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国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表现为人为的、外生性城乡差距,是由国家的制度安排和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相关的政策决定的。解决的办法在于取消不利于城乡差距的政策措施,实行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改革,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制度创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解决城乡差距过大问题。我国在居民收入、财产、消费、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拉大的制度性根源是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是从制度上变革二元经济体制,进行制度创新,其核心是对户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财税金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重视解决经济发展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经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趋势,在城乡、区域、行业、阶层之间都有严重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政策的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再分配调控不力以及非法和腐败因素所致。当前我国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虽是经济发展新阶段必然现象,但严重地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通过实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切实解决城乡贫困人口问题等对策,尽快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城乡居民已经分化成两个具有不同利益诉求和政治实力对比悬殊的阶层。城市居民是强势阶层,而农村居民是弱势阶层,决定了我国涉及城乡利益的制度变迁必然是偏向城市的。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导致了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分化、城乡发展能力分化、城乡居民支出和收入差距扩大,并最终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并有恶化的趋势。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采取相互衔接的系统化措施。在改变城乡阶层强弱态势、改革城市偏向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时要重视打破城乡阶层固化的倾向,并重视制度的供给者政府在城市偏向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部分人大代表和有关人士对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反映较多.主要是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企业)之间收入差距逐年拉大的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与我国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有关;地区收入差距既是长期历史形成的.也是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地区非均衡发展的反映。解决这两类收入差距逐年拉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的工资问题主要表现为工资水平低、增长缓慢、拖欠和价格歧视等方面,这是由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同质劳动力供给过量、制度歧视、缺乏基本的制度约束造成。解决“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约束和保障制度,保障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开展农业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消除控制“农民工”转移的刚性制度,代之以经济手段引导调节,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产业结构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需求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动将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结构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市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城乡分割制度以及消费品供给制度的制约。为解决产业结构失衡状况,必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人均收入;改革城市的消费品配给制,扩大居民私人消费领域;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收入差距调节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面小康的重要特征是共同富裕。面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悬殊现象愈趋严重的现状,必须十分重视解决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调节收入差距的根本对策是:从根本上调整城乡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个人收入分配更多地注重公平,向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适度倾斜。  相似文献   

9.
姚建伟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3):18-19,61
城乡差距扩大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挑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管理体制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和有力措施,扼制城乡差距扩大,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从城乡不同的制度安排看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表现为显性的工资收入差距。又表现为隐性的福利收入差距,还表现为财产性积累和财产性收入差距,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收入分配制度安排上的“城市偏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实施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乡差距现状、风险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改革的渐进,城乡差距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分悬殊的城乡差距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与完善,可以缓解城乡差距所带来的各类风险。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构建起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居民收入与经济总量能否协调增长一直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来陕西省的城镇居民收入和经济总量未能协调发展,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大水平低、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和水平都偏低、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完善都影响了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改革现有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各类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再就业困难,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现有土地征收制度不合理因素的影响,我国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基于维护农民权益、实现社会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应当从提高农民再就业资金、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土地征收制度三个方面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和山东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在 2000 至 2009 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经济总量的差异。山东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要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是当前我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瓶颈。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以人为本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转型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政府职能转换与社会治理创新逐渐成为热点与焦点。在这过程中,迅速崛起的民间组织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不可忽视,它是实现政府与民众沟通的良好纽带,是维护民众利益、承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治理民间社会的重要非政府实体,功效甚大。同时,由于转型期的特殊国情与社情,其发展也面临诸多内外的功能性困境。如何克服这些困境,最大化发挥民间组织在城市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完善中国特色城市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必然导致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而造成社保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失衡。本文从社会排斥的理论视角来探究我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农民受到不公平的社保待遇,处于受排斥地位。这种不公平主要是由一些人为设计的不公平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体系的制度安排——制度排斥所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农民始终逃不出贫困...  相似文献   

18.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虽然我国基本建立了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但仍存在着立法不完善、覆盖面窄、体制分散、多头管理、责任不清、基金筹措困难等问题。今后要全方位完善相应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的调查,目前中小学教师权益保障存在"教师收入偏低,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差"、"教师待遇城乡差距大"、"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不强"、"教师职业幸福指数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权益救济制度,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农村贫困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补贴力度,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健全教师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建立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督导机制。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在各种社会风险中,其中有一个因体制转轨所造成的特殊风险,就是社会控制的弱化。因而,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建立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安全,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控制模式,建立完善的社会控制机制,是当前我国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应着重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在阐释社会控制的含义,社会控制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建构关系的同时,对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