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反映了现实中的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陈染的小说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复杂的关系,父亲与成长女性之间既有人伦情感,又含有文化的象征内涵,因此"恋父"与"审父"同时并存.在"审父"的过程中,陈染的小说最终指明: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父权制统治下的男性通常有专制与温暖的双重性质,这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厌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折射出现实中的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的阴影中。陈染的小说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复杂的关系,并通过"弑父"情结的书写表示只有抗衡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的命运,女性才能实现自我的确立与独立。  相似文献   

3.
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于"父亲"情结的书写。在她的文本中,"恋父"情结与"弑父"情结以悖论的形式同时呈现;她的作品既有独特的个人体验,又充满了丰富的潜意识,对男性社会文化给予了颠覆,成为90年代女性写作的路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女性主义运动和批评理论中,女性一直是以男性中心文化的反抗者的身份出席,然而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女性自身内部的差异性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一些女性以一种“父权”的态度对待“他者”女性,而作为男权文化的“同谋者”的身份在场。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能促进女性主义文学和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文学上“最为诗意的存在”奥菲莉娅的疯癫和死亡实质上是对父权话语霸权的一次无力地反抗,反抗的方式是通过其作为伦理学的个人向美学的转变,具体来说即为奥菲莉娅作为“贞”的女性形象向“美”的女性形象的转变来实现的。该文将首先结合文本深入分析奥菲莉娅身上所体现的“贞”与“美”的本质,同时揭示两者之间的冲突。其次,该文将深究奥菲莉娅的疯癫和死亡所揭示的其对于以“贞”为代表的伦理枷锁的反抗和以“美”为代表的审美化生存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夏元明 《黄冈师专学报》1997,17(1):29-30,39
熟悉何存中的读者.一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何存中的小说中极少女性形象。有的大多是男性,尤其是“父亲”,几乎成了何存中反复抒写的对象。他的小说中,即使有女性主角,那也是被男性化了的,如《桃之夭夭》里的六婆。何存中小说的遮一突出特点.足以说明他心灵深处的“恋父情结”。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文化大背景下,冰心、陈衡哲、凌叔华、苏雪林等第一批现代女作家,初次打开心灵镣铐,关注童心世界。她们时而从诗意和哲理的角度赞美儿童世界、关怀儿童的成长,时而隐匿起成年人的身份去细心体察儿童的内心世界,时而着重抒写渗透着童心的女性世界。在对童心世界的歌唱中,“五四”女作家开拓了现代女性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有力反叛了封建父权文化,并在其中寄寓了她们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失望与对美好人性的热烈期盼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进行了分析评论 ,指出这部作品所塑造的“台北人”形象 ,在历史变动与人生际遇中 ,在生存危机与精神磨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大陆情结”。这“大陆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土恋乡之情以及这里面所包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 ,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的扭曲和畸变。另外 ,也分析了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TVB电视剧中女性题材占据了荧幕的“半边天”,“女人戏”更成为其力推的引领潮流文化的风向标,受到女性观众的热捧。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TVB“女人戏”的文本、生产和受众,“女人戏”中女性形象的构建,反映社会对女性形象和价值的设定,这些构建在愉悦女性观众的同时,却依旧不能改变其父权的特质。新时代的“女人戏”应正确运用性别视角,促进新女性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三言”“二拍”的文本,叙述了婚恋故事中的女性媒人角色群体,透过女性媒人的特点行为展示出其贪图利益、卑劣巧言的形象,体现出女性媒人在社会地位上的低微。但女性媒人在内容和结构上起到连接男女主人公空间、推动情节衍生的功能性作用。同时其中还暗含着深刻的观念表达,即女性即使有了打破传统规范的意识和行为,但最终仍然要回归封建父权夫权,即男性占话语主导权的儒家秩序之中,若偏离了这一方向,则只能遭受残酷的压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不再认同传统化书写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本中召唤出大量的对封建男权/父权进行反抗和叛逆,具有鲜明主体精神的“逃离”女性。女性小说对“逃离”女性的书写具有重要隐喻内涵:不仅表明了写作女性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同时这种书写还是一种指向人类和谐平等的性别化前景的崭新建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吃碗茶》中出现的三个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解剖,力图透视这些女性人物在“单身汉“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她们对父权社会模式的遵从与挑战,认为“美爱“们的到来尽管给唐人街“单身汉“社会带来了希望与转机,但并不意味着是划时代意义女性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心经》是张爱玲研究中不太受重视却又颇有深意的文本,其独特性在于它恰恰在一个"恋父"的故事架构下重证了张氏"弑父"的母题,并通过父女冲突探索了女性主体成长的空间。这与作家身为"父亲的女儿"的经验与创伤密切相关,许小寒折射出的正是作家自我和现代女性在冲破父权、建构主体的进程中矛盾重重、举步维艰的历史影像。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者认为,格林童话故事中渗透着父权文化的意识形态,其中公主的角色,是通过男性文学想象和价值取向所造就出来的。典型的公主,是父权文化操控下,理想女性的化身,在她们身上发展成为一整套关于理想女性的“女性气质”:美丽、忠贞、温驯、被动和顺从。格林童话正是通过如公主一样的女性角色的形塑,有意无意地强化了父权社会改造,以期她们按照男性所期盼的规约成长。  相似文献   

15.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新选入五年制第九册 (六年制十一册 )的一篇课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父亲和母亲对自己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评价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以及这两种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爱。课文的重点是作者对父亲和母亲两种不同评价的认识。从课文中看 ,这个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当作者在七八岁写出第一首诗 ,母亲给予“精彩极了”的评价时 ,童年的作者是“得意洋洋”;而当父亲给予“糟糕透了”的评价后 ,作者的表现是“痛哭起来”。显然 ,这时…  相似文献   

16.
母系氏族社会,群婚杂居,高度“性自由”。女性经历了生殖崇拜和女性崇拜。进入到父权社会后,贞节观念作为父权对女性绝对统治和支配的精神产物,标志了妇女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由贞节崇拜到处女情结,女性社会地位进一步下滑。“禁欲主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旌表”“贞节牌坊”,这一系列的精神枷锁,将妇女一步步推向痛苦的深渊。  相似文献   

17.
叶芝作为爱尔兰男性诗人的杰出代表,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领袖,其诗剧作品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和凯尔特乡土情结,同时也展现出了爱尔兰文学的父权特性。本文从“二元对立”“骑士爱”和“女性物化”三个方面分析解读叶芝诗作中爱尔兰父权传统的呈现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一词作为农业文明所折射的国家观念和族体观念,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发挥了文化辐射和政治凝聚的作用,具有华夏中心主义的深刻内容,涵盖了华夏文明特质的“中国情结”,也深深融入民间信仰和大众化领域,表达了民族伦理价值与国家主体结构相符合的普遍认同感。随着和平统一祖国的时代大潮的到来,又焕出民族再崛起的极大热情,本文以“中国情结”为基本视点,借助国家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理性成分的分析,强调中华  相似文献   

19.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20.
"父亲"在鲁迅的小说里是一个隐蔽的意象。父亲的缺席主要以"父亲死了"和"父亲病了"两种书写形态存在,这与鲁迅情感心理中的父亲情结有着极大的关系。"父亲缺席"现象背后暗含着鲁迅复杂的文化心理:既要走出父权文化的包围,却又不可无父,乃至要寻找理想的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