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则故事说,清代,有个青楼女子病逝了,秀才、商人、屠夫、和尚四人各怀心事,聚在她的遗体前。“风流”的秀才情难自已,吟诗悼念:“一点香魂坠玉楼。”商人脱口接上下一句:“腰缠万贯下扬州。”跟着,和尚吟道:“阿弥陀佛西天去。”屠夫叫起来:“我的肉来我的油。”这个故事显然是文人杜撰的,虽然没有什么思想意义,但诗的语言却很有特点。秀才的句子文绉绉的:“阿弥陀佛”是和尚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2.
    
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怎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的问题。“必是和尚不虔诚,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必是和尚不勤快,所以才不整理庙务。”乙和尚说。“必是和尚不敬,香客才不多。”丙和尚说。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旧庙换了新颜。“都因我礼佛虔诚,所以菩萨才会显灵。”甲和尚说。“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庙务周全。”乙和尚说。“都因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三人日夜争执不休,庙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各奔东西的那天,他们总算得出一致的结论:这个庙的荒废,既不是和…  相似文献   

3.
一个秀才考试前,请一测字先生算命,随手写个“串”字,测字先生说:“恭喜恭喜,你能中举人,还能中进士。‘串’不是双中吗?”秀才赴考,果真如此。此事在当地传开了。次年,另一位秀才考试前,也写了“串”字请先生测,结果先生测得此秀才有患。此秀才不解:“为何上次秀才连中,我却有患?”测字先生解释:“因为你是有心写了个‘串’,串字下面加个‘心’,不是‘患’吗?”此秀才家中不久果真失窃。拆字趣闻一则  相似文献   

4.
传说有三个皮匠结伴而行,途中遇雨走进一间破庙,恰巧庙中有三个和尚。三个和尚看到三个皮匠,顿时无名火起,粗暴地质问:“凭什么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喝’?”尽管皮匠们谦让有加,和尚们还是坚持要“讨回公道”。于是。官司打到了上帝的殿前。  相似文献   

5.
作文兴趣课上,同学们纷纷要求老师讲故事,老师笑着答应了。“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同学们静静的听着。“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有座庙,庙里有两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相似文献   

7.
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相似文献   

9.
吹牛     
飞飞喜欢吹牛,而且总有理由。有一天,他又吹牛说:“我家的小猫特别聪明。”红红与乐乐就问:“真的?”他说:“当然,你只要问它一声‘和尚住哪儿,’它总能立刻回答:‘庙——’”  相似文献   

10.
上海方言中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恐怕就是“来三”了 ,意指能干、精明、可行。该词出处并无定说 ,一说写作“来山” ,其解释是 ,旧时许多庙宇建在山上 ,来到山上敬香的人越多 ,则菩萨越灵 ,同时也意味着庙中僧人有本事。而据清人所作《吴下谚联》中讲 :明末有一位考官在江南主持考试 ,派人四处放风说 ,考生只要交付白银三百两 ,就保证能录取秀才 ,并说不另开具收据 ,进考场就知真假。交付三百两的考生进考场后被安排到“来字三号”的考棚里 ,凡在“来字三号”靠棚的考生也全部考中了秀才。该事传出后 ,吴语即以“来三”喻可行。但封建社会的考试…  相似文献   

11.
“绕”弯子     
<正>上周六,我被小倪给“骗”了。上午下课时,小倪突然转过来问我:“有一座山叫俺是山,里面有座庙叫俺是庙,俺是庙里有个高僧叫俺是高僧,俺是高僧有个徒弟叫俺是和尚, 请问俺是和尚养的猪叫什  相似文献   

12.
<正>从前有个老实人,不懂得丈人说客套话的意思。有一天,他向一位秀才请教:"‘令尊’二字是啥意思?"秀才看他没什么学问,便耍他说:"这‘令尊’二字是称呼人家儿子的。"说完,秀才暗暗得意,掩嘴而笑。老实人信以为真,便回问秀才:"你有几个令尊?"秀才闻听此言,非常生  相似文献   

13.
一、作文题目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和尚抬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请就这则寓言来立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二、习作例文 反对自私自利 提倡奉献精神 广雅中学高三 李伟夫 “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  相似文献   

14.
最好的老师     
林周颖 《小火炬》2020,(12):34-34
瘦瘦的个儿,阳光的笑脸,走路时两脚生风,浑身上下透着活力,他就是我的数学老师——黄老师。他绝对是最好的老师。“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些和尚,大和尚给小和尚分馒头,一个小和尚两个,两个小和尚四个……”正当我们觉得故事老套时,黄老师停下来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黄老师总是能用特别的方式提高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体积时,他让某位女生站起来,指着她说:“我把她拉长了,体积会不会改变呢?”  相似文献   

15.
两个和尚     
从前,在四川省有两个和尚。一个很富,而另一个很穷。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印度求取真经,你去吗?”富和尚说:“你怎么去?印度离这儿很远很远。”  相似文献   

16.
山上有两座和尚庙,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互相敌视,生活痛苦;乙庙的和尚和和睦睦,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快乐。于是,甲庙的住持好奇地前来请教乙庙的小和尚:你们为什么能保持愉快的气氛呢?小和尚回答:因为我们经常认错!甲庙住持正疑惑不解的时候,忽见一名小和尚匆匆由外归来,走进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相似文献   

18.
宋代有个秀才叫赵旭,京城会考得了第一名,眼看就要成状元了。不料,宋仁宗在审阅他的试卷时,认为文章中错了一个字,因为他把“具”字写成了“貟”字,便要取消他的状元资格。赵旭赶紧为自己辩解说:“这两个字是可以通用的,后者只是简写了一画。”谁知宋仁宗却十分不满地责问道:“倘若‘口’与‘厶’相通,那么,在上头‘兄’与‘允’相通否?在下头  相似文献   

19.
“三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最近又有人将他们搬出来做了改编:“有一个庙,这个庙离河边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倒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改编后,主人公仍然是三个和尚,但是他们经过配合就能喝到水了。  相似文献   

20.
和尚应考     
从前有一个和尚,每见读书人应试回采,或当状元、或中举人、或为秀才,都光彩得很,心中不免羡慕,决定也去试一试。第一场考就是口试对联。主考官出上联日“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和尚答道:“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主考官又言:“子曰:克己复礼。”和尚稍想曰:“佛道:回头是岸。”主考官一听,心中来火,抓起惊堂木一拍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