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两年,社会上发生过一场争论:新闻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或者说,新闻工作“有学”还是“无学”。经过新闻界的一番有根据的论证,新闻工作被承认为一门科学了,新闻工作的确“有学”。那么,广播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呢?广播“有学”还是“无学”呢?如果承认广播工作是一门科学,或者说广播“有学”,可以成为广  相似文献   

2.
粉碎“四人帮”三年来,新闻工作在不断发展进步。实践终将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近来关于新闻学理论问题的议论也多起来了。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不少新闻业务机关开始注意新闻理论研究,这使我们对新闻学的发展平添了极大的希望。这是新闻学得到了较多的承认的一种表现。原来,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似乎不那么被普遍承认。在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中都曾有过“新闻无学”的观点,有的甚至断定新闻学不可能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可  相似文献   

3.
前两年,社会上发生过一场争论:新闻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或者说,新闻工作“有学”还是“无学”。经过新闻界的一番有根据的论证,新闻工作被承认为一门科学了,新闻工作的确“有学”。那么,广播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呢?广播“有学”还是“无学”呢?如果承认广播工作是一门科学,或者说广播“有学”,可以成为广播学,那么,它和新闻学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新闻界,乃至广播界内部,意见并不一致。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上也好,新闻界也好,对广播工作的历史、实践和理论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广播工作者对于自己从事的这门科学也研究得不够,  相似文献   

4.
十几年前,业界曾经为“图书是不是商品”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有的人受意识形态的局限不承认图书是商品;有的人则认为图书在市场经济中是一种供求关系,当然就是一种有价商品。在当时的情况下,融合了两种意见,达成了“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开了一个会。会上宣布,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标准,把哲学社会科学分为15个学科。其中一个是新闻学。 刚开完会,有同志告诉我,社会上和学术界至今还有人认为“新闻无学”,不承认新闻学是一门学科。这使我想起十二年前的一场争论。 十二年前,讨论“专业技术职务”(当时叫“职称”)时,有一些同志认为新闻不是一门学科,新闻记者和编辑不应算“专业技术人员”,不必评“职称”。于是发生激烈争论。 我问那些同志:历史学算不算一门科学?他说:  相似文献   

6.
朋友,我们讨论了新闻与美学的关系,你说:新闻审美旨在感染受众掀起情感波涛,神思驰骋,这有些笼统,能否具体谈谈新闻审美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新闻天职是传播信息,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动,但新闻毕竟是一种精神产品,是客观事物经过新闻工作者的大脑思考、分析之后反映出来的东西。它带着意识形态的印记,对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在学术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探明这一问题的意义和对于新闻的社会地位评价是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这是一个新闻学的基础课题。一些新闻学者将视线主要投在新闻的传播特征上,认为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而不是对事实的看法,因此对新闻的倾向性,从而对其社会意识形态性质持否定态度。有些意见承认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却认为它不是社会意识形态。本文试图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述,提出自己  相似文献   

8.
《新闻学刊》一九八六年第四期刊载杨思迅的《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讨论综述》,归纳为以下四种观点: 1、包容说。有一部分同志认为新闻与宣传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新闻是宣传的一部分。其代表性见解是:新闻和宣传是两个有种属关系的概念,新闻是种,宣传是属,新闻的外延包含在宣传的外延中。也就是说,一切新闻都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并非全是新闻。新闻是一种手段,而宣传是这种手段的目的。 2、交叉说。大多数同志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交叉关系。说新闻与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有着明  相似文献   

9.
与“文学是人学”提法相映照,有的同志说:“新闻是事学”。如果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和传播,那末,说新闻是事学,是事实学,是真实学,这些说法,就新闻的某一属性而言,似乎都可以“派司”。新闻应该是事实的忠实反映,这话好像接近废话。但废话重申,却是有其必  相似文献   

10.
新闻心理学     
新闻学有多门边缘学科,新闻心理学就是其中的一门。在我国,新闻学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新闻心理学作为新闻科学领域里的一门学科,一些新闻工作者也曾探索过。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顺应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改革的深化,经过一批新闻工作者呼吁和倡导,现在已有不少同志开始了对这一边缘学科的开拓和研究。一、新闻心理学是新闻实践的总结。新闻心理学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实践经验经过科学总结的产物。根据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反映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说:新闻心理就是人脑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11.
借人之“智”增己之“智”济人新闻工作是一门实践性恨强的学问,即使在学校里学过新闻业务的人,刚刚走上记者岗位也不可能马上适应工作的要求;过了一段时间,觉得适应了,一旦客观形势有了新发展,工作有了新要求,又会感到不适应。怎么办?科学的办法就是拜老记者为师...  相似文献   

