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这一体裁在报纸上从质量和数量来说都应居于首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在一些报纸特别是企业报上,消息却处于弱势地位,编辑们老是慨叹“好消息难觅”,苦于无米下锅,只能以一些“大块头”文章填充版面。如果报纸上的消息长期处于弱势,报纸就不可能吸引读者,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被逐出赛场。因此,必须尽快改变报纸上消息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状况。当前消息处于弱势的表现及其原因消息弱化的现象在一些石油企业报上表现尤为突出。据介绍,1994年参加全国石油系统优秀新闻作品评选的600件作品中,消息仅30件,占5%。翻一…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媒体里面,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农民报一直都处于弱势位置,同类报纸虽还没有城市类、生活类报纸竞争那么残酷,但经营尤其困难,广告客户很少主动上门,广告创收徘徊不前,甚至连年下滑,有的已难以为继.可以说农民报能过上"好日子"的很少,更多的是无奈、无力.面对农村这个大市场,农民报难道真的没有大作为?这种状态还要延续多久?农民报何去何从?这是困惑农民报人的一个"情结".  相似文献   

3.
美国东部时间5月1日23时35分,即北京时间5月2日11时35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宣布本·拉丹被美军击毙.中国的新民晚报在当天出版的报纸上以头条刊登了这一消息,标题为<本·拉丹被美军击毙>,并且以蓝底白字醒目标识"12:30截稿消息".这在中国的日报当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迅速,众多报纸都是在第二天也就是北京时间5月3日才刊登了本·拉丹被击毙的消息.  相似文献   

4.
解析中国未来的报业市场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业结构分析,我国报业供过于求,处于过度竞争的态势。在一些区域性市场上,部分报纸已经淘汰出局。这缘于“发行螺旋”的规律在起作用,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所占的广告份额超出它的发行份额,而发行量较少的几家报纸的广告份额低于它们的发行份额。大量广告流向在发行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的报纸,从而加剧弱势报纸的经营困难。网络的冲击,加速了弱势报纸退出市场的过程。可以预见,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为数不少的二线报纸将在市场上消失。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也处于弱势地位,究其原因是传媒对这一群体的"弱视".本文指出了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中弱势地位的表现,并分析了造成传媒"弱视"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认为传媒关注弱势群体对促进媒介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媒介在推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最近从<燕赵都市报>上看到一篇<未上天先自焚(肩题)合肥市一架自造飞机滑行时被烧毁(主题)>的报道.这则消息说的是一飞机爱好者用汽车和摩托车配件,花了一个月时间,自造了一架重达200多公斤的简易飞机在滑行时起火,被烧得面目全非的事.消息虽然新闻要素齐全,交代的十分清楚,文字语法上也没有多大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读了之后,让人总觉得心里不舒服.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肩题"未上天先自焚"这一句上.虽然作者在制作这一标题时费了点心思,写得也比较新颖幽默,然而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情味",没有"幽默"到地方上.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两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市场角度可以将我国都市类报纸分为两类:一类是领先型报纸,是指一个城市占据市场竞争力第一的报纸;第二类是追赶型报纸,是竞争力第一位之后的报纸,这类报纸处于相对弱势,数量众多,少的一个城市有两三张,多的一个城市有五六张或者更多.追赶型报纸由于数量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寻求突破的动力大,实际上是我国报业最具有变革性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从当前报纸市场情况看,新闻的雷同化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而"这是通稿""这条新闻明天各家都有"更成为一些新闻来不及做进一步谋划和加工就见报的理由.雷同化甚至还不仅仅反映在当天新闻上,有的报纸第二天所报的新闻正是其他报纸前一天所报的同样内容.缺乏原创性已经现实地影响到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续上期) [必读] 读者为什么一定要读我们这份报纸,哪些内容是读者一定要从我们报纸上获得,或者喜欢从我们报纸上获得才感到够意思的,这就是我们报纸的"必读性".一些报纸,尽管也有一定的发行量,但因为没有形成这种"必读性",也就无法最终确立自己独树一帜的品牌地位,而没有"必读性"也就没有读者的"忠诚度",只能沦为被其他报纸罩住的二流补充类报纸.  相似文献   

