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逆向归纳法是一种求解完全且完美信息下的动态博弈的方法,由于逆向归纳法在逻辑上和现实性方面都是有条件成立的,因此它的分析预测能力就有局限性,它就不可能适用于分析所有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如果不恰当地运用了逆向归纳法,就会在一些博弈问题中造成矛盾和悖论。逆向归纳法悖论的产生其实是源于逆向归纳法的适用范围问题,即逆向归纳法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有效,正确把握逆向归纳法在动态博弈中的运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悖论或有效地避免悖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动态博弈理论,通过构建动态博弈模型,分别从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和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与地方政府在支农贷款上的决策互动关系,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诚信与欺骗作为根本对立的范畴,在网络交易的特殊环境下却联袂营造了合作与共赢的良好局面。分析诚信与欺骗在淘宝网络交易中的良性博弈以及这种良性博弈的人性论根源,揭示网络交易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其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道德悖论根源于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演变以及人性自身的张力,在人类现有的价值文明之内这种道德悖论不存在"解悖"的可能,因此对道德悖论境遇之下如何构建网络交易诚信的问题可以进行尝试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应用有限完美信息博弈理论,分析了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者与仿冒盗用新技术新产品的侵权者之间的动态博弈。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一次网络交易抽象为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对买卖双方博弈行为的分析,得出网络交易纠纷频发的原因.并通过对模型进一步扩展,分析当前网络交易规则存在的缺陷,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提高市场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应用有限完美信息博弈理论,分析了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仿冒盗用新技术新产品的侵权之间的动态博弈。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大辞典》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传统儒家学派关于道德德性这一问题有着内容近似的阐述。本文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道德德性观点,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伦理的观点,对道德德性作为"适度的品质"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线展开比较研究。以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论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互通,在学说思想上形成互补,对道德与道德德性问题作出补充性解读。  相似文献   

8.
道德价值实现:假设、悖论与智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类迄今文本伦理思想的对象都是人的“利己心”,具有假设价值论的特征。经验主义在肯定和高扬人的“利己心”的同时,运用假设的方式将道德价值实现引向尊重社会道德规则;德性主义贬斥人的“利己心”,力图以假设的道德本体权威将道德价值实现诉诸于人们的“自警”和“自觉”,由此而构成一种整体性的假设体系,在其指导下,社会道德规则具有虚拟的形式主义倾向,道德价值实现的结果必然出现道德悖论。中国传统儒学本质上是德性主义的义务论,克服其引起普遍化道德悖论的弊端,需要在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价值判断与逻辑判断相统一的意义上倡导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9.
温旭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54-57
"斯密悖论"指斯密在《国富论》中以利己心为核心的经济人和《道德情操论》中以同情心为核心的道德人之间的矛盾。一个半世纪以来,国内外学界围绕着这一"悖论"的研究持续不断。借助古诺模型的方法对"斯密悖论"中的经济人与道德人进行博弈分析,试图提出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体——经济道德人。  相似文献   

10.
知论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知论包括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三层结构,都属心之功用。德性所知对见闻之知具有优先性,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具有启发性;德性所知是道德层面之知,对应贤人境界,诚明所知是超道德层面之知,对应圣人境界。张载将认识论与工夫论紧密结合,对儒家知论进行系统建构,从“知礼成性”的角度为儒者“学以成圣”提供了工夫路径。张载批评了佛教摒弃见闻之知,在指出佛教是“诚而恶明”“得天遗人”的同时,提出儒者是“诚明两进”“天人合一”。张载从知论的角度为儒家抗衡佛教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理论主要包括: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法治优于人治,美德政治理论,城邦政体理论;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洛障论则包括:城邦“人”的悖论、城邦正义悖论、理想城邦的封闭式发展。其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启示主要集中在国家政体制度、政治生活中人的主体性、依法治国、社会稳定、社群政治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道德悖论有理论与实践两种类型。理论型道德悖论是指悖性的道德理论事实或状态,实践型道德悖论是在道德价值实现中出现的悖性事态;理论型道德悖论的矛盾是逻辑矛盾,其逻辑基础是形式逻辑。实践型道德悖论的矛盾是现实矛盾,其逻辑基础是尚待探索和创立的实践逻辑。J.Elster对现实矛盾的逻辑研究对探讨实践型道德悖论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道德悖论的缘起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道德悖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运用理智,从不同的方面对于同一个道德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相互对立的结论。所以,为了消解道德悖论,就必须转识成智,对于道德行为做到"以道观之"。  相似文献   

14.
利己与利他的博弈论分析--幼儿德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博弈论的观点,“互利互惠”有助于实现个人与团体利益的最优化。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实践中经过多次博弈,往往会发现“互利互惠”这一“金规则”。这一博弈的过程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道德悖论”研究的现状及走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研究趋势来看,道德悖论研究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方向.一个是思维悖论的方向,一个是行为悖论的方向.这两个研究方向相容互补,必将实现它们的相互融合.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建构道德悖论的推理过程,以进一步的理论创新,探索实践逻辑内涵,吸收道义逻辑的理论成果,建构道德行为逻辑,在道德实践逻辑基础上,建立比较完善的道德悖行理论.  相似文献   

16.
以奥斯汀式命题观为基础、奥斯汀式阐释为形式,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合乎直觉地解决了以说谎者悖论为首的一批语义悖论.通过对比分析奥斯汀式阐释与罗素式阐释,可以看出,说谎者悖论产生的根源是忽视了情境或情境要素参量.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对语形悖论,包括罗素悖论和合信悖论等也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从德、智、体、美、世界观五个方面给我们今天的健全人格教育以有益的借鉴:通过体育、智育丰富人们的知识;通过德育、美育、世界观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8.
公正亦即正义,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把公正理解为人的伦理德性,人的行为善良、合乎“中道”(中庸)原理就是公正德性的体现。在他看来,公正既是总体德性,又是部分(个别)德性,而分配公正就是作为部分德性的公正之一种。分配公正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是各取所值或比例平等,根据是人的价值和才德。分配公正是城邦稳定和谐、幸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名教自然之辩是天人之辩在魏晋时代的独特展现,因而也就是对人原则与自然原则分裂冲突问题的理论探讨。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论,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裴危页的“崇有”论,都只是片面强调了人原则和自然原则两之一,只有郭象提出的“名教乃自然之迹”论,才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理论难题。一方面,他用“自性”(性分)来解释仁义礼乐、等级秩序、社会分工的形成,从而强调了人原则;另一方面,他用“迹”与“所以迹”这一对范畴来解释名教的异化,从而突出了自然原则。在郭象看来,名教与自然、理性自觉与意志自愿内在地统一了起来,人原则和自然原则有机融合,从而为其个体道德学说的阐发廓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主张“教化理性”,即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认为在道德上,理智德性表现在它能为行为提供正确的原理,能进行实践的思考、推理、谋划;伦理德性则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