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渔的《芙蕖》是篇新课文,这个作家的文章,过去中学语文课本中从未选作过教材,对于其人其文,以及《芙蕖》一文中的有关知识,目前的参考材料还不多见,本人不揣冒昧,兹将管见所及,笔之于后。一、李渔生平李渔(1611—1680)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明末清初兰溪(浙江省兰溪)县人。清康熙时旅居金陵(今南京市)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之滨,又号湖上笠翁。他在文学史上以研究戏剧理论、从事传奇创作著称。由于明朝后期散文对他的影响,他也写过不少随笔、札记之类的小品,时称李十郎。他写文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李渔《笠翁对韵》用韵现象,发现《笠翁对韵》存在东冬、支微、鱼虞、支齐、灰佳、寒删、肴豪相混现象,原因有《笠翁诗韵》《笠翁词韵》的影响以及作者方音、实际语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芙蕖     
背景链接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江苏如皋人。著有《闲情偶寄》一书。《闲情偶寄》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  相似文献   

4.
芙蕖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江苏如皋人。著有《闲情偶寄》一书。《闲情偶寄》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  相似文献   

5.
芙蕖     
背景链接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江苏如皋人。著有《闲情偶寄》一书。《闲情偶寄》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  相似文献   

6.
李渔,字笠翁,兰溪县人,生于公元一六一一年。他的青年时代是在明清之际大动荡中度过的。李渔自幼聪慧,能写诗歌小说,由于他不愿同当时的官吏同流合污,便流浪江湖,以后便定居杭州,筑室湖上,一面饮茶,一面写戏,悠然自得,并在亭柱上自书一联:“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世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李渔题联述志  相似文献   

7.
试论李渔对剧作家与观众关系的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李渔对剧作家与观众关系的阐述程华平清代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李渔曾这样描述他创作剧本时的状态:“笠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此其所以观、听咸宜也。” ̄①这种创作心态很清晰地表明了李渔把...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中国古代词韵研究的发达时期,当时大概形成了三类韵书,对照其他韵书,《笠翁词韵》反映了清初的语音,具有典型意义。就《笠翁词韵》所录相关韵字采看,全浊声母仍然存在,但已经处于消亡阶段。全浊上声字的声调,也很大一部分转入去声,但并非如李渔所认为的全部转入去声,而是仍有在上声中的保留。另外,目前出版的各种《笠翁词韵》,尚存在一些刊误,文章予以了校证。  相似文献   

9.
李渔,字笠翁、谪凡,号笠翁,是一位伴随着明季黯然的余辉走上戏剧舞台、在清初论坛上颇具建树的戏剧理论家。他在周旋梨园之暇,清谈词曲演习之际,曾也说及器玩居家等实用美术领域,成为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工艺美学思想家。本文拟就李渔  相似文献   

10.
李渔(1611—1680年),字笠鸿,又名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他才多智广,“声霏北玉、名重南金”,当时之“海内文人”、“鸡林词客”,将他奉为“宗匠”、“指南”。李渔一生著作甚多,无论是诗词、文论、史论,还是评话、小说都很见长。尤其是在戏剧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他的戏剧美学思想,除了体现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中外,在其他著作如《窥词管见》里亦有所涉及。就其论述之广泛,理论之高超,见解之精辟来看,李渔确是我国古代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剧美学家。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 李渔,浙江兰溪人,字谪凡,号笠翁,清代文学家、戏剧家,与女婿沈心友主持《画谱》的编撰工作,还聘请了王概、王蓍、王泉三兄弟描绘画谱.整个过程在南京的李家别墅“芥子园”里进行,在成书出版时叫《芥子园画谱》.其中第一集山水图谱于康熙十八年(1679)以木版彩色套印成书. 《芥子园画谱》浅显明了,故问世300余年来不断拓展出新,是许多艺术家的启蒙良师,是中国画的教科书,黄宾虫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大画家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学画必修之书.  相似文献   

