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汉晋春秋》一书是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的重要著作,原书已经失传,仅有清朝汤球、黄爽和王仁俊的辑本.习凿齿写作该书的主要动机就是要抑制桓温的觊觎皇位之心,这一观点最早由南朝宋檀道鸾在《续晋阳秋》一书中提出,后被《晋书·习凿齿传》所采纳.习凿齿在其书中提出了以晋继汉、崇汉抑魏的正统史观,肯定统一,反对分裂,在历史上影响至大.由于习凿齿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因此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汉晋春秋》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王经、高堂隆、向雄等忠臣义士,而对乱臣贼子则给予无情的鞭挞,表达了习凿齿心忧天下、忠于朝廷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两晋南北朝时期襄阳习氏家族中比较著名有:习宇、习嘏、习凿齿、习辟强等四人,在四人中最著名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习凿齿。习凿齿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家,其著《汉晋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开创了新的著述形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襄阳先贤习凿齿最早奠立襄阳三国登高文化地位.在习凿齿的如椽笔力下,襄阳三国俊杰的登高行为得到恰当记载和充分保存,襄阳三国登高文化的内核得到凸显和深化.习凿齿关于襄阳三国登高文化史实和史论启示我们,襄阳还应该建立系列的三国登高文化,为襄阳旅游注入“抚乘踌躇,慨尔而泣”的抚襟追思与黾勉功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4.
习凿齿并没有过真正的左迁,其左迁说是相对其两位舅舅的高升而言的;习凿齿出守之郡为荥阳郡而非衡阳郡,其说是清末被持荥阳当时不为晋有观点所蔽的好事者,据《元和姓纂》文为衡阳太守而将荥阳改为衡阳造成的;习凿齿的卒葬地都在其襄阳故里。  相似文献   

5.
叶植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2):13-23
族谱大凡远溯名人为始祖或始迁祖又无确凿旁证支持的基本都属造伪,《白梅习氏族谱》中关于习凿齿的记载也属于此。吴直雄先生以《白梅习氏族谱》、子虚乌有的《大元大一统志》记载、1500年前袁州《郡志》所载习凿齿隐居江西的资料为依据,考证出习凿齿晚年隐居新余白梅,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吴直雄先生将《汉晋春秋》和《襄阳耆旧记》的完成时间、地点、内容及习凿齿的生卒年等全部弄错了。  相似文献   

6.
襄阳城南的习家池因习凿齿杰出的政治活动而得以保护。习凿齿的理想政治人格是"竭节赴义""尊主宁时,惠施百姓,远崇明教";其特征体现在正统的政治理念、儒家的政治观念和恰当的政治策略;其本质充斥着一种正直的奋进精神,一种对于事业的向往和追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只看实效,不尚空谈。而其实际意义是指斥篡弑与忤逆,强调社会和平、百姓安定,重视权柄转移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其历史意义在于弘扬恪尽职守、忠君爱国的精神。习凿齿理想人格的形成,不仅仅源自于习凿齿自身的人生价值诉求,更得以其家族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家风与家风文化的交互视野下,以"习凿齿现象"为切入口,讨论习凿齿与习氏家风建构的相关问题。可以得出习凿齿以文化力量开创了习氏的一代家风,主要表现在:在魏晋注重玄学空谈与醉心于仕宦的背景下,以诸葛氏为参照,开创了"以德抗位"和事功追求的新家风,并以家国情怀和《春秋》精神作为家风的起点和终点,从而与当时主流的士族家风拉开了距离,为后世树立了标杆,也给今人带来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
习凿齿史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肯定国家民族的统一,主张积极进取的人生精神;把史学看作是政治学,其任务就是臧否历史,其功用就是提供鉴戒;史学研究的方法一是用儒家的仁义批评历史,二是“原始要终”见微察著。习凿齿的不足在于以主观的利益裁割客观的事实,难免失实。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21,(1):60-65
吴直雄先生大著《习凿齿与他的〈汉晋春秋〉——兼论〈三国演义〉对习凿齿的承继关系》,赓续前贤"接着讲",在五个方面做出了突破。主要体现在:"思想论"方面,将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关联对读,揭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精髓为"百年逐鹿为一统",是出于《汉晋春秋》等习凿齿论著中的"越魏继汉"、"中华民族大一统"论。"立意论"方面,他秉持"实事求是"的史观,对英雄人物曹操等进行了历史还原,将习凿齿、罗贯中等标举的"中华民族大一统"论大旗传承与阐扬。"法度论"方面,他较好地吸收了刘勰《文心雕龙》"纲举目张,举一统万"的思想精华,立足于"渊源研究",交待、阐说写作缘起、问题由来、核心主旨、篇章概要、创新之处等。"史料论"方面,取材详备,旁征博引,重视研究学术争议性问题,对旧史料作出新阐释,对新材料阐发新价值,传承和弘扬了"以史注小说,以史证小说"的史学注疏方法和学术研究理路。"价值论"方面,他批判地检视了习凿齿《汉晋春秋》及《三国演义》的文化思想精华,阐扬了"仁爱"、"忠义"、"崇智"、"贵德"、"和谐"、"诚信"、"友善"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发掘了三国英雄人物的价值操守,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积累历史养分。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裴注颇引他人的评论,比如孙盛、习凿齿、徐众、鱼豢、袁宏和孙绰诸家,研究者不够重视,有待探讨,本文就此稍作尝试.  相似文献   

