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平民主义到民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产生了平民主义思潮,在以后的革命中又转化为新民粹主义。民粹主义以反资本主义和大众崇拜为特征,它推动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进程,同时又是一种反现代性思潮,在现代化建设中,新民粹主义导致以反现代性为导向的政治运动,直至“文革”。在当前,必须汲取历史经验,批判具有民粹主义色彩的反现代性思潮。  相似文献   

2.
米勒将学界通常认定的欧美左翼民粹排除在民粹主义之外,为新兴的右翼保守派量身定做了民粹主义标签,而新兴的右翼保守派恰是主流(左翼)民粹的对立面,这使米勒的定义充满了混乱.他通过排除法否定了学界通常认定的若干民粹主义的标准特征,力图找到判定民粹主义的统一的和独一的标准,但他通过这个方法得到的高度窄化了的民粹主义定义仍然是与其他政治思潮交叉的,而他对这个定义的经验证明则是脱靶的和混乱的.他对左翼民粹的同情和支持说明他本人正是一个民粹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当前,民粹主义政治浪潮在欧洲各国发展迅猛,但民粹主义政党却极少能够在中央政府层面获得完整执政权,其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国家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抵制民粹主义的社会氛围;民粹主义政党因所奉行的意识形态的特点而经常发生分裂;民粹主义政党相互之间无法结成稳固的政治联盟;部分民粹主义政党因不能坚持自己的主要立场而无法持续获得选民的支持;某些国家的选举制度限制了民粹主义政党的发展;某些国家的传统主流政党接受了民粹主义政党的一些主张,争取到民粹主义政党支持者的支持;部分民粹主义政党的言行过于极端化。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民粹主义深刻影响全球治理,表现为反精英、反建制和反移民。反精英体现出了民粹主义的阶级批判性,但实践中却被在野精英所利用而变成了他们反对执政精英进而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反建制倾向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而非推翻它;反移民将外来移民作为替罪羊,将国内阶级矛盾转嫁为族裔矛盾,展现了右翼民族民粹主义特征。本质上,当代西方民粹主义是在野精英获取民心和权力的工具,他们谋求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并且以“人民”之名侵犯移民的权利。西方民粹主义兴起反映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民主制度的潜在危机,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但与此同时,它导致非理性主义抬头,破坏社会秩序;推动民主主义极端化,引发内部危机;与民族主义合流形成民族民粹主义,激活排外主义;推动逆全球化诱发全球治理赤字。对此,发展中国家应警惕并预防其外溢风险。  相似文献   

5.
作为民主的“阴影”,民粹主义多被视为一种带有负面色彩的现象。既有研究多将这种负面色彩归纳为非理性、非法等,但其仅能够涵盖民粹主义的部分面向,无法揭示民粹主义道德品性等层面的问题。文章借助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进一步阐释民粹主义负面色彩。“德性”基于整体善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优秀成果的品质。德性可作为区分政体优劣的重要标准。在规范层面,民主推崇一种德性的政治,遵从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如节制、大度、公正与友爱,以及理论智慧与政治审慎。而民粹主义背离了德性,表现出欲求无度、狭隘排他、偏私伪装、对立斗争,以及理论智慧缺乏与政治审慎背离等特征。民粹主义背离德性,最终导致共同体价值侵蚀与民主秩序紊乱等困境,应当重新审视德性对民主运行的规范功能,促进民主制度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6.
民粹主义是时代产物,对民粹主义的认识应该深入到它的时代中去。启蒙思想、现实品格共同奠定俄国民粹主义的哲学倾向,俄国民粹主义者振聋发聩地喊出"到民间去"的政治口号,积极地评价这一历史思潮的背后应注意区分俄国民粹主义的两种区分及其相互演化的历史过程。只有深刻地对其哲学基础做出详实的判断,才能更清楚地表明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生成背景。网络民粹主义对国家政治、文化、社会安全造成严峻挑战,需要有针对性地从"民""粹""民粹关系"以及"网络"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以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危害,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西方新一波民粹主义浪潮正在兴起,期间呈现出来的大规模抗议示威运动绝非偶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矛盾。后现代主义语境的消解与冲撞,致使西方政治生态正渐以转向民粹主义,政治合法性危机进一步凸显,无异于宣告西方国家所施行的多元文化主义整合策略的失败。新自由主义基于个人主义的权利政治走向,倡导多元平等的身份认同政治,正是身份群体政治的日益民粹化、极端化,才致使群体极化与社会撕裂现象频频出现。从全球视野来看,依附于民族主体的民粹主义所孕育的分离主义倾向尤其引人关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对民粹主义的超越与扬弃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9.
作为民粹主义在网络时代的流变,网络民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负向影响。主要表现为:弱化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扰乱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正确认知、导致大学生言行的非理性表达。消解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的负向影响,需从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体四个层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0.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互联网上的延伸与拓展,同时与传统民粹主义又有区别。网络民粹主义的成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网络民粹主义的成因,有利于我们采取正确措施应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林红 《教学与研究》2023,(10):117-126
欧洲民粹主义政党的长期活跃,为观察民粹主义如何影响国家治理提供了最佳视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民粹主义政党大量涌现,并在经济和文化的分歧线上形成左右分野,各自追求着在议会或政府中的政治目标。欧洲民粹主义的政党经验极具反差性,一方面,政党因擅长议题政治、认同政治和激情政治而表现出极强的选举与动员能力,另一方面,因无法凝聚社会共识、难以兑现选举承诺和困于单一议题而无法展现可信的领导与治理能力。欧洲民粹主义政党真正上台执政的机会甚少,但是对国家治理影响深远,尤其反映在国家治理的再政治化、对抗思维盛行以及追求短期政治效应等方面。当前,民粹主义已成为对国家治理有独特影响的新变量,如何与民粹主义共存是欧洲主流政党正在面对的新考验。  相似文献   