12.
本认为,日本《小说目录》收录的《笠翁十种》,可能是戏曲。这是由于藏主混淆了小说与戏曲的概念。这一现象是由于中国近代学术界将小说、戏曲混为一谈,而影响到日本。小说与戏曲概念纠缠不清的原因除通俗学不受重视之外,还因为两确有较多共同点。而不少学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小说概念,也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吟风阁杂剧>,清杨潮观(1710——1788)作.潮观字宏度,号笠湖,江苏无锡人.乾隆年间长期担任地方官,为政清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杨潮观任四川邛州知州时,就卓文君妆楼旧址筑吟风阁,所作戏曲遂以此为名.<吟风阁杂剧>共有32个短剧,多取材于古人古事.借此点染、敷衍情节,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一顺势而导,抓实言语运用 师:同学们,如果说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一座瑰丽无比的宝库,那么古诗就是这座宝库中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生:江雪. 师:课前,同学们完成了预习作业.首先,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古诗. (生读) 师:这里有个字,(出示:径)它读—— 生:jìng. 师: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径"是什么意思? 生:是小路的意思. 师:(出示蓑衣图片)先读好"蓑". (生读) 师:看看图,"蓑"是什么? 生:"蓑"是用茅草和竹叶编成的遮风挡雨的工具. 师:就是以前人们下雨天时穿的避雨工具.这个字是什么偏旁? 生:草字头. 师:(出示斗笠图片)先读读"笠",再说说"笠"是什么. 生:是用竹子编的帽子,可戴在头上. 生:因为是竹子编的帽子,所以它是竹字头. 师:读"蓑笠翁"这个词时要注意"翁"的后鼻音."蓑笠翁"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我国北杂剧艺术始于金代,盛于元代,衰于明代。长期以来,中外学者重在北杂剧作家与作品的研究,成绩显著,而对于北杂剧舞台演出,研究者极少。其实,“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笠翁曲话》)。因为,戏曲艺术必须通过场上搬演,让观众直接受到舞台艺术形象的感染,才能真正取得寓教于乐的社会作用。这正是戏曲艺术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李渔《笠翁本草》_书的阅读,认识到人的心理、情绪、行为等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身心疾患.文章从李渔论述的七种“治情理性”之药,阐述自己的理解认识,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教育观,达到延年益寿的养身目的.  相似文献   

17.
兰江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境内,又名激水、兰溪,由衢、婺两水汇合于兰荫山下,再由南向北流经兰溪市区,直至建德梅城,全长46千米,市区境内长22.5千米.《浙江通志》记,衢、婺“二水合而汇于县之西南,类罗激纹,因号濲水”、“崖多兰(篚),故名兰溪”.兰江两岸,山水风光绮丽.云山、兰荫山遥相对峙,古城、新区互为映衬.泛舟江面,欣赏山峦秀色,古城新貌,花岛芳姿,垂柳倒影,如置身水墨画幅和镜屏之中,令人陶醉.兰江,是兰溪的母亲河,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兰溪人,但是随着工业飞速发展,兰江水的水质每况愈下.  相似文献   

18.
钓翁与鱼     
老钓翁从前不是老钓翁,老钓翁从前是一个老富翁。从前的老富翁有一个儿子,儿子又有了儿子。儿子是个爱玩的儿子,用老富翁的钱买了豪华游艇,用豪华游艇装了漂亮妹妹,想来次豪华的环球旅行。可当旅行到五分之一的地球时,豪华游艇撞上了海岸,还撞坏了一家豪华餐厅,爱豪华的儿子和他的豪华游艇成了灰烬。老富翁用他所有的钱报销了变成灰的儿子的豪华举动。现在的老钓翁不是从前的老富翁。现在的老钓翁只是一个老钓翁,一个眼中布满血丝,满脸憔悴的老翁。鱼,不能说一条鱼,也不能说一群鱼。鱼只有两条,一条大鱼,一条小鱼,鱼不是《海底总动员》中的…  相似文献   

19.
在李渔的创作中,诡异、超自然的神明外力普遍存在,且在传奇作品中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在他的《笠翁十种曲》中就有不少"神佛相助"的情节,这些神佛形象和相助情节的设置既是李渔对其戏曲理论的一种实践,又迎合了广大民众期待善恶报应的美好愿望,并且符合统治阶层政治要求,实现了戏曲的审美、教化、娱乐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易代的尴尬文化氛围,俯仰悲欢的人生经历,铸就了笠翁多维的思想层面。笠翁以豪迈的胸襟筑就高昂格调,以真实的情感言说清新自然,以明净的语言打造流美疏秀,展示一种俊爽飘逸的风姿,其散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言说着太白文风;同时,又因洞察了世事的艰险,在生活的淘洗中领会出了对待现实的睿智手段,总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作文,在游戏中消解才不为人所识的无奈、生活不如意的感慨、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其散文亦流淌着曼倩的聪慧,交织着"高"与"谐"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