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朝末年湖州籍作家凌濛初所编纂的拟话本小说专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当时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个话本集齐名,世称“三言”、“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当时甚至对后来的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出现,使话本和拟话本到了更有意识的编撰和大量流通阶段.凌濛初的“二拍”无论从思想性看,还是从艺术性看都比“三言”逊色,书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封建糟粕.但由于它反映了明末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尤其是写了明中叶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等种种情况,里面不乏民主性精华;且又是典型的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为此它仍不失为有影响和代表之作,颇受  相似文献   

2.
<正> 对于《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三岁贯女”一句,许多注释家都把“三岁”一词解理为“多年”,即把数词“三”理解成虚数。例如,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第一百一十三页注(二)云:“‘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第一百九十六页注(二)云:“三岁,不是确指,多年之意。”樊树云的《诗经全译注》第一百六十页注(二)亦云:“三岁,即三年,非确指,泛指多年。”陈铁镔的《诗经解说》也把“三岁贯女”一句翻译为“多年惯养了你”。大概受了这些名注释家的影响,当今高中、  相似文献   

3.
胡焕臣 《山东教育》2010,(12):60-60
我经常读《山东教育》,看到其他老师发表的教育故事、教学论文,我常想:“如果我能代表费县小学教师在《山东教育》上发表一篇论文该多光荣啊!”我尝试着写了三篇教育故事,三篇教学论文,满怀希望投往编辑部,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佳音。丈夫说:“你快四十了,一个普通小学教师还想发表论文.别再痴心妄想了。以后你还是好好教你的课吧!”我深知《山东教育》看重的是质量,可望而不可即,是我高攀了。  相似文献   

4.
笨不是错     
我常听见别人对我说:“你真笨!”可我却不理会,把它认为是一句谬言。当我爸爸认真地对我说:“你的聪明不及你妹妹的一半”时,我愣了,不得不认为它是一句真理。  相似文献   

5.
编读BBS     
来信摘录纤纤姐姐:你好!“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这是贵刊页脚的一首小诗,但我认为把它用在这里再适合不过了,它正代表了我对《课·高》的感激之情。还记得认识《课·高》的那天,我的心情十分低落。当我无意中踏入《课·高》的世界,竟被它无声地吸引了。这萍水相逢,铸就了我与《课·高》的一段难解之情。它伴着我走过了高中三年,让我学会了宽容,让我学会了坚强,也让我懂得了如何去奋斗……我马上面临着人生的一大挑战——高考。此时的我十分紧张,背负着师长殷切的期望,我难以想象落榜…  相似文献   

6.
湖南平江县读者叶飞同志来信说,他想把《卖柑者言》的“吾子未之思也”,译成“我看你没有好好地考虑这件事呵”,或译成“我的先生你没有好好地考虑这件事呵”,并简述了自己的理由,讯问我们行不行。现在谈谈我的看法,仅供参考:把“吾子”译成“我看你”或“我的先生”均未见妥。在古代汉语里,“吾子”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同现代汉语的你、您相当,不过它具有特殊的意味,那就是对对方既敬爱又亲昵。它指称  相似文献   

7.
游艺转盘     
多一倍的腿威利:“你弟弟几岁了?”藏尼:“1岁。”威利:“啊!我的小花狗也是1岁,它走起路来,比你弟弟快一倍。”藏尼:“不要忘记,你的狗比我弟弟多一倍的腿。”  相似文献   

8.
诠释的层级——第一层:“言”(语句的记忆);第二层:“构”(结构的把握) 关于解释的层级,这些年来我用了“道”、“意”、“象”、“构”、“言”这五个层级来说。“言”就是“句子”,就是英文的sentence。“言”这个字是什么?“解释”时,你光是记得那个语句还不够。由这个语句和那个语句间,构成了一个逻辑结构,有一个construction(结构、构造)或一个structure(结构),它有这样一个东西,有一个构造,所以我们去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不能够只是去记得它讲了什么。对语句,你所采用的,往往是你的记忆的活动,但是你不能停留在记忆的活动,你必须往上提,必须是一个结构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我朗读《诗意地生活在教书育人中》后,请同学们以“一言心得”的方式笔谈读后感和对“诗意人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冯梦龙与《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似乎已为学界所认定。但是翻检一下现行的几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以及一些比较权威的评价冯梦龙及其《三言》的文字,不难发现,在评价冯梦龙时几乎众口一词,都认为他是一位通俗文学的倡导者。他在《三言》以及其他通俗文学的编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评价《三言》时,也往往只把它看成是由冯梦龙编选的包括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小说集。因此,在论及冯梦龙时往往很少涉及《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在论及《三言》时,也很少涉及冯梦龙的思想和小说理论。基于这  相似文献   

