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中国人》2004,(10):39-39
该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及其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植物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基因工程途径改良棉花;新型真核表达系统-转基因微藻。课题组组长孙勇如研究员生于1939年,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3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并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植物研究所进行两年的合作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主持863、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及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  相似文献   

2.
林忠平,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考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植物所工作,曾任该所基因工程中心主任。1995年调入北京大学,在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3.
专家档案潘学彪1949年3月生,江苏南京人。1982年1月原江苏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94-1995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进修和合作研究。曾任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现任扬州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中的植物生物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负责人,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种业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4.
《科学中国人》2018,(17):12-13
开发方法助力小麦等大基因组作物核心基因组低成本组装及新基因挖掘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一婧研究组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童依平研究组合作,开发并优化实验与计算流程,实现低成本组装小麦等大基因组作物的核心基因组。研究论文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植物高度的遗传多态性为分子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确定重要农艺性状的根本方法在于比较不同群体或比较  相似文献   

5.
正卢艳丽卢艳丽,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农业部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作物基因资源国际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卢艳丽先后参加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项目,科技部863项目,比尔盖茨基金资助的非洲玉米耐旱研究等多个项目。她发展了数量性状遗传定位和基因型缺失推算新方法,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引入新的非参数统计模型,成功解析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她发掘了一批以Zm ARF31为主的玉米抗  相似文献   

6.
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发育生物学学科前沿,重点围绕早期发育、干细胞分化和器官发生等重要发育生物学过程开展研究。其研究目标是揭示个体发育与器官发生的分子机理,为人类发育相关重大疾病的诊治和动、植物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育生物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7.
《大众科技》2009,(9):1-1
近期,国际学术期刊《基因与发育》(Genes&Development)正式发表了我国科研人员关于水稻调控抗旱耐盐新机理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成果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林鸿宣研究组完成。该研究组经过多年努力,在水稻重要性状遗传与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随着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及自然气候条件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荒漠化的趋势日益加剧。干旱和盐碱已成为造成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的两个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对SSR标记的原理、局限性和方法的介绍,简要阐述了SSR标记开发方法及SSR标记在植物通用性、遗传多样性与种质鉴定、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基因定位与克隆等研究中的应用,对SSR标记在植物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为今后SSR标记在植物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科技动态     
<正>我国科学家发现白叶枯病菌侵害水稻机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白叶枯病菌会利用水稻生长繁殖必不可少的显性Xa13基因,减少铜在水稻导管中的分布而侵害水稻。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病原细菌利用宿主基因征服宿主的一种新机理,同时也揭示了可能涉及水稻与病原共进化一个典型例子。相关研究论文近期在国际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顶级杂志《植物细胞》上以重点推荐形式在线发表,同时配发了介绍文章。  相似文献   

10.
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及所属泰达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细胞治疗产品、体内外分离与扩增干细胞、基因工程多肽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旨在加速干细胞工程技术开发及基因工程药物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相似文献   

11.
背景材料:韩忠朝,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所院长、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干细胞科学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获法国生命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国布列塔尼医学院助理研究员、巴黎血管及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还兼任法国巴黎血管及血液学研究所顾问教授、暨南大学和福建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专家审评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血液生物技术专业委…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0,(13)
植物LEAFY(LFY)基因编码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显花植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同源性检索、系统进化分析和正选择作用检测等方法对植物LEAFY基因进行了系统的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植物LEAFY基因最早起源于轮藻,并在陆生植物基因组中稳定遗传下来;不同陆生植物基因组的LEAFY基因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单子叶植物的LEAFY基因经历了明显的正选择作用,而玉米和油棕中分别具有2个LEAFY基因,且其中的一个经历了正选择作用,可能与新功能的形成及功能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植物育种目标性状,包括产量、品质、生育期、抗病虫性、耐逆性等大部分是数量性状。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对植物育种的理论、方法和策略至关重要。1993年国内开始报道了“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莫惠栋1993),显然这是指性状的遗传基础为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一类数量性状,因为性状本身不可能同时用属性描述和数量描述。这类研究结果推动了作者在  相似文献   

14.
《科协论坛》2007,(10):F0002-F0002
杨晓,军事医学院生物与工程研究所发育和疾病遗传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一直从事发育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转基因和基因剔除小鼠研究基因在发育和相关疾病发生中的功能和机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专家工作通讯》2007,(1):I0002-I0002
2006年11月23日安徽省外国专家局刘英副局长等人为玛格瑞塔·杰德丝卡博士补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黄山友谊奖”,玛格瑞塔·杰德丝卡是波兰科学院植物遗传研究所抗病遗传实验室主任、名的植物病理学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薛红卫研究组通过研究发现:拟南芥β-酮酰-酰基载体蛋白合酶I(KASI)通过影响脂肪酸合成而参与叶绿体分裂和胚胎发育的调控。对KASI的一个T—DNA插入缺失突变体的表型观察表明,KASI基因的缺失导致了多效性的表型,包括黄化、叶扭曲、育性下降以及植株矮小等,特别在KASI突变体中很多叶肉细胞都只有2—5个巨大的叶绿体,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保护与利用植物遗传资源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研究开发和使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个由许多当事人共同参与的复杂系统。如何正确协调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分享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维持"植物遗传资源系统"持续运转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可以考虑的制度选择,提出维护植物遗传资源主权的国际战略和在国内建立一套保障农民权利实现的制度机制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东北林业大学,以"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和 "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实行异地联合共建.实验室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林木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平台,建成具有影响力的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的学术中心、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提高我国林木遗传育种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于1987年开始筹建,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行并对国内外开放。2001年评估后实验室负责人换届,由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朱玉贤教授为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现有院士1人,长江特聘教授5人(包括兼职2人),教授18人,副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2003年以朱玉贤教授为负责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获批准。实验室主要包括4个研究方向:生物大分子与生物药物研究、植物功能基因及基因组学研究、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生物信息与基因进化和15个课题组。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  相似文献   

20.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的遗传改良越来越受到重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兴起,使小麦无性系的利用及建立小麦的遗传转化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相结合是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一种高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