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推动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纲要规划(2016-2030)》和青海省《关于加快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的意见》的全面实施,通过蒙古黄芪引种、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挖、初加工等研究与种植示范,总结出了适合青海省冷凉气候条件下的蒙古黄芪稳产、高产种植技术。旨在推广蒙古黄芪种植技术,提高其种植水平,促进青海省农业产业调整,提高农牧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是青海省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本文阐述了青海省马铃薯育种、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的现状,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青海科技》2014,(5):12-13
<正>青海省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利好政策,大力发展青海绿色产业经济,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经济之路。其中,有机食品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迅猛,有机食品品牌逐渐在国内外市场叫响。青海省深耕有机食品种植产业青海省绿色产业经济带中的有机产品,种植面积逐年递增,产业链不断延长,集合  相似文献   

4.
2009年底,经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青海省太阳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向中央财政申请金太阳示范工程——青海省玉树州无电地区独立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补贴资金。项目自  相似文献   

5.
宁夏中部干旱带总面积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58.9%,地形地貌复杂,生态脆弱,经济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属半农半牧区。当前正是该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生态建设的关键时期,机械化是实现经济、生态“双赢”的保障。本文从农业机械化的角度,阐述了机械化在中部干旱带草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针对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区域草产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及相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区牧草产业 实现棉花害虫生态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苜蓿作为草产业发展优先牧草种类的生态效益、控制棉花害虫的机理及苜蓿的栽培管理技术等。提出为适应农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的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即 :结合棉花害虫生态治理 ,适度发展农区草产业和农区畜牧业。  相似文献   

7.
构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是新时代"大粮食安全观"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的技术支撑,也是立足国内大循环的迫切需求。科学制草可有效链接起前端的种草和后端的养畜环节,使草牧业真正形成产业链条。然而,我国饲草加工贮存方面存在的损失大、营养提升有限、草产品质量和安全控制难等一系列重要瓶颈问题,以及草产业发展方面面临的标准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智能化程度不够等问题限制了优质草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的"草畜两张皮"局面极大影响了生态草牧业核心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健康发展。文章从草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草产品加工亟待突破的理论及技术瓶颈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科学制草促进草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为提升我国草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打通草牧业全产业链条,打造优质草产业,实现草畜产业链高度耦合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黄芪种植的种苗几乎全部从甘肃购进,不但种植成本高,利润水平较低,而且种苗质量参差不齐,还有可能将外省的病虫害引入到青海省,给青海省农业生产带来隐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项目组通过研究、示范,总结出了适合本地寒旱条件下的蒙古黄芪留种、采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挖及种苗分级技术。旨在通过蒙古黄芪种苗繁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种苗繁育水平,促进青海省中药产业发展,提高收入,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重点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切实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今年.自治区科技厅将在总结近年来科技专项试点经验基础上,紧密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科技需求,全面推进青稞产业、草产业、金牦牛科技工程等8个重大科技专项。青稞产业专项:加快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将青稞标准化栽培示范与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青稞标准化栽培示范和新品种展示。草产业专项:加强野生牧草驯化、选育和良种繁育研究,扩大饲草种植核心农户群规模,加强整村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荒地和低产田牧草栽培技术、专用草产品生产工艺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示范。  相似文献   

10.
马玲玲 《资源科学》2009,31(5):860-866
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发展草产业在新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新疆草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习惯性、单一化、封闭式的传统思维定式,促进草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以市场化为目标,以企业化带动产业化为路径,才是实现新疆草产业发展的关键。新疆草产业发展传统思维定式必须实现以下4个转变,即由“先林后草”向“先草后林、草林结合”理念的转变;由“草不重要”向“立草为业、草业先行”理念的转变;由“粮草对立”向“粮草结合、藏粮于草”理念的转变;由“政府为主体”向“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理念转变。  相似文献   

11.
赵霞  褚明尧 《青海科技》2006,13(6):19-23
本文通过分析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现代体育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外体育旅游的市场需求类型,从资源质量、开发环境、区域对比等角度评价了青海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青海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区域构想和近期可开发利用的体育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2.
何海云 《青海科技》2007,14(6):72-74
本文针对国内外科技项目前评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青海省科技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应用研究项目立项评估和科学技术产业化项目立项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油菜在青海省种植的优势地位和开发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正科 《青海科技》1999,6(2):27-29
从人类对脂质的需要和油料产品的深加工利用潜势,预测出油料市场广阔。又从油菜在高原的生物优势、适应性和抗灾能力,论证了油菜在青海省农业中的优势地位。提出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发展油菜产品加工,是青海省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甘肃省临泽县红枣产业的实地考察,总结了临泽发展红枣产业的经验和做法。结合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地理条件、传统红枣种植实情,对比分析了贵德县与临泽县在种植红枣的优劣势所在,这对贵德县借鉴成功经验、挖掘潜力、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发展特色红枣产业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青海科技》2005,12(3):62-62
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在北京对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青海德尔尼铜钴矿选冶试验开发”进行了验收。国家科技部发展计划司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对该课题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6.
毛桂花 《青海科技》2009,16(3):20-21
近年来,青海省浅山冷凉地区生产的荷兰豆以其质嫩、无公害等特点远销省内外,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本文从荷兰豆栽培的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方面论述了这一地区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薛寒青 《青海科技》2007,14(1):70-71
青海省黄、湟流域和柴达木盆地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适宜发展大蒜种植,其产品优势已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本文分析了影响我省大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生产技术问题,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科技》2010,17(1):F0004-F0004
<正>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是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欧盟援助项目"青海省马铃薯发展项目(ALACHN94/10)"、从杂交组合(387521.3×APHRODITE)后代中选出优良单株C92.140-05、经系统选育而成,2006年12月12日青海省第七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定名为青薯9号,品种合格证号为青种合字第0219号,2007年5月获得青海省科技成果证书,2009年2月5日申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  相似文献   

19.
《青海科技》2010,(5):F0003-F0003
<正>"青藏高原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是国家公益性财政专项和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列项资助、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下达、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主持的项目。  相似文献   

20.
青海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农牧业气候资源类型也非常丰富.全球变化背景下,青海省呈现降水增多,气温升高、有效积温增加趋势,农牧业气候资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采用青海省1961年-2008年全省54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建立了青海省≥0℃年积温、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空间推算模式,得到青海省500m×500m网格化气候资源要素空间分布结果;结合青海省第二次气候资源区划指标,建立了≥0℃年积温、年降水、7月平均气温三级气候区划指标体系:以≥0℃年积温500℃、1500℃、2000℃、3000℃作为寒冷、寒温、冷温、凉温、暖温一级气候区的阈值;年降水50mm、200mm、400mm、600mm为极干、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二级气候区的阈值;7月平均气温6.0℃、11.5℃、13.5℃、18.0℃为种植青饲料、青稞或小油菜、春小麦、冬小麦三级气候区的阈值.按照上述指标,将青海省划分为39类气候区.对其中12类气候区的降水、气温及气象灾害等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区适宜种植作物以及农牧业生产、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