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广庆先生于1963年以东北民族文化为题材,创作了极富画面感的佳作《风雪爬犁》。作品在1978年获得了汇演创作奖,直至当今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民族化交响乐的创作。通过分析这首作品中音色的选择与配器的方法,探析民族化交响乐创作中所表现出的音色观念及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一直是中国交响乐中的重要支流,那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魅力无穷的长调民歌、宏伟悲壮的英雄史诗以及深沉如诉的马头琴声都无疑彰显了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也为蒙古族风格交响乐的创作增添了与众不同的特征。但近几年以蒙古族民歌为题材创作的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为数不多,而作曲家崔炳元创作的第一管弦乐组曲《内蒙古民歌六首》是近几年来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中一部完整的交响曲,也是继永儒布先生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六首》之后唯一一步完整的交响乐组曲作品。  相似文献   

3.
赵季平《第一交响乐》是献给北京迎接新千年的作品,承接了新世纪交响乐的发展格局,是一部集聚时代魅力的史诗级作品。本文从赵季平音乐艺术创作风格角度探讨了《第一交响乐》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创作技术与民族性特征,从而为诠释《第一交响乐》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音乐价值提供全新的赏析维度及解析方法,为解读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创作技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云南回忆》是中阮第一首协奏曲,自1987年上演,到现在已经有30余年。中阮第一协奏曲《云南回忆》使用了多种演奏技巧和作曲方式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中阮音色。本篇论文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与观察和对《云南回忆》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艺术价值的分析,把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阿姆斯特丹》是麦克尤恩1998年布克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中,作家对《千禧年交响乐》创编与演奏过程的书写贯穿叙事进程始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伦理表达。具体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对《千禧年交响乐》创作观的书写表达了人物伦理责任的解构。第二,对《千禧年交响乐》创作过程的书写还重构了人物的伦理困境。第三,通过系统考察20世纪后半叶艺术创作伦理的环境,反思当代艺术创作者的伦理责任,对《千禧年交响乐》的书写为当代艺术创作者们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建构了相应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6.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是苏维埃政权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音乐家.作为毕业作品而写的《第一交响曲》于1926年演出,是他的成名作.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时代,恰好是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经济有所好转之时.经济的好转,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而《第一交响曲》是受“新经济政策”大背景影响最少的一部作品,更多地体现的是作曲家在把握传统上的驾轻就熟.这是《第一交响曲》的最大闪光点.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可谓是较严格地按照传统曲式形式写作的.作为他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第一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这为他的交响曲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作品中已经显示出作曲家成熟期所作交响曲的许多重要特征,在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德彪西为单簧管与钢琴创作的《第一狂想曲》是其创作晚期的室内乐巅峰之作.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了使用高叠和弦与平行进行等印象主义技法,使全曲的音色效果显得虚幻缥缈,充满了诗情画意;此外本曲的动机高度集中,每一部分都是由曲调细胞孕育而来,其中对于音程的使用更是表现出了新古典主义创作特征.这首作品是德彪西"后印象主义"时代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交响乐《红玫瑰》是根据罗布人民歌《红玫瑰》进行二次再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它根据乐队现有条件,巧妙的利用配器学,将传统乐器与现代乐器、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融为一体。本文从作品分析、曲式分析、配器分析这三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一直以来是许多钢琴演奏家的音乐会保留曲目。通过对他的作品研究发现,拉威尔的钢琴作品极有可能是以管弦乐配器的思路来进行创作,从而为他的钢琴作品打造出了精致美妙而又华丽多彩的音响效果。在拉威尔后期的管弦乐作品中,几乎有一半是改编自他早期的钢琴独奏作品。本文把拉威尔的钢琴作品《高贵而忧伤的圆舞曲》与后期拉威尔自己改编的交响乐版本进行比较,寻找之间内在的联系,发现交响版中有着更为丰富的音响色彩,曼妙华丽的音色,不同乐器的技巧,对钢琴演奏者有很大的启发。可以说,拉威尔在后来的交响版中较理想地还原了他当时创作钢琴版时脑海里最初的音响效果。  相似文献   

