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小说对"戏拟"叙事手法的充分运用,表达出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向现代叙事的转变,其中蕴含着小说在价值观念、美学特质等多方面对传统的消解,对时代话语的文学表达,也是晚清小说家力图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束缚、尝试新的叙事方式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中国的一个元神话,现代中国理性主义具有元话语或元传统的性质,并以唯理化、整体化、绝对化、理想化、文化化构成自己的基本特征.现代中国理性主义从一开始便面临历史语境和话语逻辑两大方面的困境.前者主要体现为因特殊的历史语境所遭遇的历史尴尬;后者具体表现在由于自身的逻辑规定而陷入话语上的逻辑悖论--如,从反叛传统到回归传统;从意欲启蒙到疏离启蒙;从崇尚民主到否定民主;从确证主体到消解主体.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中国的一个元神话,现代中国理性主义具有元话语或元传统的性质,并以唯理化、整体化、绝对化、理想化、化化构成自己的基本特征。现代中国理性主义从一开始便面临历史语境和话语逻辑两大方面的困境。前主要体现为因特殊的历史语境所遭遇的历史尴尬;后具体表现在由于自身的逻辑规定而陷入话语上逻辑悖论--如,从反叛传统到回归传统;从意欲启蒙到疏离启蒙;从崇尚民主到否定民主;从确证主体到消解主体。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是中国文论现代化的世纪,其主要标志就是从外国引进了一套新的文论话语,并由此建构了一个新的文学知识谱系。但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虽然被边缘化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还“存活”着。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目前大约有134个传统文论话语还存活在现代文论与批评之中,其中常用文论话语有56个。这是一个被学界长期以来所忽视了的文艺学现象。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即“洋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5.
在高等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与学科建设很不切合时宜的“话语”表达问题。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只有走出传统学术表达的“革命误区”,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学术发展的新话语体系,做到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的“信而美”,才能成为一门独立而自成体系的学科,并与国际学术接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文学新的抒情传统。自然描写对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情感氛围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抒情方式包括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和因情造景等等,运用的手法是传统的情景关系,一是移情,二是象征。中国现代小说的自然描写是一种情感话语,也是一种社会话语,是现实生活的审美符号。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出场使我们跳出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具备了可比拟西方现代化话语的表达范式,实现了从话语依赖走向话语自主。通过深入分析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出场“需要—生产”的动力机制及其深层结构要素和生成结构要素,可以有效发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表达和把控功能。即一方面证成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种“全新选择”;另一方面发挥指向规范和误区规避的把控功能,规避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与传播过程中可能陷入的误区。即要厘清“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避免陷入“否认个性”或“遮蔽共性”的言说误区;突出“对话性”与“共建性”,避免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误区;灵活“换道”,避免陷入“世界=西方”的对外传播误区。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话语体系是教育学学科范式具有价值性和权力性的系统化诠释和表达,中国文化传统是构建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之根,也是分析和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思维与智慧之源,在“教育共同体”背景下更是中国教育学争夺世界话语权的价值基础。具有中国文化传统气息的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存在三种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创生路径:实践-文化传统型、理论-文化传统型和文化传统-理论型。三种路径在运作过程中都关涉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中国文化传统,在不同路径中三者的地位及其结构关系会因创生主体的需要、视野和境界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在担当构建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使命中,三种路径具有殊途同归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话语之一,必须融入思政课话语体系,以坚定学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念。将中国式现代化发生话语、主流话语、辩证话语和价值话语融入唯物史观、矛盾分析、对立统一和中国价值话语体系中创新表达,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融入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路径走向,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思政课话语体系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在传统工业时代,基于物本逻辑建构起来的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效率主义职业教育强调“培训工人技能以提高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制造业经济高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批量需求,但是这一理论体系已无法诠释数智时代的新质生产力需要。在中国,新质生产力这一表征数智时代生产力变革的中国话语,迫切需要中国职业教育重构一种生命主义的新理论话语体系。重构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要基于人本逻辑,转变思维模式,改变话语体系,还要从中国文化土壤出发,这是以职业教育改革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1.
