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在刘兰芝被遣,焦仲卿送别时写道:“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这里的“隐隐何甸甸”,课本注为:“隐隐、甸甸,都是车声。”然细玩诗意,车声说似觉不妥。隐隐、甸甸,作为象声词,都是用于形容不甚分明的复合声,如《晋书》有云:“赤气竟天,隐隐有声。”《苍颉篇》“车(车甸)(车甸),众车声。”而此诗中仅有一车一马,绝无此般大声;且歧路悲悽,车轮迟缓,马蹄胸蹰,其声微缓可知。因此,我认为,对于这句诗,  相似文献   

2.
③“隐隐何甸甸”应为状心境语。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这里有一个疑点:“俱会”的究竟是马和车呢,还是府吏和刘兰芝呢?根据上下文脉,恐怕只能说是后者。如果这样。那么“隐隐何甸甸”究竟是状车声是状人的心境就很值得研究。大家知道,这里是叙男女主人公难舍难分洒泪作别,如果是状车声,还来一个“何(多么)”,岂不与题旨背离!再说“隐隐甸甸”作为象声词状车声应是状众多且不甚分明的复合声,而此时仅一车一马。何“隐隐甸甸”之有?《辞源》、《辞  相似文献   

3.
报刊文萃     
“隐隐何甸甸”不是车声《孔雀东南飞》“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句中的“隐隐何甸甸”,课本注为“隐隐、甸甸,都是车声。”对此《江苏教育》八三年第十期发表的许总的文章,提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中,在焦仲卿送别刘兰芝的路上,诗歌是这样叙述的:“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关于“隐隐何甸甸”之句,历来的解释都是“行车的声音”。我觉得此解释欠妥,因为根据诗歌中叙述的事情,乃是一对恩爱夫妻生离死别的情景,把“隐隐何甸甸”单纯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句中的“隐隐何甸甸”历来的解释都是“行车的声音”,我认为欠妥,根据诗歌中叙述的事情,乃是一对恩爱夫妻生离死别的情景,把“隐隐何甸甸”单纯解释为“行车的声音”,与诗歌内容不大吻合。 在《辞源》中,“隐隐”一词的意思:即忧戚貌。其下有几个例句:荀子儒效有这样一句“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刘向九叹远逝又这样写道:“志隐隐而郁怫兮,愁独哀而冤结。”从这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诗经二首,即《伐檀》和《硕鼠》。《伐檀》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中的“不”字,《硕鼠》诗“无”食我黍”句中的“无”字,课本上均作副词解释,分别译注为“不是”、“不要”。这两个字在这具体语言环境里,是副词还是语助词,怎样解释更为符合原意,我们认为应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8.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中“何”与疑问对象处于一个小句中,但“何”在作谓语的动词短语之前,用作副词.三传中还没有出现疑问词单独位于主语前的疑问格式,这说明疑问词不具有句首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中,“何不”与“何…不…”均构成反问句,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格式,不能混淆。两个格式的不同,主要在于“何”的词性与语法作用的不同。一、“何不”中的“何”是疑问副词,用在动词前询问原因,表示反问,作句子的状语,译“怎么”、“为什么”。杨伯峻《文言常用虚词》:“‘何’作为副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用来询问原因,表示  相似文献   

10.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唯一一篇送别诗必读篇目,它对学生理解送别诗内容、了解送别诗特点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唐诗鉴赏辞典》陶慕渊先生对该诗的尾联进行了如下诠释:“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  相似文献   

11.
莫泊桑的《项链》开篇写道:“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初看令人费解,哪有劈面就用“也”字的?“也”是一个频度副词,前有相同对应物才能使用。而本句是起句,前面并不存在对应物。其实,这正是作匠心  相似文献   

12.
文非 《语文知识》2001,(6):18-19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其中的“恰恰”一词,马茂元《唐诗选》、新版《辞海》都解为状鸟鸣声的象声词。但对鸟鸣声的解释,前人早有疑议。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杜诗‘自在娇莺恰恰啼’,今解‘恰恰’为鸣声矣。然王绩诗: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饮酒》诗中有一句人们颇为熟悉的名句,那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世流行的各种版本的陶诗集子中,这句诗的文字面貌均如此。其实,该句诗的原貌并非完全如此,其中的“见”字应作“望”字,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追考有关陶诗的版本可证: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最早收录此诗,诗中作“望”字;唐初欧阳询等人所编的《艺文类聚》(卷65)摘录了此诗,诗中也作“望”字。  相似文献   

14.
“坎坎”在《诗经》里是模拟鼓声、伐木声的迭音象声词。《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又,《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毛传:坎坎,击鼓声。此外,《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但是“坎”这个字现在普通话读为“k(?)n”(注音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下同),这与鼓声、伐檀声相差较远,象声词不象其声了。那末造成二者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物的声响古今不同吗?  相似文献   

15.
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其中有这样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教参上是这样解释的:“间,隔开。这句诗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长江。”“间”既解作隔开,自然应该四声了。这种解释法虽然句意可通,但与七言绝句的平仄不合。因为历起式首句不入韵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这句诗的第五个字“一”为仄声,是不符合这类律句平仄式的常例。  相似文献   

16.
“其能良也”是《孟子》中的一句,对其中“良”字的词性有人认为是程度副词,但我们认为“良”不是先秦程度副词。“其能良也”中的“良”应是形容词。另外“良久”不是一个词,应是一个惯用词组。  相似文献   

17.
杨虹 《学语文》2002,(2):22-22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经典抒情诗,通篇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特别值得回味。这一句章法上的价值,前人早有评点。如沈德潜:“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唐诗别裁》)。刘永济:“‘两岸猿声’一句,虽小小景物,插写其中,大足为末句生色”(《唐人绝句精华》)。  相似文献   

18.
张志达 《学语文》2002,(4):8-48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其中的“亦”字,历来的高中课本无注,想是认为当解作“也”,其实不然。古汉语申,“亦”可作表承接的副词,有“又”义。《集韵·昔韵》:‘亦,又也。”如《左传·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国语·吴语》:“乃令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逾江五里以须。”《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  相似文献   

19.
王涛 《学语文》2023,(5):91-93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选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但未明确注解文句“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中“行”的意思,导致该句译文艰涩难懂。本文认为该句中的“行”是个副词,用以衔接前后不同的行为或事态,可译为“又”。这种释义不仅符合古代汉语中“行”的用法,也解决了该句的句意理解问题,还可使该句在句意、文脉、音韵上与前后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20.
释“鸾鸟”     
吴然 《语文知识》2003,(4):17-18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和阅读本选诗有两处关于“鸾鸟”的描述,一是屈原的《涉江>中有“鸾鸟凤凰,日以远兮”之句。二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虎鼓瑟兮鸾回车”之句,相关注解非常简单,仅谈到“鸾,传说中的神鸟”。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