10.
储望华是一位著名的旅澳作曲家、钢琴家,他将自己的音乐实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借鉴西方创作技法并使之民族化,并且将个人独特的创作手法融入其中,突出表现了他作品浓郁的中国民族化风格.<春江舟影>钢琴曲,从它的曲式结构、创作技法、标题性音乐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文化等方面来看,这首作品具有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储望华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关于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前乐器、声源的多样化与多元化,手风琴领域作曲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制约了手风琴作品的创作,其中作品创作的民族化更是影响我国手风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阐述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分析了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有利条件及发展途径;并希望以此为契机,为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提供一些富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幽思》是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中国第一首优美的长笛独奏曲,为我国长笛演奏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要将这首作品声情并茂地演奏出来,主要应从音色和气息、颤音、运指及吐音和连音等方面努力,才能做到自然、流畅、完整。  相似文献   

13.
崔世光钢琴作品《山泉》是中国钢琴作品中的顶尖精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选崮《山曲四首》之三。弹奏《山泉》,最大的难点在于音色的控制,不仅要弹出极为美妙的音色,还要做到音色的统一与大幅度的对比和变化,利用音色的细腻变化准确地表现音乐内容和形象。本文将以《山泉》的复二部曲式结构为线条,阐述如何运用正确的演奏技法去营造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相似文献   

14.
海因里希·施威泽的力作《东西方交响乐》完成于1992年。赞颂主题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是第一部将中、外管弦乐队置于同一舞台的大型作品,目的是为了创造瞬间感染力。海因里希旅居香港数年,出于对中国音乐的景仰才促成这部佳作的诞生。而且也只有他对艺术的天才感悟力,才可制作出如此独特的交响乐作曲。1988年,他为中国管弦乐队创作的交响乐,《向中国致敬》同样独具魅力。这部作品再现了  相似文献   

15.
鲍元恺的交响曲是中国交响乐在近现代发展中的延续。作曲家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挖掘民族化元素,并兼容并蓄地借鉴和吸收西洋音乐创作技法,融会贯通地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创作了一首又一首主题突出、风格鲜明,集民族化、戏剧化、交响化于一身的交响曲,为中国交响乐在现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钢琴独奏曲集《山祭》是莫尔吉胡代表作,它是由中国蒙古族作曲家创作并公开出版发行的第一部钢琴独奏曲集,也是钢琴独奏音乐与蒙古族文化相结合的第一次尝试,是钢琴音乐民族化的一次重大实践。目前,中国蒙古民族创作的钢琴独奏曲作数量不多,钢琴的民族化尚处在初始阶段。莫尔吉胡是中国蒙古民族音乐界钢琴民族化道路上的先行者之一,他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鲍元恺的交响曲是中国交响乐在近现代发展中的延续。作曲家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挖掘民族化元素,并兼容并蓄地借鉴和吸收西洋音乐创作技法,融会贯通地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创作了一首又一首主题突出、风格鲜明,集民族化、戏剧化、交响化于一身的交响曲,为中国交响乐在现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法国作曲家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是印象乐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多数取材于大自然,非常细腻地描绘出景色,着重于色彩的追求,将调式调性、和声、音色、旋律乃至节奏、速度都作为创造音乐色彩的一种手段。其中《水中倒影》这首钢琴曲是其风格成熟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品,出自作品《意向集》第一卷的第一首。本文拟从结构、和声、技法、乐意四个方面来分析这首作品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歌唱音色的变化对演唱技巧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歌唱音色与内心视觉、情感表达、角色定位、作品风格密切关联。《菩提树》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创作的一首德国艺术歌曲。通过结合艺术歌曲音色变化的运用技巧,分析《菩提树》演唱过程中歌唱音色技巧的运用,包括内心听觉表现、角色定位、情感表达、作品风格特点等,最后结合《菩提树》各乐段的音色变化来完成整首作品的演唱技巧分析。  相似文献   

20.
自文艺复兴后,意大利的小提琴家就不断发展小提琴的演奏技术与表现,创作了大量作品.从法里纳,克雷利,维瓦尔第,塔蒂尼到帕格尼尼,小提琴音乐创作从好听的歌唱性的音色演变到追求华丽的音色以及辉煌多变的技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