11.
弱势群体与传媒"弱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也处于弱势地位,究其原因是传媒对这一群体的"弱视"。本文指出了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中弱势地位的表现,并分析了造成传媒"弱视"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认为传媒关注弱势群体对促进媒介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媒介在推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消息,作为新闻主要体裁之一,在最迅速地传播新闻上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翻开企业报纸,有相当数量的消息枯燥、平淡。这样的消息很难受到读者的青睐。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本来是在企业报纸中唱主角的消息反到成了弱项。那么,这弱项怎么才能强起来呢?笔者认为,那就是在消息的采访和写作中多开几条思维通道.在情感上更接近读者,在方式上更接近社会,真正让消息这简洁明快的新闻体裁在企业报纸中起到挑大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阳光行动"的发行营销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平日相比,双休口或节假日的报纸零售量常常处于下降状态,加上公费订阅报纸极有可能躺在办公室或收发室睡大觉,精明的广告商也就几乎放弃了在双休日及节假日投放报纸广告,因此,从经营的角度看,双休日和节假日就成了平面媒体的"受难日"--只有投入,鲜有产出.也就是说,如何提高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报纸零售量,已成为困扰业界多年的一个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14.
张梅兰 《今传媒》2007,(7):51-52
媒体责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当前,在党中央大力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在有些都市类报纸的情感类栏目中,媒体的社会责任却多有缺失,这我们可以从其"记者手记"栏目窥见一二.  相似文献   

15.
舆论的生成和传播本身,就是通过排斥和压制不同意见而实现其影响的.而被压制和排斥的意见和观点往往在舆论不断形成和扩大的过程中被最终销声或湮灭.这样的情况被称作"沉寂化效应".而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那种被压制或排斥了的意见,有时候却又并不是根本错误的意见."沉寂化效应"很多时候常常对那些处于强大舆论相反地位的对象形成一定程度的打击和伤害.而在一个高度民主化的社会,只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任何言论都应该有自由发表的权利,尤其是那些一时处于弱势的观点,更不能轻易被人为的摒弃和排斥.本文就舆论"沉寂化效应"的实际意义及其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等问题,尤其是"沉寂化效应"的产生的社会弊害和对某些个人的伤害问题,进行了一些具体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态度决定一切",当图片在所有传播角色中尚处于弱势地位、当图片编辑在整个传播流程中尚要争取话语权的时候,态度,对于确立图片在报纸上的"正确"地位,对于营造健康的图片传播环境和理性的展望姿态、对于评估摄影从业人员的价值,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1996年到现在,八年的时间过去了:曾风靡一时的"敲门发行"至今仍被许多报纸运用:但报纸发行所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成都来说,城市的面积更大了、小区的管理更严了、人们更忙了、报纸的竞争更成熟了……作为"敲门发行"的首创者,<华西都市报>面对着发行环境的变化,对"敲门发行"这一理念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下面是现实中报纸编辑部经常出现的情景.2009年6月5日,新浪网8:42分发布新闻快讯:"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今晨去世.这时,北京一家著名报纸的编辑部里仍然一片平静,大家并不知道这条消息,跑文娱的记者和跑卫生的记者也没有传回这个信息.  相似文献   

19.
如今,不少报纸的周刊上,动态简讯的编排处于“弱势”。周刊上少则一两篇、多则四五篇深度专题报道,再配两张图片就装满了一个版,动态简讯很难挤进去。有的周刊在版面的一角留有刊发简讯的空间,但内容往往不为读者关心,或是一些产品、会议发布会的消息,信息量不大,“面目可憎”。这使得读者对周刊上的简讯,要么留不下什么印象,要么没有什么好印象。无疑,报纸周刊上主要的新闻品种是深度报道、专题报道,深入分析和多角度透视新闻事件,篇幅较长。但周刊上也应该有一些动态简讯。其一,周刊往往侧重某一个专业、领域、行业,如汽车周刊、教育周刊…  相似文献   

20.
在一些地方的都市类报纸上,带有明显"制作"味道的"新闻"有不断增多的趋势.2004年12月上旬,西部某省会城市的一家报社记者,在采访航天图片及实物展览时要求试穿航天服.第二天,报纸便在头版头条位置登出这位记者身穿宇航服的大幅照片,题目就是"我穿上了宇航服".文中除了"穿"航天服的过程描写,没有任何实际内容.还是这家报社,时隔不久在出版的报纸封面登出预告消息说,报社将"诚邀杨振宁来本市举行婚礼",(但杨振宁至今也未到这个城市来)并开通热线征集祝福语、婚庆公司、婚旅胜地、酒店、新婚住房和贺喜大使.同时还以两个版的篇幅,刊登社会各界对杨振宁博士与翁帆女士婚恋的"讨论"情况,有"支持"的,也有表示"不理解"的,看上去煞是热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