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冯铿、许心影、陈波儿是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旅沪潮汕文人中杰出的女性代表,她们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时期,用自身的文学创作、革命实践及婚恋经历艰辛地调和着乡土潮汕与现代文明、他者镜像与自我认同、婚姻爱情与革命志业之间的罅隙,不断将女性自身解放有效地融入到社会解放、民族解放浪潮中。此种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女性学人传统,对当代潮汕知识女性自我价值构建具有深刻影响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三位女作家丁玲、萧红、张爱玲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意识、超越“自我”的理想意识和风格各异的独特意识表现了她们以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小说创作特点。她们敢于将传统地位中始终扮演“配角”的女性在文学中提到了“主角”的位置上来,打破了几千年采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意识,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展示了冰心、丁玲、萧红各自以自己的创作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开拓者与奠基者的轨迹。她们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从此结束了以往文学史中以男性作家为主体,女性作家处于陪衬地位的局面,出现了现代男女作家共同为中国新文学谱写文学史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女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她的出现不仅标志着长期被男权压迫的女作家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还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打下基础。现代女性文学的突出标志是女性意识的凸现。然而,在长达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不同阶段的倾斜与补偿。本文正是从这个前提出发,从时代女性自身意识觉醒等方面来探讨各个时期女性意识在文学中的发展与演变,进而把握整个时代文学中女性意识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40年代,女作家张爱玲、梅娘被文学圈和读书界誉为“南玲北梅”。随着张爱玲在美国孤然谢世,在海内外华人圈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而当年与她齐名的另一位女作家梅娘,却被人彻底地遗忘了,恐怕知道她的只是有数的几个研究者。本文试图从专业和大众领域对梅娘、张爱玲的认可程度、她们的生平创作及价值取向方面解构这样一对在现代文学史上缺席数十年的女作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现了许多许多女性形象,这其中有男作家笔下的子君、繁漪、静女女士,还有女作家笔下的莎菲、贞贞、亚倩等,她们丰富了中国文学人物长廊。但用比较学的观点,我们就不难发现,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湖南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尤为重视女性启蒙与女性解放,直接开启了从湖南走出的三位著名女作家的人生之路和文学创作。她们用逃离与反抗书写着性别的主题,用"打出幽灵塔"的姿态演绎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集体宿命,在现代文学史上划出了一道性别鲜明的印迹。  相似文献   

8.
当代尼日利亚女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该国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尼日利亚女作家并没有完全接受欧美女权主义的激进思想,而是对黑人妇女主义文学传统情有独钟.她们在小说、戏剧、诗歌等各种文学题材上都取得一定的成果,而且还成立属于妇女自己的作家组织、出版社,为女性写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女作家赢得尼日利亚国内外的文学奖项,引起世界的关注,她们的作品必将成为绽放于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在《飘》(1936)中塑造了一位敢说敢做的新女性形象——郝思嘉,而美国当代女作家简·斯迈利在《一千英亩》(1991)中塑造了一位从“失语”走向“抗争”的新女性形象吉妮.论文拟从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觉醒过程和其土地情结作一番比较与分析.两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但同为农场主的女儿,她们都与土地有着十分亲密的联系,都为她们所生活的土地做过努力抗争,在觉醒过后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构建,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成为了文学史上经典的女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冰心以至于整个五四一代女作家的意义就在于她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探求方式使她们的创作在整体上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召唤结构“,这种属于女性个性的生命之流流淌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它溢出了主流意识形态中心话语也溢出了文学史的阶段性划分。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胡风的文艺思想是同源共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他们能够同构互补,而且都能直接指导文艺的创作实践。胡风的文艺思想直接哺育出了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成绩的七月文学流派,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更是成为千千万万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实践的行动指南,从这些文艺工作者中涌现出了不少大家、名家。  相似文献   

12.
冯铿的姐租冯素秋不仅家学渊源,遍读诗书,工于吟咏,有诗词稿《秋声》集二卷,而且胆略过人,曾立志要继承秋瑾的未竞事业,秘密策划革命,准备起义。后与丈夫蔡梦香一起在潮汕兴办女子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倡导女性独立自强。作为潮汕早期的革命者、教育者、女权者、女诗人,堪称一代女杰。可惜,因病未满三十而亡,诗词稿也在日寇陷潮时被毁,仅存剩句“今夜夜窗灯似豆,更无魂向此中销”。  相似文献   

13.
杜衡在《现代》上的创作表明他对当时流行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和创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创作上没有了先前明快的调子,写作的题材也大都指向底层普通老百姓的艰难生活,这种创作转变反映了杜衡同革命文学的疏离和他在创作理念上的徘徊。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中国历代宫廷文学体派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已呈现为一个明显的文学系列。该系列包含的体派在其各自形成发展过程中和主要创作倾向中,体现出如下几个共性价值特征:一是贵族作家群落构成其创作主体,他们以重建新王朝文学为己任,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创作和理论领起、规范出一代文学并使其更为艺术化,从而推动文学的自觉;二是这些体派作家所表现出的片面讲求诗文艺术形式的倾向,往往激发起文学革新思潮,有时此种思潮甚至就由其内部发生,从而使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大多具有启发文学革新思潮的价值;三是反映出其时贵族生活的风貌、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并一定程度地烘托、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气象;四是体现出对女性超功利的审美倾向,并在美学史上创造出特定的贵族式女性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对诗文中是否用典及用典优劣各执一词,见仁见智,这是因为论者皆从各自立场和目的出发,对其进行较为率性的评论所致。实际上绝不应该硬说其好坏,而只能说,典故用得恰当适宜,就能丰富诗文表现力,增添烟水迷离之致,用得过滥过僻,则易流为陈词套话或晦涩难明。  相似文献   

16.
政治与文艺的纠结,这一反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矛盾冲突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及概貌。作为典型个案,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受此影响,亦纠结于政治与文艺之间。这一方面源于作家骨子深处的五四文艺传统意识,是其追求文学现代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制定、作家主动归于延安文艺体制、追求文学民族化的努力不无关系。而在这一文艺体制影响下的后期延安文学更是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意识活动在时向上通常表现为一种"回溯性",鲁迅的纯文学创作明显可见这种无意识活动的特征。无意识活动以其从遮蔽到敞开的运行轨迹,富于表征性地将鲁迅的纯文学创作分为两个阶段,潜在地演示了作者的精神史和时代的思想史的一些重要方面,同时也为文学创作中无意识的介入方式及其与意识消长关系的某种规律的探寻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诗人与底层之间似乎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暧昧的主客体关系,真实的底层往往被诗人们改写或遗忘。随着新世纪以来从自身经验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的底层写作进入新诗场域,重新绘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诗歌地图显得尤为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底层诗人的写作在结合诗艺探索和重构底层主体性方面所取得的实绩,将让我们从文学史角度反思学界对于底层写作的本质主义看法,重新发现诗歌底层写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百合花》作为新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早已成为文学教育中常谈的经典。它能从为数众多的革命历史小说中脱颖而出,茅盾的评价功不可没;但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并能在不断重写的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凭借的却是它为批评提供的多种阐释的可能性。梳理《百合花》的接受史,在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叙述的互动中把握它的超越性,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它的美学意蕴及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前30年的潮汕文学,是抗战以来潮汕大众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它将潮汕大众文学推向一个高峰。其发展的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都以工农兵文学尤其是农民文学为特色,是翻身农民的纯真感情和政治热情相结合的结果,也是潮汕民间通俗文学形式与革命文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尽管这些创作成果是在文学的审美意识基本缺席的状况下取得的,仍不失为现当代潮汕文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