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余读屈子《离骚》,至“命灵氛为余占之”一节,有疑焉。文有衍夺,辞理不顺,一也;句不偈对,意有舛谬,二也。求之前贤,亦多未解。欲释此疑,须会通全文,全面解决叶韵问题,校勘问题,“曰”字问题,还有错简问题。兹先录这一节的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2.
“受之饥”释湖北/王宇同王治诚贾谊《论积贮疏》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句。高中语文教材将其释为: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笔者认为,训“之”为语助不当,且使其语意不周,故予释辨。元卢以纬《助语辞》云:“之,此。‘...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中“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句,各家注本多释“理红妆”为“梳妆打扮”。讲析者多以全句意思为: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并认为这样表现了姐姐的兴奋心情。我们以为此解未必妥当。句中的关键是“理红妆”三字。妆,《辞  相似文献   

4.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5.
释“自名”     
《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句中“自名”,教材无注,许多选本也无注释。只是在《教学参考书》释“自”时,透露出一点信息:编者将“自名为鸳鸯”与《陌上桑》中“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之“自”归为一类,均解作“自,其...  相似文献   

6.
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句云:“有的念‘仁远乎哉我欲斯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对于“仁远……”一句,中学语文课本注释道:“语见《论语·述而》”;而“笑人……”句,编者以为是“古书上一些难懂的话”,却恐怕未必妥当。因为它出自大家所熟知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意义也不算难懂。有人解释为“大意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嘴象个狗洞大开着。”(见《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5期郁秉坚汇编的“引文简注”)我基本同意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7.
叶周易》中有一些诗体爻辞,《中孚》卦的九二爻辞就是其中之一,共四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类似风诗的一章。其含义,古来有不同的解释,争论主要集中在末句“吾与尔靡之”之“靡”字的训释上。此句的“靡”,应通作“弥”,与《仪礼》中所言“崇酒”之“崇”字同义,训为充满。整则爻辞是祭祀傧尸的劝酒辞,可译为:鹤在树荫下鸣叫,幼鹤也鸣叫以应和。我有精制的酒爵,给你满上。这则爻辞是研究西周祭礼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正> 今本《周易》的文字包括两部分:一为经文,即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一为传文,内容有《系辞》上、下篇,《彖辞》上、下篇,《象辞》上、下篇,及《文言》、《杂卦》、《说卦》、《序卦》等,计十篇,旧称“十翼”。这十篇传文中,韵句与散句交错,构成《易传》韵散相间的特点。其中《彖辞》、《象辞》,《文言》,《杂卦》等篇韵句居多,而《说卦》、《序卦》则以散句为主。  相似文献   

9.
16、《羽林郎》:“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注:“多谢:郑重告诉,含有警告之意。” 按:故意曲解,以图使酒家女的形象更“高大”。但是一个无权无势的酒家女,面对“依倚将军势”的豪奴,除了“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能拿什么来警告他呢?其实,老老实实释作“非常抱歉,对不起得很,你那殷切的私爱只能白费了”,语气既委婉又冷峻,兼带有嘲讽的味道,岂不更好。 17、《十五从军征》注(1):本篇属“杂曲歌辞”。 按:不知何据。本篇最早见于《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前面还有八句,该书编者  相似文献   

10.
《察今》文中出现“乎”字有数句。在1981年以前的课本中,编者仅在“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句中,把“乎”注为“句中的虚词”。在1990年以后的课本中,编者又把“乎”注为“助词”。 “乎”到底如何讲?文中出现“乎”的还有数句。如:“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从以上诸句可知,“乎”用于“经”、“期”之后,作其后缀。查  相似文献   

11.
近日翻阅一九八三年《中学语文》,偶见第九期上《报刊文萃》栏里有《释‘粪’》一文。该文作者认为“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的“粪”应作“弃除”“扫除”讲。我认为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粪”作“弃除”讲的本义不大用了,何况这一句“粪”字后边还紧跟着一个“土”字,构成了“粪土”这个词。据我所知,最早使用  相似文献   

12.
对《梅岭三章》中“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把句中的“向”字释为“对着”。二、这句诗是“典故”(见《初中语文课本成语典故注释》,孙良明著),“故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三、重庆师院《语文通讯》曾译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13.
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一书中,对“万物作焉而不辞”这句话中的“不辞”二字认为不好懂.并引用了魏源在《老子本义》中的观点把这句话解作“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就是不拒绝.完全顺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其实随着如今有关《老子》的各种出土文献的出现,为我们研究这句话提供了大量材料,对此,通过对字形及读音的比较分析,以及联系上下文意,得出始、辞()形近音同,“辞”在此句中可译为“主宰”之意.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又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教材。但是,对“苛政”一词,迄至现在,就我们所看到的注本,还没有一家对此作出单独的注释。不过就其对“苛政猛于虎也”的句释,从中也足可以看出编者们对这个词的含义理解的端倪。对“苛政猛于虎也”的句释,大抵可以分为两家。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把它分别转抄在下面。一家是刘盼遂、郭豫衡同志的。他们在《中国历代散文选》的注释中说:  相似文献   

15.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旨,看似通顺,实质上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16.
在高语四册的《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编者将“霍然”一词注释为“突然”,笔者实不敢苟同。诚然,《辞海》将“霍然”注为“突然;忽然”,似乎已无疑可质。但词语的解释决不能离开具体的句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嘛。且看《辞海》所引的例句吧:①“焕然雾除,霍然云消。”(司马相如《大人赋》)②“涊然汗出,霍然病已。”(枚乘《七发》)这两句中的“霍然”均为副词,注为“突然;忽然”是正确的。我们再看一看《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的例句:“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显然,此句中的“霍然”与上两句中的“霍然”词性并不相同,若仍将它释为“突然”,就很不恰当了。  相似文献   

17.
关于范仲淹《岳阳搂记》中“越明年”的训释,课本编者认为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庆历五年(1045年)。《古代散文选》也持此说,认为:越,及,到。并说明这是采用清人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张拱贵、黄岳洲《文言文的语言分  相似文献   

18.
<正>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最后“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句中的“寡妇”一词的注释语焉不详。大概编者认为寡妇为“丧夫的妇人”,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所以没有详释的必要。最近看了些材料,发现有些古诗文中关于这个词的注释,时有不确的地方,因此提出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9.
我读了李文同志《释“步走”》一文(载《江苏教育》中学版1961年第12期),他把“沛公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特剑盾步走”这句里的“步走”释为“逃跑”,似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这里的“步走”解为“逃跑”,是对的;但不顾具体的语言环境,便类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有“学不可以已”一句,课本未作注解。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此句说:“已,停止”。我认为此句可解为“学习是不能够完毕的”。“可以”当“能够”讲,这是人们熟知的,用不着多举例证,关键在于“巳”当“完毕”讲的问题。《玉篇》把“已”释为“止也,毕也,讫也”,《集韵》把“巳”释为“卒事之辞”,可见“巳”有“完毕”之意。而且,这在古代作品中有大量的例证。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