员外”“张水部”,指的都是同一个人:张籍.  相似文献   

11.
朱湘是一位早逝的天才诗人,他是文学研究会会员,又与新月诗人有较多联系,在形式的追求上与新月诗派有不少共同处。文章从朱湘所处时代及性格特征入手研究朱湘的叙事诗,着重分析了朱湘诗的观念、对中外文化的态度、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觉继承及叙事诗风格特色等问题,肯定了朱湘对叙事诗的贡献及其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亦名《夜雨寄内》,是诗人怀念妻子的一首小诗.对此,不少同志认为是李商隐于850——854年之间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做幕僚时的作品.此时其妻王氏已死(王氏死于851年秋季,诗人在大中六年即公元852年所写的《房中曲》:“归来已不见”可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录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一诗,书下注释在解释诗题时认为:"李儋、元锡,都是作者的友人。"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唐诗鉴  相似文献   

14.
张九龄的《感遇》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广泛和狭窄之不同,在艺术手法上有"兴寄"和"比兴"之差异,在诗风上有古奥和蕴藉之别,语言上又有质直朴素和清新秀丽之分。导致这些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人生经历、仕宦沉浮、文学思想以及个人人格上的差异。他们的《感遇》诗影响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为"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怀友思归之作。诗人用清新流丽的语言倾吐曲折细腻的心曲,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等成语就出于此诗,表达夫妻或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6.
不错,朱湘是一位诗人。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拿他当作一位诗人来谈论,那是不能反映出朱湘的全貌来的。作为诗人的朱湘,他同时也是一位对中西文化都做过深入研究的学者。在留美前,他就有意识地在中国文字和文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留美时,他又专习了西洋文字与文学。在文字方面,他很早就掌握了英文,以后又学习了法文、  相似文献   

17.
富锦 《教育艺术》2010,(5):30-31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代词人姚燧的这首《寄征衣》,把妻子对身处远方丈夫的两难抉择心境写得凄婉动人。这位少妇哪里知晓,像这样处于两难困惑而痛苦揪心的何止是她一个人!它是古今中外社会时时处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朱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诗人兼翻译家,朱湘的译诗表明翻译绝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推动文明互鉴,朱湘基于接受美学原则,通过立足文本艺术美、尊重读者审美传统、拓展读者视界的方式来提升译作的文化传播效果。朱湘译诗中的接受美学思想及其翻译主张对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正在读一本《元人小令集》,突然对我母亲说:“你听这首小曲儿写得真好:‘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母亲也说好。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元朝人写的散曲小令《越调·凭栏人》,作者是姚燧。这首曲词的内容太简单了,无非是—位妇女,丈夫出外很久不归,她又想他又恨他。秋天到了,又怕他在外面寒冷,所以这冬衣是寄也难,不寄也难。最终我想还是寄的。这种闺中思夫的题材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  相似文献   

20.
朱湘叙论     
诗人朱湘曾经写过一首诗,叫《葬我》,最后一节是——不然,就烧我成灰, 投入泛滥的春江, 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