12.
类别:新闻采写学编号──新闻的配套开发所谓的“配套式”是把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配套。这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种创造。在国外的报纸上,新闻报道是有的,新闻评论也是有的。但是,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像我们的报纸上这样配套发表,则是很少的。这种配套的言论,有时是编期看到记者的稿件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需要单独抽出来加以论述,故而配了一篇评论,与新闻报道同时发表;有时,这种评论则是由记者自己撰写的。运厅这种方式,一般是由于这样几个原因:(一)记者在报道中虽然说了一些话,但是觉得言犹未尽,有单独写一篇评论的必要;(二…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新闻的舆论导向不容忽视 新闻舆论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迅速广泛而深刻的导向作用,作为新闻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新闻,同样具有这种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新闻界的部分同志,尤其是一部分刚参加新闻队伍的年轻同行,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这一点。他们认为,舆论导向主要体现在时政新闻上,只要在重大时政新闻上不做错误引导,社会新闻注意不注意导向关系不大;也有人认为,有的社会新闻,诸如社会上的轶闻趣事,天文地理,花鸟鱼虫,似乎没有什么导向性,只要有闻必录就行了,这其实是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为了牢牢把握新闻…  相似文献   

14.
认为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在新闻界是一种比较流行的传统观念,这是需要重新研究的。研究这个问题,绝不是概念之争,而是关系到我们对新闻的本质特性的认识,关系到我们对改进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问题。第12期《新闻大学》发表余曦同志的《新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之一》。笔者对此有些不同意见,提出来和同志们共同探讨。先讲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本来新闻就是新闻,认为它是意识形态也好,不是意识形态也好,这个“钩”挂得上、挂不上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调查研究是无产阶级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党的新闻工作一个优良传统。因此,我们的新闻采访从来重视调查研究。一向强调调查研究。第一节怎样看待调查研究从新闻采访工作来说,怎样看待调查研究,自然涉及新闻采访和调查研究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在新闻界有种种说法和看法。其主要论点有三: 一、有的同志说,采访就是调查研究。把新闻采访和调查研究划等号。这也就是说,一切采访活动都是调查研究。二、有的同志认为,记者(通讯员)的采访不等于调查研究。应当说,采访的好,写出了好稿,才是调查研究的结果。否则,采访得不好,没有写出好稿,就不应当说是调查研究。三、有的同志主张,有的采访活动是调查研究,有的采访活动不能说是调查研究。这就是说,调查研究作为一种采访方式,是有条件的、有要求的、有目的的。我是赞同第三个论点,既不能把一切采访活动都说成是调查研究,也不能以采访得好或不好来认定是  相似文献   

16.
在紧锣密鼓的新闻改革声中,我们的新闻工作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开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令人鼓舞的,这是光明的一面。新闻界目前有没有隐忧呢?我看也是有的。这里只想说一二涉及职业道德的问题。至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未见刹住,甚至有蔓延之势。它的实质是见利忘义,弃义求利。它正在侵袭腐蚀新闻工作者的队伍。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污染,而我的印象是相当一部分同志以至领导同志、领导机关对此不甚重视。是与非,做得与做不得的界限,似乎不甚清楚;有的人对这方面的意见和忠告听不进去,结果在各种新闻媒介中,在它们的从业人员中,某些不妥或干脆做不得的事情还在做。  相似文献   

17.
目前,工商新闻在媒体中频繁亮相.十分活跃,有的报纸甚至每天开设了《工商新闻》,版面固定、编辑固定、记固定。工商新闻是一种行业领域的报道,是广义新闻的一部分,或说是一个新闻细支,用哲学观点表述,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新闻本质真实的思考沈世纬如何认识和评价新闻的本质真实,这在新闻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过去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争鸣。有的同志认为,新闻的真实就是事实的真实,提出新闻的本质真实是“不科学的”,“严格说来是不通的”,是不符合新闻规律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 才能把新闻写好.从另一方面说,有了“米”则应巧为“炊”.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同志好不容易抓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却不知怎样来表达;有的不注意往深处挖掘材料的新意,不注意选择吸引人的角度,稿子难以采用.“医治”这类毛病,我以为:一是巧选“切入口”.开头开得巧,等于进入文章之“门”.进了春天的大门,还愁观赏不到万紫千红的迷人景色么!  相似文献   

20.
谢顾问:参加函授以来,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有人说不能按上级精神写新闻,而要从实际出发,否则就是搞“遵命文学”;有人说,搞新闻就得按上级精神来,不然抓不住宣传重点,写了也难见报。我比较倾向后一种看法、可又不知该怎样办。战士徐纲要徐纲要同志:我赞成你的观点。新闻是党的喉舌,要写什么内容,要进行怎样的舆论导向,自然要由上级特别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来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写新闻是不能脱离上级精神的。有的人,往往把照上级精神办本同从实际出发对立起来,这是不正确的。上级的精神,往往是从大局出发的,是符合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