12.
民粹主义的群众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俄国民粹主义指农民,西方民粹主义指各个平民阶层,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是一个历史概念;民粹主义割裂了精英和群众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辩证看待二者关系;民粹主义强调群众人数上的优势,马克思主义强调群众创造财富和改造社会的作用;民粹主义对待群众是机会主义的,而马克思主义在...  相似文献   

13.
民粹主义与巴金早期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粹主义源于俄国 ,它与无政府主义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时代的误读 ,巴金在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同时 ,也深受民粹主义的感染。民粹主义在巴金早期的作品中留有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14.
民粹主义作为落后农民国度的特有现象,是俄国农奴制度走向危机和资本主义薄弱发展的产物.俄国民粹主义的共同特征是信仰和崇尚“人民”,对资本主义怀有厌恶和恐惧,企图通过被理想化的农村公社,跳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是俄国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网络群体事件的频发,当前网络民粹主义呈现出对抗精英阶层、批判体制和组织机构、民族主义情绪躁动等表现形式,具有草根性、非理性和批判性特征,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社会内因、文化内因、心理动因、技术四个维度深入探究网络群体事件中民粹主义兴起的成因,能为更好地认识与应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提供有益的思考路径,从而规避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伴随网络新媒体技术发展而衍化的网络民粹主义在大学生中进入了大规模蔓延阶段。高校应深入剖析和研究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特征,引导当代大学生:达成价值共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搭建疏导平台,畅通大学生诉求渠道;构建监管机制,引导大学生理性认知,从而最大程度消解当代大学生网络民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一文中,胡绳先生着重考证了毛泽东与民粹主义的关系。通过考证他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不但没有丝毫染上民粹主义思想,而且是坚决反对民粹主义的。胡绳的考证驳斥了那些鼓吹毛泽东具有民粹主义思想的观点,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开放,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挪开了理论上的一块绊脚石。  相似文献   

18.
网络民粹主义研究缘起于民粹主义研究的深入和细化,以及网络舆论力量的异军突起。目前,这一研究主要涉及网络民粹主义兴起原因与条件、内涵与特征、传播与社会影响以及消解与引导。未来,关涉网络民粹主义的研究应更注重于研究内容的深入和细化、研究视野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视角的丰富。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进程是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过程,但并非全民受益的过程,极易在社会上产生“弱势群体”或“底层民众”以及相适应的社会思潮,其中民粹主义就是典型代表。作为民粹主义与网络技术衍化的产物,网络民粹主义表现出的草根性、非理性和批判性等行为,破坏现有民主秩序、颠覆传统与法治权威等,进而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纷扰。对此,我们需要通过标本兼治,在维护社会公正与加强法治建设的同时,消除网络民粹主义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民粹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出现的一个带有浓厚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是俄国长期经济落后,农民小生产者占优势这样一个历史时代特有的产物.民粹主义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在俄国历史上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对这一历程依次展开简要论述,以加深我们对民粹主义的认识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