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草原荒漠化的成因,除了自然原因外更有多种人为原因。近20年来,草原荒漠化十分严重,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草原开垦及其背后的人口过快增长是一个重要原因。草原减负,转移草原超载人口和调整养畜规模,这是从根本上治理草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最具长远战略意义而又能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草原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这就要求加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具体措施有;保护好现有的天然草场和草资源;大规模种草种树;重视和发挥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重构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进行生态建设的制度创新;深入研究并发扬光大蒙古族环境保护意识和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饲草料储备制度,发展季节畜牧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制度,建立游牧畜牧业保护区,以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制度的缺陷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教育制度都存在着某种缺陷,教育制度的缺陷导致了教育秩序的僵化,阻碍了人的自由发展。教育制度缺陷的克服靠教育制度创新,而教育制度创新的路径是:政府主导的教育制度创新、学校自主的教育制度创新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制度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对进一步完善武汉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创新而言,主要是注重政府功能进一步转变这个中心,以及兼顾企事业单位研发管理体制、完善市场经济的体制、健全民主制度的体制这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5.
宋达 《继续教育》2010,24(6):15-17
发展战略与制度创新研究,是推动成人高教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现实需要出发,对发展战略的目标与任务,创新发展应具备的条件,制度体系创新的途径及措施,以及制度体系创新应具体处理好几方面关系等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沈宗武 《天中学刊》2004,19(3):28-30
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创新。为了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央政府理应掌握好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的若干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简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征及缺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之所以要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创新,是因为这种制度导致了高等教育效益低下。这种低效率的制度,产生了大量的低效率的结果,以至高等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以提高高等教育效益为切入点的制度创新,一时成为高教体制改革的热门话题。但高等教育要顺利进行制度创新,提高高等教育效益,我们首先需要对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效益低下、自身创新不足的制度背景以及在这种制度背景下运作的高等教育制度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来对可供选择的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方案的有用性作出评价,从而提高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制度因素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要因素,其中产权激励制度、金融制度的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文化制度改革滞后等是重要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粗放型为主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本身存在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制度长期缺少创新。只有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克服经济增长的粗放倾向,使经济增长转变到集约型的轨道上来。而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重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培育和组织市场,转变和规范政府行为,进一步改革投资体制。其中,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塑造集约型经济增长主体更具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安排及其缺陷,认为合理有效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制度保障。为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地实现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制度创新、特别是需要促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使用制度创新、核算制度创新、资源产业发展制度创新、资源选择的贸易战略调整、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创新与观念更新。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绿色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对绿色制度的内涵进行了归纳,强调指出制度安排要综合考虑制度因素的组合和搭配,任何过份强调某一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并首次绿色制度创新界定为对制度因素进行新的组合,使之较原有组合能创造更多的产出(价值),即能够使创新者(组织)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最后,对绿色制度创新的动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和价值体现。中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从单位制度的视角对当前中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活动生存的制度环境,及在制度变革中所遇到的体制性障碍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冲破单位制度束缚是知识创新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约束职业教育主体(职业学校、政府机构、企业及其他相关者)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的总和。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继承了以前制度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制度移植和制度变迁等途径构建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术期刊界当前不仅面临数字化转型,也需寻找实施体制改革的具体途径。实践探索表明,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实施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有助于推动顶层政策创新。底层制度创新和政府制度设计相结合是优化我国期刊体制改革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视角看,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经历了移植经验、内化和自主生长的过程。其制度变迁及路径选择具有三个特征:制度变迁方式的渐进性;"继承—变革"与"内生—创新"两种变迁模式相结合;高等教育制度在制度变迁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路径选择,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创新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一定时期内,由于契约不完全以及法治的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上出现政府监督无效等治理盲点,需寻求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种治理方式以作补充。社区治理通过第三部门的参与平衡了劳动争议各方的利益,是一种能自我维系的有效制度。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社区治理的一种具体形式,它解决了原有制度效率低下、交易费用高等问题,中山市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有效运行就是该制度创新成功的一例。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还需在发挥第三部门的角色优势、设计事业共同体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新紧密群体、传播制度创新知识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一定时期内,由于契约不完全以及法治的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上出现政府监督无效等治理盲点,需寻求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种治理方式以作补充。社区治理通过第三部门的参与平衡了劳动争议各方的利益,是一种能自我维系的有效制度。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社区治理的一种具体形式,它解决了原有制度效率低下、交易费用高等问题,中山市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有效运行就是该制度创新成功的一例。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还需在发挥第三部门的角色优势、设计事业共同体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新紧密群体、传播制度创新知识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文章剖析了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异同,并从体制创新的目的与动力、信息化发展成熟度、信息化体制建设的内外部环境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影响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大学信息化起步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及大学现有的科层体制惯性等因素使其创建了集权信息化体制。  相似文献   

19.
Many institutional cultures resist change, and within universities academic developers vary their response to such resistance,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change, the institution an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styles, working preferences and strategic judgements. Variables influencing the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innovation in academic practice include the inherent susceptibility of the institution to innovation, the nature of the innovation and the approaches of the change agents involved. This paper explores responses to resistant institutional culture; it presents a dichotomous mode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s which emerged from an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within a research-intensive university and suggests that by adapting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 developers can explicitly influence the responsiveness of members of the institution to innovation in academic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