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写文学史”是在全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政治背景下展开的,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但它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其美学观点又是反意识形态的。在这样的悖论启发下,试图探讨“重写文学史”的独特的意识形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比文学史家与历史学家的文学史研究,可以看到,对于文学和文学史研究真正作出“实绩”的,并非专门从事文学史的所谓文学史家,而多是历史学家的文学研究活动,本文分五个方面从思维方式及方法论上探究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的编写只有同时将物质生产和文学生产之间相互影响,文学交往系统和辅助文学交往系统的相互影响以及文学活动的总体特征都表述出来,它才能历史地阐明文学的“自身历史性”,并使“历史性”成为自身的历史。文学的历史性是文学史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审美文学史”论的科学性进行了辨析,指出“审美文学史”的文学史观建立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史非科学非客观的基本估价上,其理论前提是以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审美与功利相分裂为特征的“纯审美”标准。以这种估价和标准“重写文学史”,必然陷入思维的封闭性,审美的感性化和批评的隔膜感的审美误区。“审美文学史”论的偏颇在于脱离了我国文学实际,这种文学史并不能正确地和科学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5.
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著作相比,文学史有其特殊性。文学史除了要有历史的连续性、系统性,还应该体现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高校文学史教学中,不能偏重讲授文学的外部历史而忽略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不能只选读文学作品而不注重文学作品与作家、时代背景之间的历史关联。如何兼顾文学史的文学性与历史性,是从事高校文学史教学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德兴起的一种关于文学阅读的美学理论。这个理论批评了以往的文学理论把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论”观点,明确提出了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创作的历史,更是读者阅读和反映的历史。他们认为读者与作者一样肩...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因过度强调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而导致话语领域与社会领域的极端对立。这是其在历史与文学等社会文化领域过早夭折的原因之一,但作为方法论并不乏可取之处,当前以其来审视、观照文学史书写已被众多研究者接纳,能否作为方法论应用于文学史教学,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8.
刘再复“第二人生”的文艺理论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对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构想;对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整体评估和学术定位;对文学本质的重新认识和界定;提出“罪与文学”、“文学的超越视角”、“文学史悖论”、“告别诸神”等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学与审美”课程的教学观点□孟昭君“文学与审美”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理论”学科,它是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开设这样的一门选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0.
在方法论诠释学和本体论诠释学两种思维模式的观照下.“文化理解”一语具有不同的含义。从本体论诠释学的视角考察.文化理解的实质就是人这一存在者对其存在的当下把握和对其未来的筹划。对文化的理解不能用认识方法论上的正确与否评判,它具有多元性:在文化理解的历史性维度上,它表现为这种理解在内容和意义方面的多元性;在以对话方式体现的文化理解的本体论诠释学循环里,它表现为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文化理解本身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它始终参与并影响着历史。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一词在德语里至少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文学具有一种在历时性的范围内展开的内在联系;其二,是指我们的对这种联系的认识以及我们论述它的本文。从逻辑上讲,这两种含义是可以分得很清楚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客体与客体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一样。因此,最好从术语上也将它们区分开来。可以这样,如果是指对象,就用“文学的历史”来表述;反之,如果是为了表明研究和认识这一对象所遇到的问题,就用“文学史”来表征。另外,为了区别于这两者,用“文学史编纂”一词来表示文学史研究的成果。“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本体”与“本体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词源流变进行梳理,提出应以“本质”一词来代替文学理论界所谓的“本体”或“本体论”,以求正本清源,使概念更加明晰和规范。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虽不是一部文学史巨著,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史思想。它包括以“文原于道”为核心的文学起源论;以“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等为核心的文学发展论;以从史学到文学、从“博观”到“见异”和“唯务折衷”等构成的文学史方法论;以“六义”作为文学史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这一系列系统而独到的观点对新世纪的文学史学学科建设仍具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审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审美主义是基于人的审美感性对艺术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性思考;在文学史上,审美主义所代表的是以艺术实践主体性与艺术自由化原则相标榜的文学认识和实践行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审美理想主义作为的启蒙浪漫主义的逻辑延续,包含了消极价值倾向和积极价值倾向两种不同生存形态,在审美主义意义上通过确立审美结构与知识学结构互补的思想结构态势,并在对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理解中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的中国审美主义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5.
张建军教授析出的逻辑悖论“三要素”,即“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和“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为澄清逻辑悖论的本质认识及其基本结构奠定了基础。“三要素”内在地包含了分析逻辑悖论的基本方法,解决逻辑悖论的基本路向,以及解决逻辑悖论的一般评准,为充分发挥逻辑悖论研究的方法论功能与认识论价值奠定了基础。“三要素”在逻辑悖论研究的历程中具有历史性界标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前关注的是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样式,这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同时,“民国机制”更多还是在做文本以外的研究。第二,社会各界依旧未能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问题未作进一步探讨。第三,探索有效“书写”历史的途经。这一方面需要端正“写史”的态度。另一方面需要在“叙述历史和建构历史”的方式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试论悖论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悖论”这个话题自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该问题提出了诸多见解和主张,但人们就悖论的归属问题却颇有争议。文章通过对当前学者们对悖论的归属问题诸多观点的剖析,解决了悖论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的绝对同一。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史必须“照着”历史史实讲,执教者应注意史德和文学的属性,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必须“接着”文学史、学术定论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讲出自己的观点,慎重对待并尽力处理好“选本”问题是“接着讲”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文学本体论”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中来,并很快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文学本体”的论争非常活跃,出现了诸如“形式本体论”、“生命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人类学本体论”、“实践存在论”等主张。需要澄清的是,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上述诸种本体论,只是对哲学“本体论”的简单套用,事实上是非“本体论”的,是“本体论”的泛化。回顾和反思三十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本体论”及“文学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