11.
习凿齿和释道安都是精通儒佛道的学问家。在道安到襄阳之前,他们对儒佛道理论都有一定的造诣。习凿齿在邀请道安南下襄阳的书函中,对弘扬佛法的环境营造,对如何把印度的佛教文化与中国的儒道文化结合,以及如何加强僧团管理等,都提醒过道安,都有明确的建议。对道安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道安到襄阳后,两人共研佛理、互相吸收、互为借鉴、互相解释,两人成了学术交流的亲密伙伴。  相似文献   

12.
习凿齿所撰是《襄阳记》而不是《襄阳耆旧传》或《襄阳耆旧记》。《耆旧传》、《耆旧记》是《襄阳记》失传后,后人辑录时所用之名。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录《襄阳记》之文,可视为习氏原作。其它当视为疑似之文,宋玉传即属后者。有人主张删除,但欠缺道理。习凿齿为宋玉立传,天经地义;耆旧记所辑,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3.
佛教论著常以"弥天"称谓东晋名僧释道安。此称谓源于道安与襄阳名士习凿齿的一段对答。道安对中国佛教发展贡献甚大,可谓具有"弥天"功绩。道安和他的事迹也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14.
陈频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2):F0003-F0003
《校补襄阳耆旧记》(习凿齿撰,黄惠贤校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卷3“岘山”条有:岘山下,汉水中,出鳊鱼,味极肥而关。常禁襄阳人采捕;遂,以搓断水,因谓之搓头缩项鳊。  相似文献   

15.
汉晋时期是习氏家族兴盛的重要时期。汉代习响为陈相是习氏家族进入政坛的标志。三国时期,习氏家族在吴国有习询、习竺二人,蜀国有习承业、习蔼、习珍等,还有习祯、习忠、习隆祖孙三人,他们在政治上多有建树。吴晋之际的习温虽然官至大公平,并在西晋时期入朝为官,但相当低调,显现出洞悉政治风云的敏锐性。东晋习凿齿作为习氏家族的重要人物,是魏晋士人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南宋洪适在《隶释》中所引《水经注》“冠盖里碑” ,是从《太平御览》引盛弘之《荆州记》摘抄出来的。而盛文所载“冠盖里”可能出自成书早六十年由襄阳人习凿齿所著《襄阳耆阳记》 ,因此以当地人记当地事 ,不仅亲切 ,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既追求功名仕进,也追求避世隐居,其亦仕亦隐情怀终生存在。他敬仰魏晋贤臣士羊祜、习凿齿、谢安;对陶潜、嵇康、阮籍的行止多所认同;从某些“魏晋风度”中得到精神安慰。可见他与魏晋士有着深深的情结,这是他形成亦仕亦隐情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韩愈的《师说》中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句。下表是几个本子对“不齿”的注释:  相似文献   

19.
习凿齿著《汉晋春秋》的史学观,从《与桓秘书》中亦可窥见一斑。肯定襄阳八君子的"命世作佐"与"高尚迈德",而视魏武、孙坚等为"??常流,碌碌凡士",正说明习氏"以汉为正统,以晋继汉"的正统观。致书桓秘,具有讽谏意味。告诫桓氏,莫做悖逆晋室之事。一封书信,言史抒情,颇具文彩,又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  相似文献   

20.
习凿齿临终上疏东晋孝武帝《晋承汉统论》,集中阐释了他一生所系之"越魏代汉"的正统主张,然而《晋承汉统论》除了从正统理论出发对晋的权力合法性进行辩护之外,还流露出强权政治理念制导下非礼则勿尊的性格。这说明在东晋末年政局板荡的过程中,单一的天命史观和正统史观已无法解释纷杂多态的时局变化和朝代兴替,而中古史学的淑世功能正是在这种需求的扩张中变得更加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