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猛烈批判李贽,是思想史上值得深思的问题,三大思想家在理欲观,佛禅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三个方面李贽存在严重分歧,李贽提倡私欲,蔑视天理,三大思想家理欲并重,反对纵欲;李贽佞佛,三大思想家辟佛;李贽称赞冯道为“吏隐”,三大思想家坚持气节,贬抑冯道,从三大思想家与李贽的分歧,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具有阶段性特点,启蒙思想的承继与发展缺乏一种自觉的连续性,李贽的思想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抗争,三大思想家则是既批判了专制制度,又照顾到明清易代之际特殊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思想特征,二都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三大思想家虽然批判了李贽,但二之间深层次的思想逻辑上的一致性还是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李贽主张男女平等,究其来源,与他的民族信仰及其后母贤淑的家庭背景有关,也与他接受的佛教和泰州学派的教育文化背景有关。由于时代的局限,李贽妇女观里还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儒学和伊斯兰教教义为之来源。对李贽的妇女观来源的全面分析,有助于客观地评价李贽这个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3.
本认为,无论从理论建树,还是精神情操,李贽都给我们留下非常值得研究和张扬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今天我们对李贽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李贽自身所应有的历史地位,本学对李贽的尊孔和反孔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尊孔表现了李贽的进步历史观,是对孔子的科学的历史的评价,而对孔子及其儒学的批判,亵读,才真是振聋发聩的历史创举,显示着李贽价值的所在。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18,(1):49-54
阐述李贽以独特的风格评断历史人物,对于范仲淹德行做出别具一格的褒贬:既有很高的评价,肯定其军事业绩,推崇其用人之方和处世之道,称赞其恤民思想及良好家风,同时也提出了激烈的批评。认为褒贬交集反映了李贽思想的复杂性,李贽对范仲淹所作的毁誉交加的评论,为认识范仲淹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丰富了范仲淹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真伪及评点的进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论者认为李贽评点《三国演义》乃叶昼之伪托。此说不可靠。综观评点全书的基本思想、对人物的评价及语言特色等,均与李贽的一贯思想、见解、文风相一致。评点中,深刻反映了李贽的平等思想、民本思想和对封建假道学的严厉批判。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 ,无论从理论建树 ,还是精神情操 ,李贽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和张扬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今天我们对李贽的认识 ,还没有达到李贽自身所应有的历史地位。本文还对李贽的尊孔和反孔问题提出了看法 ,认为尊孔表现了李贽的进步历史观 ,是对孔子的科学的历史的评价 ;而对孔子及其儒学的批判、亵渎 ,才真是振聋发聩的历史创举 ,显示着李贽价值的所在。  相似文献   

7.
王莉 《天中学刊》2004,19(1):102-104
李贽是明朝中后期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正是在李贽思想的影响下,中国随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社会思想斗争的浪潮,涌现出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李贽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理论命题,提出了“童心说”的文艺主张,以其在当时反传统、反迷信偶像的大无畏精神,和封建统治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李贽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曾在守制期间率家人参加抗倭的斗争。李贽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对当时的践迹保守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李贽的思想对明、清两代及“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和《人民日报》发表的《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把李贽列为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红旗》杂志、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编写的《中华英杰录》中,李贽也被选为我国历史上八十三位英杰之一。这都表明李贽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李贽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过直接影响,李贽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有过交往,日本、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俄罗斯,以及东南亚诸国,有很多学者都从事李贽研究。这说明李贽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9.
无念与李贽     
在李贽后半生的活动中,无念是一位重要人物,但是关于他的介绍却极少。本通过考察,对无念与李贽的交谊进行了细致的勾勒,并对他们交谊中的思想基础及后来疏远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与国内外阶级敌人的长期斗争中,不但对吃人的孔孟之道进行了最坚决的揭露和最彻底的批判,而且还结合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对我国历史上许多法家人物作出了正确的评价。对于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家李贽,鲁迅在和封建复古派的激烈斗争中,就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