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吐鲁番法制书中,“待实、待至”义为“等到(发现实情)以后”,“对众”义为“当众”,“上言”义为“奏”,“稽程”义为“延误程限”,“推迁”义为“死亡”,“论说”义为“争论”,“容奇”义为“收留”,“高下”义为“好歹”,“青好”义为“愿意”,“交”义为“总共”,“陪填”义为“堵塞”,“守当”义为“看守”,“影授”义为“靠山”,“得实”义为“真实”。  相似文献   

2.
楚简《老子》丙本的“Xian”为“Xian”之繁文,义为锋锐;“Xi”之本字为“袭”,义为遮盖、掩藏。“Xian袭”犹言兵锐袭藏。《老子》以“兵者”为“不祥之器”,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得要以“Xian 袭为上”。也就是说要以掩藏兵锋为上,不能好胜,要尽量地、尽可能地将战争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3.
对“唯是”的训释长期停留在随文而释上,不符合先秦两汉古汉语的语言实际。本文汇集考证了《左传》、《诗经》、《墨子》、《楚辞》以及《吏记》、《尚书》中的“唯是”、“唯时”的用例,指出:处于句首或句中的“唯是”、“维是”、“惟时,,除极少数用例外,通常是先秦古汉语中有一定使用频率的双音合成词。它是由介宾短语发展凝固成的囚果关联词语,训释时不宜分裂,方是符合语言实际的确解。  相似文献   

4.
本以大量书证证明“博饮”、“饮博”曾是常用词,义为“赌博饮宴”,较早见于《汉书》。自此以后,习见于载籍;然而,辞书失收二词。  相似文献   

5.
胡茜 《学语文》2007,(2):42-42
《新华字典》中“抢”的基本义为:“夺,硬拿”。“劫”的基本义为“强取,掠夺”。“掠”的基本义为“夺取”。“夺”的基本义为“抢,强取”。可见这四个词的基本义极为相近,且《同义词词林》也将“抢、劫、掠、夺”收为一组同义词。本文主要根据《汉语大词典》等提供的资料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这四个词是如何构成一组同义词的,二是对这些词稍作辨析。  相似文献   

6.
《新读写》2008,(5):31-31
名,义为“用语言叫出或说出”;状,义为“描绘”、“形容”。“不可名状”,原作“难以名状”,语出《老子·第十四章》:“其上不瞰,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后世将“不可名状”作为成语,表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明”没有“用语言叫出或说出”的含义,故不可写作“不可明状”。  相似文献   

7.
《公羊传》中的“诺已”不是一个词,“诺”“已”当单独成词,分别义为“许可”和“不许”。《祭妹文》中的“诺”“已”也当单独成词,分别义为“许可”和“不必”。  相似文献   

8.
“颖特”一词,义为“杰出、超群”,《汉语大词典》失收。“径造”一词可提前《汉语大词典》书证至元朝。《汉语大词典》亦未收录“干忤”“竭乏”两词,“干忤”义为“冒犯、抵触”,该词在东汉及以后的文献中较常见;“竭乏”义为“穷尽”,“竭”“乏”两个语素虽常见,但二者同义连文成词却不多见。  相似文献   

9.
释“中行”     
《周易》“复”卦四爻爻辞为:“中行独复。”孙星衍《周易集解》引郑玄曰:“爻处五阴之中,度中而行,四独应初。”其中以为“中行”的“行”为动词,不确。“行(h偄ng)”当为名词。《尔雅·释宫》:“行,道也。”“中行”义为“行中”,即道路中间。“中行独复”,义为走在道路中间而独自返回。表示中间义的“中”置于名词前的词序现象,在《诗经》中常见。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又《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中原,原中也。”和“中行”义相同的还有“中道”,如《礼记·曲礼上》:“…  相似文献   

10.
“是”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由它所构成的句型也很多。本文以2009年第7期《小说月报》为例,分析副词修饰“是”以及副词连用修饰“是”的语言现象,指出“是”字句中“是”的性质及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读写》2010,(5):17-17
映,义为“照射”;印,义为“印证”。 映、印二字均可与“相”组词,但“相映”与“相印”词义不同。相映,相互辉映,二者是有距离的。相印,相互印证,二者是相互契合的。  相似文献   

12.
陇东方言词“疗治”,义为“整治人”,此种用法,古代见于敦煌变文《汉将王陵变》。弥,音m,í义为缝合、接续,此种用法源于《方言》、《易.系辞》等古书。弥又音m,ī义为粘糊,此义源于唐宋古语,弥还有“堵塞”,“隐瞒”等义,此种用法未见古书用例。嫽,义为美好,此义源于《诗经》、《尔雅》等典籍。嫽又指人的举动轻浮,喜欢卖弄,此义未见古书用例。咥,是“吃”的粗俗语,又引申为“诬陷、整治”,此义未见古书用例。鬼,义为狡诈,此义源自先秦,此种用法也见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13.
杜国进 《学语文》2008,(3):48-48
根据《辞海》,“花”读huā,义为。被子擅物的繁殖器官”:“华”读huā时,同“花”。我们知道,名词“花huā”与“华huā”。读音相同,语义相同,是古今字的关系,但“华huā”是源,“花huā”是流。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歌作品中的“疑”,除了作动词“怀疑”、“疑惑”、“猜测”等解释外,它在不少诗句中则要作“像”、“好像”、“似”、“类似”、“如”、“若”“譬”“欲”解读。这一项义释,在对仗句的“互同义”中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且还可以修辞格中的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中得以证明:“疑”、“疑是”均属联系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的联系词(又称“喻词”)。但这一项义释,除了《广释词》、《诗词曲语辞例释》、《汉语大辞典》有此说外,其最常见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均无此释义义项。这是这些工具书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说“拉风”     
“拉风”是近年来的一个高频词。它可以作动词,义为“行为做事招摇”;也可以作形容词,义为“独特而张扬的”。该词虽高频使用,却未被《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新兴流行词语加以收录,当补。  相似文献   

16.
说“知识”     
知识,现在指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这种用法出现较晚,最先见于清代。洪亮吉《真伪》曰:“至有知识,而后知家人有严君之义焉。”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知识作名词,义为朋友,即相知相识的人。《庄子·至乐》:“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之骨肉肌肤,反之父母妻子  相似文献   

17.
裴承飞 《语文知识》2003,(11):33-35
高中语文第四册(修订本,人教社2001年10月第2版)《逍遥游》(节选)一文中有这样一条注释: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等常用工具书上,查不出“数”有音,可以查出它有音,义为“屡次”“多次”,这是  相似文献   

18.
王泉 《语文知识》2009,(3):92-93
《山海经》中常用一“服”字,义为“佩戴”而非“食用”。《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两书对此“服”字的释义及例证皆有不当之处。考察文献用例,“服”的对象只能是“药物”。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课本注:“乌有”,没有。“乌”,同“无”。注“乌有”为“没有”是对的,说“乌”同“无”就不对了。  相似文献   

20.
贺年永 《语文知识》2000,(12):16-17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中的“疑是”至今无确解。多数人讲成“怀疑是”,另有一些人释“疑”为怀疑,疑心,疑惑,以为,未注“是”为何义。这两种解释都未落实“是”为“这”的指代义。在有的语言环境中,“疑是”是可以讲成“怀疑这”的。例如唐代张渭的《早梅》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