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唐代西域乐舞诗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时,以西域乐舞为主体的“胡乐”在中原风靡一时。领导时代新潮流的唐代诗人敏锐地捕捉住了西域乐舞多姿多彩的民族风貌、异域情调,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呈现出了具有浓郁西域文化气息的具态的西域乐舞,令人耳目一新。这些精彩绝伦的西域乐舞诗既体现出了唐人审美趣味的多元化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唐诗刚健开放、自由爽朗的气质,从而成为独具情韵的诗苑奇葩。  相似文献   

2.
唐代西域诗是对西域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对唐代西域民俗有着比较全面的反映。这种风俗的反映,不仅创造了唐代西域诗的独特魅力,也创造了唐代西域诗的独特风格。通过对唐代西域诗中所反映的西域音乐、舞蹈、人群生活方式等的研究,探讨了唐代西域诗中民俗特征的丰富性与典型性。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桃源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诗体完备,呈现出一种兴盛的局面。它的兴盛与佛道思想的影响、唐人浪漫的情怀、唐代园林别业的发展、中晚唐百姓生活的困苦、唐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钟爱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唐代桃源诗的兴盛及其原因,可以从一个侧面去审视唐诗的风格与品质,可以从一个角度去管窥唐人的心态与风范。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是中国抒情文学发展的颠峰。唐人思想虽没有魏晋玄学的思辨,也没有宋明理学的深邃,唐人却以燃烧的激情,创造了唐诗的辉煌。本文主要阐释了唐代抒情诗高度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在唐代形成一股以“胡风”为美的时代审美风尚,唐代由三大胡舞引领的这股胡风热潮,对中华传统乐舞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唐诗中大量的乐舞诗保存了龟兹乐舞表演的现场记录,剥离掉唐人审美经验的主观感受,再用出土文物及历史文献加以参证,我们能够“还原”龟兹乐舞的历史原貌。探究这股“胡舞”唐人观舞后达成的一般审美共识,对“胡风”审美风尚的兴起、东渐及呈现进行深入分析,力求从西域乐舞中进行文化溯源,解读中华美学精神“和合”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6.
唐代僧诗是整个唐诗中特殊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佛教兴盛、诗歌繁荣,并相互影响的结果。作为其主要创作的诗僧主要出现于中晚唐的江南地区,有着士和僧人的双重人格。唐代僧诗以其独特的学品格对唐诗的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外语翻译唐诗,要做到“保存着它的丰姿”是极不易的。英译本《唐诗一百首》(100TANG POEMS)中,关于王翰《凉州词》一诗的翻译,就由于译没有弄清本诗的意蕴,因此译作既未体现出“唐人气魄”,还有损于唐代守边将士的形象;关于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虽然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意思,译笔也严谨、畅达,但唐代格律诗的音乐美却荡然无存。另外,《英译唐人绝句百首》一书,对上述两诗的翻译可谓语言生动、形象,也具备英诗特色,但对王翰《凉州词》一诗中意思的理解上也存在错误,而对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在意旨和情调上都与原诗有了些出入。  相似文献   

8.
唐代山水诗是唐人崇尚自然的一种文化现象。唐代山水诗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唐人接受自然、崇尚自然,并以自然观照人生追求的独特的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9.
胡姬是指唐代中原地区的西域民族的女性。唐诗中的胡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异域女性的风貌,但作为异域文化形象,她们往往是作家基于自身文化立场塑造而成的文化"他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0.
史玉凤 《文教资料》2009,(19):11-13
唐代诗人嗜酒及唐诗之咏酒是唐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唐代诗人浓厚的诗酒情结.本文从酒文化对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影响入手,剖析了唐代诗人诗酒交融的生命图景,并从美学角度对唐诗中诗和酒交融现象的审美精神进行了探析,认为在唐代诗歌中,酒与诗交融一体,酒是唐代诗人生命的表现形态,而诗是其生命的内核,诗与酒交融现象呈现为醉的状态,醉是心灵的自远,也是唐代诗歌创作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1.
清代西域诗蔚然大观、影响深远,成为清诗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大流派,是清诗苑中独具风韵的奇花异卉.诗中描写对象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光、民族色彩、民俗风味、文化情调.清西域诗彰显了清人积极开朗的主体精神的高扬与内心世界的拓展,扩展了清诗的境界.但囿于诸多困境,清西域诗研究的程度与其在清诗乃至整个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此文对清西域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爬梳,继而加以整理与归纳并对清西域诗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对偶是中国文学语言中的一朵奇葩,唐代边塞诗中大量运用了对偶辞格,以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为研究对象,对唐代边塞诗的对偶辞格进行考察,分析唐代边塞诗中对偶的分类、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3.
唐代小说不同于唐前古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浓郁的抒情特性,这一抒情特性的形成离不开唐代诗歌的影响。一方面,小说作家像诗人一样强调“情”,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情”事如爱情、文人情怀等,使小说成为了唐人情感的又一载体。他们以“诗”为小说的抒情手段,以“情”为小说的结构方式,以悲剧为小说之结局。另一方面,唐代小说家又有着抒情意识的自觉,他们怀抱着对真、善、美的热烈憧憬和追求,爱憎分明、正义盈胸,在小说中大胆地表达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判断。这一切都使“情”在小说中勃发着生机,使唐人小说获得了动摇人心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唐人选唐诗”体现了唐人对本朝诗歌的理解和认识,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唐人选唐诗”成为学术研究对象,滥觞于元,开始于明。清代学者对“唐人选唐诗”特殊价值和不足之处,认识得比较深入,对其研究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相似文献   

15.
选本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方式 ,它以繁盛的创作成果为对象 ,体现选家的主观意图和当时的文学思想。现存“唐人选唐诗”10种 ,涉及整个唐代 ,遍及各个流派 ,且标准各异 ,目的不一。其中 ,盛唐殷的《河岳英灵集》崇尚风骨声律兼备 ,涉及盛唐诗歌与汉魏六朝的继承关系。中唐元结的《箧中集》意趣风雅 ,倡导诗经精神。晚唐韦毂的《才调集》追求审美的丰富多彩 ,具有广博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6.
诗无达诂。唐诗流传既广,注者比肩。今人林东海先生《唐人律诗精华》一书采撷唐代律诗名篇详加注释,潜心静览,受益良多。学习之余,多有启发。特就其中5首诗个别词句的解读问题,与林先生商榷,提出笔者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7.
宫体诗又被称为南朝艳歌,它在南朝的文坛上可谓是姹紫嫣红。宫体诗作家们创作了众多作品,其中不乏表现纯情、真情之作。宫体诗在南朝之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在人们的继承中不断进行着新变,这一点在初唐表现得最为突出。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宫体诗从描写的内容、表现的手法,以及作者群都发生了改变。新变后的诗体既符合当时人的审美,也符合大唐一统的气象,为迎接盛唐诗歌时代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宫体诗也彻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新变中求得了重生。  相似文献   

18.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宋金人著述《梦溪笔谈》、《分门古今类事》、《清异录》、《庄靖集》、《滹南集》等著作时,偶见唐五代人诗而前贤尚未及者,在逐句和《全唐诗》以及《外编》、《补编》、《续拾》等全部唐诗资料核对以后,共补辑唐五代佚诗凡19首131句,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辑佚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