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韩春荣 《成才之路》2014,(26):82-82
教学中的"视域融合"的真正涵义在于师生间通过一问一答的开放性对话模式进行对真理,即文本原义进行探索与获知的一个过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意识和知识的差异,因此,在"视域融合"中要求其各自冲破自身界限的束缚,将各自的视域与他人的视域相融合,从而达到扩大充实自身视域的目的。在教学中,这将有效地促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获知。  相似文献   

2.
“讲解性理解”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讲解对话的方式,在多种视域的融合中,实现知识意义的生成、生命意义的建构和意义分享的过程.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活动系统,是一种集理解、解释和应用于一体的理解图式;能够使学习者真切地经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3.
“讲解性理解”的基本含义及其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讲解性理解”是一种新的理解方式,“过程性”是其核心特征,主要体现为:讲解性理解是知识意义生成的过程、是视域融合的过程、是生命活力展示的过程.讲解性理解能够使学生在操作自己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具有适用性与经验性的认知结构;在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促进思维与语言的和谐发展;在展示个性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提高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4.
教学理解源于视域融合。共性知识是视域融合的心智条件系统,个性知识是视域融合的心力动力系统。基于共性与个性知识融合而生成的教学理解系统是解读性、对话性、反思性的教学关系系统。师本间解读、师生间对话以及生生间反思构成了教学理解复杂的表现形式,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则是优质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5.
论教学的对话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本质上就是具有对话品质的活动。优秀的教学应该是各种对话的共存与交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中各种对话的基础和前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前见的基础上,通过理解、体悟。实现与文本视域融合,并生成个人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理解和对话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个体在理解和对话中实现思想、精神和心理的沟通交流。课堂教学中的理解和对话是一种意义生成过程和视域融合过程。现实课堂教学中凸显出理解和对话的欠缺:知识意义理解与生成的缺失;个体精神引领与建构的缺乏;师生关系理解与建构的缺位;自我建构与理解缺少。建构充满理解和对话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责任,双方需要努力做到:以爱为基,严宽相济;以人为"镜",以己为"师";己所悦纳,亦给予人;对话交流,消减误解。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主要是指关于文本的意义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和学问,它的方法论意蕴主要包括视域融合促成新意义的生成、超越文本促成新思想的发明、主体间性的关系是视域融合的必要前提、解释学循环是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机制、文本意义的增益需求理解和解释、彼此共识的达成依赖于对话与互动、一切的理解建基于个人的历史经验.解释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教育研究应将对象"文本化",促进文本意义的生成,形成一种新型关系,深入挖掘教育存在的本质意义,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将其作为一种对话,了解并解释教育事实背后的意求.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合作与交流,就意味着"对话",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对话":第一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第二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第三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话的数学课堂作为一种沟通方式,意味着平等融洽;对话的数学课堂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意味着现实开放;对话的数学课堂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意味着动态生成.在动态的数学课堂里,通过多向信息的相互传递,师生、生生间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进而获得相对全面、完整和深刻的认识,实现教学相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对学生情感评价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解释学是以理解为核心话语的哲学流派,它的理解观为学生情感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哲学解释学看来,学生情感评价是一个理解过程,是不同评价主体间"视界融合"和对话的过程.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下,学生情感评价主体将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评价标准也由预设走向生成.  相似文献   

10.
当今“双减”背景下,要做到减负提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对话教学的有效实施。对话教学作为当代新兴的教育理论,是对话双方在对话中碰撞各自不同的理解,以实现自我认识结构的更新,从而达到视域的融合。在对话过程中即完成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培养学生对话力,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