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说教材《倍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76页例2、例3的内容。“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抽象的,好在前面有了乘法的认识以及几个几的教学,为本节课做了铺垫。例2的教学引出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则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求几倍数的问题和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2页的例4、例5,是一年级第一次出现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减法文字应用题。它对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掌握加减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进一步学习应用题知识,起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精心设计好这一课的教学。本教材尽管是第一次出现“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文字应用题,但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已做了伏笔:在十几减8之后,安排了图画应用题例5及做一做,在习题三中又安排了半图半文字的应用题,为过渡到文字应用题做了准备。从学生…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中占据篇幅最多的一个单元就是加法和减法,共有34页。“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主要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与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的口算以及应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除了在生活中会遇到不少用加法和减法来进行思考的问题,具备学习加法和减法的生活基础外,已有的主要知识基础包括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加和减(一)”中的内容 ,包括教科书第50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第50 -51页的“想想做做”的第1 -6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能根据一幅图同时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的基础上 ,通过一图四式组织教学的。从联系场景图计算结果 ,到自己看图列出相应的一组算式 ,逐步体会、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按照新课标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所提出的要求 ,本节课提出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学生经历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学会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2页的例4、例5,是一年级第一次出现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减法文字应用题。它对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掌握加减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进一步学习应用题知识,起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精心设计好这一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9加几”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3~84页的内容,它是教学用“凑十法”口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本节课我尝试运用讲故事、编儿歌等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准备练习”这一环节中,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相似文献   

7.
刘悦红 《辽宁教育》2005,(1):107-107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第78页。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减法及连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现实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减法的意义,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连减法;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先估后算”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六年级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减法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会用减法验算加法。为达此目的,教学前,就准备20支红铅笔,25支蓝铅笔,36根红色小木棒,一只小木箱,40粒钮扣。教学中,可安排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经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能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正确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王艳红) 本次说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学生是初次学习乘法,本课的学习对他们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知识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在清远市清新区2020年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中,笔者执教了一节新授课,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第二章第一节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前面几节课中已经学习过的"有理数的加法"和"有理数的减法"为基础,为后面"运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正迁移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评为"一等奖"和"最佳课堂教学奖".下面,首先呈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然后进一步阐释教学立意,与大家一起商榷.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连续退位减》是第四册数学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第二节“笔算减法”中的教学内容 ,分3课时学完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新授课 ,教学P99的例5、例6 ,完成“做一做”的两道题和练习二十六的1-3题。此前 ,学生已学习了“不连续退位的减法”和“减法的验算” ,基本掌握了笔算减法的原则 ,知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在这节课中 ,正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的。连续退位减法就是被减数连续有几位都不够减 ,需要从前一位退1 ,在本位上加10 ,再减 ,这类减法第二次退位时的思维过程就很复杂 ,…  相似文献   

13.
一、思考我在教授"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时,书上出示的是小朋友的借书的图,然后根据图中的数量关系,得出减法是用加法来验算的.我看了教材后思考了这样几个问题:1.这节课里介绍了数量关系,通过数量关系来得出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那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数量关系?还是会用加法来验算减法?如果是数量关系的话,那这节课的重点就成了解决实际问题.2.书上介绍了用加法来验算减法,那别的验算方法可不可以?本节课需要介绍给学生吗?经过思考和同组的老师商量后,我觉得:1.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应以学生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说教材《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根据课标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所以这一单元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阶段。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教学,其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虽然算理不难理解,但是学生在练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是本单元的重点,更是难点。二、说学情复习课注重梳理,并不是凭空的梳理,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  相似文献   

15.
<正>【课前思考】《求两数相差多少》是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一比》,并在学生理解与掌握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之后进行教学的。"求两数相差多少"这个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学生已具备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之后直接进行解决,学生用"减法"来解决并不难,但学生如何理解为什么要用减法以及算式表示的意义,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6.
20以内的加法计算是一年级数学的一个重点,学生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20以内数的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为使学生巩固20以内数的加法,我们设计了一个玩扑克的游戏。  相似文献   

17.
“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中,‘算减想加’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因为它既能凸显减法的意义,很快算出退位减法的差,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有教学参考资料如是说,新课改前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也是采取“算减想加”的方法教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可是,实际上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接受情况又是怎样的?“20以内退位减法”是一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的内容,当学生学完“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后,笔者在两所中心完小的一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参加调查的82个学生中能用“算减想加”计算出16-9=7的只有25人,而用“破十法”即10-9=1,1+6=7计算的有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9.51%。  相似文献   

18.
王颖 《天津教育》2014,(2):50-51
本节课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分类”知识的学习过程并非是现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而是一种思维的形成及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动手摆物品动作慢,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产生课堂秩序混乱,造成课容量明显减小。那么,如何有效地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做”的数学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进行基本训练的目的,是从一年级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迅速、独立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基本训练必须围绕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稳步进行。现以部编小学数学六年制课本为例,谈谈各年级基本训练内容的安排。 一年级 一册教材有简单的加法(求和)应用题和减法(求剩余)应用题;二册有减法(求两数相差)应用题和乘法(求相同加数的和)应用题,基本训练可安排如下内容: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下册第61—62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要用减法计算。2.能用探索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