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波西米亚艺术与商业精神同时出现于近代欧洲,然而却在唯美主义对资产阶级伦理与生活方式的批判中分离;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努力进行审美救赎观念的实践,但是最终却被资本主义商业精神战胜;二战后,在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压下,波西米亚艺术家、批判理论家和青年学生开始了新的反抗,而其结果是在70年代后出现了波西米亚与布尔乔亚的融和,形成了新的先锋人群:布波族。这一新兴人类体现了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并担负起完成审美救赎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在安徒生生活与作品中体现了流浪意识和拢括其内涵的波西米亚精神,表现出其对艺术理想的不倦追求。波西米亚精神已融入安徒生的个体精神结构之中,也贯穿其童话、小说、游记等作品之中。作为一个不满现实、热衷流浪、具有创新才华和独特风格的作家,安徒生在作品中为那些被主流社会抛弃的人们发出声音的同时,也体现了波西米亚精神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3.
波西米亚的边缘地位和不羁的生活方式、确切而精到的理论的缺乏以及反资产阶级文化的激进立场使它成为一种主流叙事话语之外的现代主义.尽管如此,作为一种知识分子的亚文化,波西米亚试图在资产阶级现代性之外开辟新的文化空间,并保留其批判性锋芒,使知识分子对整个人类与社会的反思精神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和本雅明都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对现代性的反叛和救赎.马尔库塞在意识形态批判之中终于寻找到他的审美乌托邦;而本雅明则发现和拯救了"寓言",形成他自己的审美救赎,同时他还在资本主义现代艺术中发现了碎片、震惊和断裂.通过对二人艺术及审美观念的比较,希望发现他们审美乌托邦和审美救赎的异同,并努力将之与现代社会批判作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5.
海龙 《教师博览》2006,(12):41-42
波西米亚人的通俗叫法是吉卜赛人。提起吉卜赛,立时扑朔迷离的巫气向你迎面而来。风风火火、泼泼辣辣,波西米亚人活得痛苦、痛快、潇洒,有滋有味。波西米亚人是把漂泊写在脸上的民族。波西米亚人自豪地声称自己是罗马人的后代。可我们心中的波西米亚却几乎永远和大篷车、卡门、茨冈、叶塞尼亚、巴黎圣母院,和梅里美笔下唯美的奇情、惨烈、放荡和凄艳联在一起的。然而,深深在我心中刻上波西米亚印痕的还有《牛虻》中那使人肝肠寸断的铁血情誓和比死更强烈的爱。活着,是为了爱,但爱的终极目标却不敌死的诱惑;波西米亚人敢恨,却不敢爱,爱是插在…  相似文献   

6.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将“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主张贯彻到生活领域,以实现艺术拯救生活的梦想一一审美救赎,但过分强调形式的表层生活艺术化以及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却导致其审美救赎的失败。当今消费文化甚为流行,现代人也面临王尔德式的困境,生活艺术化实践出现表面化现象,在反思并剖析二者的同时,搜集现实生活中深层次生活艺术化的成功案例CCSweets和马灯部落进行实证研究,寻求切实可行的深层次生活艺术化方法,以实现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7.
薇拉·凯瑟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她从各个层面描写了19世纪末美国中西部开拓者生活。拓荒者之一波希米亚人多次出现在凯瑟创作生涯的重要作品中,意义非凡。在成长生活中凯瑟结识了大量波西米亚人,积累了写作素材。她热情讴歌了波西米亚人顽强不屈的创业精神、乐观向上的开朗性格、高尚的情操和美好心灵。波西米亚人是艺术家,是自由人,是生态主义实践者,在美国的土地上生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8.
“波西米亚”是一种艺术风格,近年来已作为一种时尚影响着人们的“衣”生活。本文试图从市场营销的角度阐述“波西米亚”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服装设计除了要凸现时尚的魅力外,更应关注服装的整体和谐,同时要充分展示个性,关注市场,满足消费者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王尔德在《谎言的衰朽》中提出了艺术具有独立性,生活和自然不完美、必须经过艺术的加工,生活模仿艺术的三大唯美主义理论;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又提出艺术是道德所无法约束的,也不应受道德的约束之理论。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王尔德从强调文化的角度推崇纯艺术(唯美主义),以此作为否定现实、超越现实的手段。唯美主义理论并非如前人所认为的那样遁世消极,而是包含着以审美救赎为主观目的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启蒙理性促进了人的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繁荣,但也引发了传统价值的衰落,社会陷入整体性的伦理道德危机.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尼采敏于感受现代文明的弊病,聚焦于个体的人之非理性本质,诉诸"精神革命"来重塑个体主体性,以克服现代性道德危机.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强调社会的人之实践本质,深刻地阐述了内在于实践的自我实现的理想生存方式,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视角转向物质的生活关系,通过诉诸制度批判和革命实践,彻底破除了现代性危机的存在性根基,真正找到了一条克服现代性精神危机的现实路径.相较于尼采的审美性的文化批判,马克思奠基于实践生存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无疑更具现实性和时代超越性.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与唯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把唯美主义视为精神上的伴侣,而没有做它的信徒。本文主要从“真”的美学精神、“天才观”、唯美主义印象批评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郁达夫的文学观和批评观与英国唯美主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从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科学精神出发来批判宗教。以西方近代审美主义和中国古典人精神作为思想资源重建中国现代审美教育对人的完善的价值追求,力求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提供一种审美主义转变和审美主义的道路,从而在中国的现代性遭遇中树立起审美主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3.
美是曹文轩作品的一大特征,他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田园生活为背景,通过优美诗意的语言文字、独特的风景描写、艺术形式的引入以及对童趣的描写,编织成美丽的童话,营造出一个干净唯美的世界。对美的追求,体现了曹文轩的审美理想,即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打下“人性的底子”、“精神的底子”。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审美现代性”的理解,更强调“感性地注意自我或意志精神”和“同民族主义即同政治的结合”二者之间的共通性,这更符合尼采审美主义话语诞生时的原义。  相似文献   

