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晓漾 《时代教育》2010,(1):296-297
在大众传媒娱乐化的今天,各类娱乐选秀节目已成为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反观当下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深入剖析了选秀节目的自身特点,进而从媒体及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普通受众的媒介素养等方面论述了娱乐选秀节目对大众文化的多层次影响。论文就此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意见,以期对目前媒介素养的提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选秀节目、相亲节目火遍荧屏后,电视怀旧节目开始大量出现,其中不少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较好的社会评价。电视怀旧节目的出现有着特定的社会环境背景,同时具备了典型的时代特征。电视怀旧节目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对过去的还原和再现,而是在消费主义语境下把过去变成了供消费的商品,节目对过去实物和文艺作品碎片式的呈现过程中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实物和文艺作品也被重新构建为时代的符号。  相似文献   

3.
近来,电视台儿童选秀节目日益多样化,大有替代有些没落的成人选秀节目承担起提高收视率重任的趋势。在有些人看来,儿童选秀节目是收视率,是利润;在某些家长看来,儿童参加这样的节目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机会、是自己梦想的延伸;但在一些关心儿童成长的人士眼里,却是对儿童的伤害。因而,有人在默不作声地挣钱,有人在空想着自己的梦,有人却竭力地批评。  相似文献   

4.
因为满足了当今电视观众日益求"真"的文化消费心理,给予观众充分的话语权,真人秀节目几乎在每个国家都能掀起汹涌的浪潮,成为最具竞争优势的节目.而"选秀真人秀节目"又是其中的最大赢家,2011年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播出的选秀类节目"麦王争霸"收视高企,本文将借分析"麦王争霸"的策划要点与不足之处,探讨选秀真人秀节目的策划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来看,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中国流行音乐及选秀节目是在商业化模式下生产出来的文化消费产品,而不是具备审美内涵的艺术品。这导致了中国流行音乐表面繁荣之下的原创性枯竭。看到了这一缺点的部分音乐选秀节目,也试图通过种种方式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6.
国内选秀节目中一些选手展示出"女性中性化"与"男性女性化"的性别气质引发了公众激烈的讨论。这种争论一方面成为传统性别观念变迁的表征,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对非主流人群的性别歧视,而选手们在节目中的表演则成为其性别主要体建构的重要路径,选秀节目成为不同性别意识形态协商的场域。这意味着,性别平等不仅要求男性和女性的平权,更要求男、女之外的性别群体也拥有同等的权力  相似文献   

7.
在平民选秀低俗风盛行,选秀节目走向低谷时,明星选秀应运而生,并取得不错的收视率.作为一档明星选秀节目,<名声大震>现已成功举办了第二季.从平民选秀到明星选秀的转变,正折射了选秀节目不断调整、变化的发展历程,并对于如何提高选秀节目的生命周期以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在电视荧屏上活跃,受到了极大的关注。2013年,随着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中国偶像相继宣布启动,选秀节目将掀起新一轮的收视狂潮。一方面,选秀节目为平民明星的脱颖而出提供了舞台,并以其参与性强等优势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另一方面,选秀节目中存在的内容低俗等问题也不容忽视。选秀节目备受青少年的青睐,由此产生强大的群体效应的同时,必然对他们的诸多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面对这种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选秀节目相结合,提高节目内涵,引导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7年的电视荧屏,男性选秀节目风起云涌。从老牌的《美人关》到新生代的《加油!好男儿》,《快乐男生》更是将这场“男色”盛宴推至顶峰。借鉴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理论成果,尝试对男性选秀这一节目形态进行一定程度的解读。透过节目浮华的表象,不难发现。这恰恰是对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缺憾遭遇作出的补偿,不过是一场女性革命的幻象罢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电视选秀节目泛滥。形形色色的选秀节目作为一种新颖的电视综艺节目充斥着电视荧屏,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的眼球。大学生是选秀节目的主要参与群体与主要受众,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应从政府管理、媒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四方面入手,克服选秀节目带来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学的想象力来看,《中国好声音》表现为一种普遍联系和视角转换的能力,体现在反视觉性、声音和故事的互文、三种对话的建构等方面,实现了传播正能量、延伸奇观生产的"想象力"释放。《中国好声音》对于电视选秀节目版权引进后的本土重构具有一定的样本参照意义,同时也呈现了在当下中国复杂的电视生态中,一档节目红火之后的异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如今,随着各类大众参与性选秀节目的热播,反映出目前中国节目娱乐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也迎合了社会的一种需求。选秀节目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大众参与性,它虽然是非主流节目,却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电视节目娱乐化也是中国电视的一个发展过程。但这类节目要克服庸俗化和粗糙化,并且应该提高节目的文化品味,以避免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时文选萃     
学术之星值得追当前,一系列明星选秀节目异军突起,追星似乎成为了一种“群众”运动。不可否认,追星现象作为一种精神崇拜和榜样学习,反映了时代的开放多元。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思考,如果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2014,(1)
正《盘点国内最为火暴的十大歌手选秀节目》选秀是给有才华的人一个展现才能的平台。今天,我们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国内的十大选秀节目吧!(请点击gaokao.hnjy.com.cn)《做歌手要有自己的风格》一个好的歌手要有自己的风格,让别人听一句就能听出来是你在唱,而不是别人在唱。(请点击gaokao.hnjy.com.cn)  相似文献   

15.
《太原大学学报》2015,(3):131-135
高校"非主流"选秀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选秀节目过度关注,盲目喜爱,表现不理性;道德判断与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审美标准异化、集体观念淡薄。针对这些情况,大学生应提高自控能力,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积极转变价值观念;高校教育要"到位",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理性收看选秀节目;节目制作方要履行社会责任,传递社会"正能量",实现选秀节目的和谐传播;社会各部门各负其责,发挥应有的职能管理,引导选秀节目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分析了音乐选秀节目对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培育作用,探索了音乐选秀节目对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不力影响,探析了音乐选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音乐选秀节目加快音乐专业大学生培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分析了音乐选秀节目对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培育作用,探索了音乐选秀节目对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不力影响,探析了音乐选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音乐选秀节目加快音乐专业大学生培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后选秀时代,在新人辈出的乐坛,选秀出身的歌手即使拥有在选秀中积累的人气,也未必能长久地占有一席之地。想要立足乐坛,不仅需要秀出自己的勇气,更需要的是厚积薄发。从台湾四大天王模仿秀中脱颖而出的罗志祥历经磨炼蜕变成亚洲舞王,携《罗生门》精彩演绎装饰系潮男的个性与华丽;赶走阴霾,选秀冠军出身的陈楚生带着《冬去春来》宣告事业春天的到来;用心续写《未完成的歌》,薛之谦依然坚守着音乐创作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感动中国》是一档有别于其他选秀节目的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栏目,在精神家园的建设中,《感动中国》这类的评选栏目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时代楷模的精神力量,并且在大众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影响受众心理,重构受众的审美、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  相似文献   

20.
选秀之我见     
近年来,"选秀风"正借助着广大人民的高度热情向整个世界漫延开来,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选秀"的气息. "选秀",多么迷人的字眼.它可以表现一个人极力展现自我的心情,电可以成为一个人成就梦想的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众多电视台如百花争艳般新鲜出炉了一个又一个的选秀节目.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上海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舞状元";山东卫视的"联盟歌会";河南电视台的"红歌会";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非常6+1"……这些选秀节目,一方面培育了歌坛的新生力量,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欢乐;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人的明星梦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