11.
《卖柑者言》有句云:“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句中的“子所”,课本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为“你那里”。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下册注“所”为“所需”,认为“所”后省略了“需”字。我认为上述两解均有可商榷之处。正确的理解应将“所”训为“意”。验之古文,书证颇多。请看: (1)窋既洗沐归,时间,自从其所谏参。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结合课文的特点,教学《卖柑者言》一课,应该怎样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呢?我设想了如下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阶段,可先引导学生释题,“卖柑者言”不应理解为卖柑者的话,而应理解为“言卖柑者”,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同一结构,同一类型,“说”是文言文的一种体裁,这类体裁的文章,有叙有议,叙议结合,有以议开头,以叙殿后;有先起叙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关注     
如果你是《新作文》的老朋友,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在2005年12期上那篇《爸爸妈妈,我不理解》的作文?不管你是否记得,也不管你当时是否对它留意, 但《新作文》却记住了它: “爸爸,我见您和别人相处时也显得宽容大度,为什么在妈妈面前,您就变得斤斤计较起来?我不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三颗枸杞豆》是苏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童年趣事”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更多地着眼于让学生读出“童趣”,更多地着眼于语言的生动性。我在备课的过程中觉得本文的行文思路、故事情节、主旨的把握都不十分困难。这篇文章能感染人,我理解为关键在于它的语言,不仅仅生动优美,还在于它含蓄深刻。基于对文本这样的认识,我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上,努力把课文上出别一番滋味来。下面结合对《三颗枸杞豆》的教学理解,谈谈我对课堂阅读教学的认识。一、让课堂阅读教学成为课外有效阅读的钥匙“知识是教不…  相似文献   

15.
2004年第7、8期《小学语文教学》合刊中《这不是“反问”句》一文,龚重雅、龚慧琴老师指出“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不是反问句。首先,两位老师认为,武松的这句“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是“有疑而问”,是“出于对店家自夸酒好的怀疑,武松很自然地要问问店家:‘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这样理解这句话是不是曲解了它在原文中的意思呢?联系后文:“武松从身边拿出一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可以看出,对于武松来说,他当时坚决认为店家“三碗不过冈”之说是一派胡言,于是,用“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来…  相似文献   

16.
联想型意象,是诗人感受事物、体味情思时引起了联想而形成的,因此它是一种复式层次的意象。如“群山环抱的盆地/是一个绿色的摇篮”(艾青:《维也纳》),“头颅深处/一层层乌黑的煤慢慢形成”(江河:《从这里开始》),“呵,如果你能复活,我愿托起你起飞呵/我年轻的心,就是那奋起献身的燕子!”(王家新:《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奔马》)。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言此见彼,彼与此结合为一种艺术状态,丰富了诗中的审美色彩,也  相似文献   

17.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解读】这首短诗看似篇幅简约 ,却令人回味无穷 ,我理解此诗意味有两层 :其一 ,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用词多精美、细腻。表达内心独白 ,蕴含着纯真的童趣又不乏对大千世界的思考。就这篇《远和近》来看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一个“近” ,很好地凸现“你”对自然的热爱和渴望接近它 ;一个“远” ,诠释了“我”和“你”之间心的距离甚远 ,从而引起读者思考 :为什么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而人与人存在着冷漠遥远的距离 ?人作为地球生物的特殊群…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汇编》丛书的编委,我有幸首先阅读了有关吉林省前郭县蒙古族实验小学达古拉老师的材料,经过评委的讨论,达古拉顺利过关,成为“典型人物篇”中的一员。随后,我受本书编委的委托,专程到前郭,走访了达古拉所在的前郭县蒙古族实验小学…… 1985年7月,年仅20岁的达古拉从内蒙古哲盟后旗师范学校毕业了。不久,她被分配到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前郭县查干花镇达尔汗小学,成了一名教师。报到那天,她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学校。一进校门,她愣住了──校园里只有三间破旧的土房和一副木制的篮球架,几棵衰败的杨柳在…  相似文献   

19.
《孙权劝学》是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对话,全文只有119个字,却言简意丰,传神生动地塑造了三个神态各异的艺术形象。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没有拘泥于课文蒯读提示中的“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这一点,而是创造性地在教学目标中将此改成了“想想三个人物形象对我们各有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五)标点符号教师对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及用法都应了解。钻研教材时,对其中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应該深入探索它所表示的意思,才能加深对课文語意的理解。例如《东郭先生和狼》一課里,狼对东郭先生的三次讲话中共有四个感叹号: ①“先生,救救我吧!……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恩情!”②“……象你这样,哪是救我,簡直是让猎人来打死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