15.
审美主义视角下大众文化批评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主义和大众化批评中是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视角。其本身又蕴涵着一些令人质疑或反思的东西;审美主义所依据的“审美距离”、“理性”等传统美学观念,其自身的合理性尚待证明,审美主义在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具体批评和话语操作时,忽略了不同艺术类型各自的特征及差异;审美主义批评没能充分考虑到当前大众化的现实和历史境遇以及化品位和功能,表现为理论滞后和话语错位,在反思基础上,呼呈理论创新,建立新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闻一多是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的代表人物。文章从美的理想、美的本质、审美鉴赏三个方面对闻一多前期唯美主义的美学主张做了溯源式的探索,进而探察了闻一多接受唯美主义的过程和其美学思想不断完善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早春二月》问世之初,即受到左倾思潮的批判和否定。批判者认为影片同情并肯定了“资产阶级的自我完善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一株“毒草”。新时期以来,对《早春二月》的正面价值的认定,则又主要集中在认为它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思想上。被颠倒的历史就这样被简单地再颠倒过来。今天看来,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都不符合影片的实际,都简化了它所描绘的“五四”时期初生的现代思想遭遇前现代社会的复杂图景,忽视了它所揭示的“五四”反负面思想传统及其艰巨性这一重要主题,对“五四”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价值及其局限也缺乏全面准确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唯美主义作为美学现代性的一种姿态,是19世纪后期以英法为中心波及整个欧洲的文艺思潮。20世纪前期唯美主义在欧洲衰竭,却先后在日本和中国大放异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美派作家一直被视为堕落的资产阶级,处于“另册”地位,评论者对许多现代作家的唯美倾向也都视而不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都市文明的复兴,中国唯美主义思潮被重新发掘。邵洵美作为创作风格和理论主张都很鲜明的唯美主义者,很快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邵洵美研究正在渐渐形成规模,如何在此方面获得突破,更好地填补这块空白,成了学者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方唯美派所崇尚的"为艺术而艺术"之艺术审美理念和"为艺术而生活"之感性生活诉求,注定了其是作为反叛资产阶级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话语形态而存在。但唯美主义在颓废与享乐、否定与肯定、高雅性与通俗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矛盾复杂性,使其在对抗启蒙现代性的同时又扮演着现代性的某种认同性力量,这便构成了唯美主义悖论式的理论品格,而...  相似文献   

20.
“以美育代宗教”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美育命题之一,对20世纪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命题的形成源于两种资源,即中华传统的审美主义思想和西方现代审美主义,其中,后者主要源自卢梭的美育思想。救亡的时代背景使得这一命题明显带有实用审美主义的倾向,它吸收了卢梭美育把宗教、美育以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情感,把美育的最终目的落实于社会道德的内容,但同时又带有更多的古典形态,忽视了美育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