学衡派于20世纪20年代作为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保守派出现,并掀起了与激进主义长达十余年的论战,在争夺公共权力话语和开创公共舆论空间的进程中,他们暴露了其自身理论资源的局限性,偏颇尤多。他们亦积极地参与现代性在中国20年代的生成与确立,但由于其文化传承与持守理想的时代差异与错位,他们终归被遗忘,并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了其所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在现代中国及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守与尴尬。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诸子百家以及其他外来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发展中,它曾占据过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因其世俗性和保守性使中国在近百年来失去了一次又一次飞跃发展的机会。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抛开了传统文化的羁绊。由此以来,新形势下时代文化需要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作用,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局面,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回过头来审视传统文化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以及其存在的积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以利于建构现代化的中国新文化,这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要继承传统文论诗论的丰厚遗产并予以发扬光大,以服务于建构中国化的新型文论、诗学体系,同样必须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碰见两种倾向:一是“以古解古”,二是“以西套中”。前者固然有利于理解古人,忠实于传统,可是也容易流于恪守陈规,跳不出前人窠臼,只落得在古老话语的圈子里讨得一点残羹剩饭,终究难与今人对话、接轨。后者的优长之处在于多了一些现代意识,有利于现代话语的使用,亦便于现代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首次在国家法律层面对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作出了制度设计,开启了中国式学徒制现代化之路。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不仅要着力解决当代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难题,还要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本土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近现代以来,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现代学徒制话语的不断输入,影响乃至切断了本土有序传承,造成了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传统危机。中国传统学徒制在传承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理论资源、实践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提供了传统资源支持。但这些资源尚处于“冻结”状态,化解中国特色学徒制传统危机需唤醒“被冻结的资源”,进行传统学徒制资源的价值重估、话语重释与实践创新,探索出中国式学徒制现代化之路,助力中国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需要话语转型。话语转型的表征体现为规范话语、意见话语、现代话语、后现代话语、专业话语以及生活话语在新课改的情境中相互交织,形成社会民众乃至教师对新课改难以理解的局面。话语转型的成因体现为历史原因和现实缘由,即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与西方现代教育难以本土化,课改专家的价值选择与原有课程本身的缺陷。话语转型的实现既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发挥其奠基作用,又要立足生活话语,促进其与专业话语的啮合,还要通过树立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话语引领话语转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文体互渗"批评话语有三种类型:即现代日记体小说、现代童话体小说和现代诗化小说的批评话语。此类"批评话语"皆指涉中国现代作家与对象世界之间确立共存关系而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状态,即诗性的彰显与消隐。现代小说创作中"文体互渗"批评话语的诗性放逐是与现代创作主体的个性人格、社会时代意识以及文化精神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是一部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理论文献,又是一部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科学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文本和话语呈现,其话语表达清新质朴,用鲜活话语生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宏伟战略目标。话语是理论的载体,报告是由具有系列浓厚时代气息的新概念新语汇构成的科学理论话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极具典范意义的话语创新和理论创造。推进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话语体系塑造,是党的理论话语创新的重要使命,应在学理研究和传播实践中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前半叶,身处民族危机时刻的中国学人,努力建构起想象性的文学传统,以唤醒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在此一历史语境中,词学的社会政治功能也被不断地激发和征用。在国难之际,现代词学家赋予词体政治表达的现代意涵,从“依经论词”到振兴国族,实现了词体功能论的现代转向。他们通过鼓吹稼轩词风、宣扬爱国词人、撰述民族词史和编录民族词选等多种方式,强化中国古典词史中所蕴蓄的“民族国家”精神。由此而言,承载着民族国家话语的现代词学成为抗战文学的重要一极,也促使着其自身理论话语的现代转型,理应被视为中国现代文论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话语有其独特的内在生成逻辑,集中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发展。从概念史的视角来看,共同富裕话语经历了反思与探索、深化与拓展、转换与革新、创新与超越四个阶段,形成了“革命求富”“建设谋福”“改革致富”“全面共富”的话语表达。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共同富裕话语的内涵表达,建构了共同富裕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共同富裕话语的精神特质,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聚焦于共同富裕话语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话语逻辑、主体逻辑有助于深化共同富裕的逻辑证成。在把握共同富裕话语与小康话语、民族复兴话语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价值共通性、逻辑关联性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中国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20.
就属性和功能而言,当代中国需要表达中国实践、立足人民大众和构建中国自主的学术话语。但囿于存在着学术西化依附性发展、西强我弱结构性差异、话语质量比较性劣势以及话语分量相对性不足等问题,我国学术表达在国际上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话语困境。当前中国学术话语建设的根本进路在于构建中国自主学术话语体系。为此,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系统工程的同时,要强化学者的使命意识、方法意识和论题意识,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标识性概念,以构建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为契机,加快推进学术话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