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其中七、八两章"革命"与"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写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该部分的开头。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辛亥革命的消息波及未庄,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使人心很动摇: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其中七、八两章“革命”与“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写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该部分的开头,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辛亥革命的消息波及未庄,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使人心很动摇: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第七章写了阿Q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状态下的一段幻梦,这一幻梦是他的革命观的形象图解。解读这一幻梦,有利于我们深入到阿Q的内心世界,理解阿Q革命观的具体内容。下面谨对这一幻梦所显示的革命观怍正反两个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是鲁迅于1921年12月写的一篇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开心话”栏,从第二章起移在该报“新文艺”栏里.后收入《呐喊》小说集.现在统编教材把《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选入高中语文第三册,作为教材。鲁迅写《阿Q正传》的年代,正是鲁迅的“呐喊”时期,这时正当“五四”前后提倡“文学革命”的时候.据鲁迅自称他“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他之所以写作“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自选集>自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小说的题目与第一章《序》及其内容,第二、三、七、八、九章的标题与相应章节的内容南辕北辙、互相矛盾,具有反讽意味。“传”解构了此前史传小说的慕史倾向;“优胜”批判了国民的精神胜利法;阿Q式“革命”暗讽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大团圆”结局反思了国民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继小说《药》、《故乡》等之后,又创作的一篇总结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杰作,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如何较好地完成这篇作品的教学任务,现据个人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明确选文地位中篇小说《阿Q正传》共九章,课本节选的是七、八两章。这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学好课文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二讲明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7.
问:对于《阿 Q 正传》节选为中学教材你有哪些看法?答: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从鲁迅的著名小说《阿 Q 正传》中,节选了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作为教材。我觉得,这在教材编选方面是一个突破,也是一个创举,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就我所知,在建国三十年来,还没有把《阿 Q 正传》这篇著名而比较不易理解的作品选入过中学语文教材。我还认为,这样做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效果如何?恐怕还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因为这是一篇难度很大的教材。鲁迅曾经说过:拿他的作品“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现在的青年,对于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生疏的社会生活,大都觉得费解,他们对理解和欣赏《阿 Q 正传》这样的世界名著,还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中“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已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其中“咸与维新”一语,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课本是这样注释的: 意思是让绅士们都参加革新。语见《尚书·胤征》。这里用来反映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向反动势力妥协,地主官僚趁此投机“革命”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需要调动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为此,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这篇光辉著作中,特地写了“是非关系”一节,指出应当在弄清是非界限的基础上,帮助犯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毛主席还引用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的故事,要全党同志引以为戒。《阿Q正传》写的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农村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个生活景况十分悲惨,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的农民。但是,由于封建正统观念的毒害,他起初对革命  相似文献   

10.
《阿 Q 正传》为什么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原因之一是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曲线心理描写。这里就高中课文《阿Q 正传》(节选《革命》、《不准革命》两章)作一浅探。作者是如何运用曲线心理描写,透辟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尤可笑实可悲的命运的呢?一、混惑而雀跃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活动的动机发展,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情绪激动状态,激励人去进行某种活动。阿Q 是无卧薪尝胆再图大事之志向.但是,他也有一般人困境求生之动机(欲望),而这种动机时时激励他“崛起”,阿 Q 生活的未庄传来辛亥革命的消息,起初,  相似文献   

11.
四、赵太爷和假洋鬼子的丑恶形象《阿Q正传》除了成功地创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文学典型以外,还紧紧地围绕着辛亥革命时代激烈而复杂的阶级斗争,成功地塑造了赵太爷和假洋鬼子这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形象.赵太爷是未庄的一个大恶霸地主,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人物.在辛亥革命到来之前,他依仗权势,一手遮天,在未庄称王称霸,对农民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他家常年雇有长工、短工,驱使人们日夜为之干活,当牛做马,在榨干人们的血汗以后又任意把人一脚踢走.赵太爷不仅是个贪吝无比的“吸血鬼,而且是个骄横跋扈、凶狠暴戾的“土皇帝”.他因为自己姓赵,就不准阿Q姓赵,他“满脸溅朱”地大骂阿Q:  相似文献   

12.
对于写人记事这类文章,阅读时如何理清写人记事的关系呢?一、了解背景背景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和环境,它对人物思想性格有重要的影响.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其性格特征是非常典型的.他有自发的革命要求,又不理解革命;他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但又自私、狭隘、封建、保守落后、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成为了自发的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的统一体.因此,他干了许多滑稽可笑的事,他为什么有这种“精神胜利法”呢?都与背景有关.鲁迅写《阿Q正传》,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阿Q生活的未庄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交通很不方便,只有一条能航行  相似文献   

13.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议。起初有人认为落后愚味的阿Q根本不可能革命,近来又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册节选了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三更四点”指的是什么时间?目前的鲁迅文章注释中还没有对这句的注释。中学教师解释纷纭,多数同志只笼统地说成是“半夜三更”或“深更半夜”。还有少数同志将一更划为十点等等。事实上,更、点是明清时代人们用以计算夜时间的习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阿Q正传》(节选)是鲁迅《阿Q正传》的第七章和第八章。节选中有这样一句,“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大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将“小D”读作“小Di”。其实不然。《阿Q正传》第一次出现“小  相似文献   

16.
“双面”阿Q     
现行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节选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名作《阿Q正传》的第二章“优胜略记”和第三章“续优胜略记”。在谈到这两章中的阿Q主要思想性格时,无论是教材还是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物语言尤为突出。鲁迅先生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中,对赵太爷与阿Q和阿Q与假洋鬼子的两段对话描写,算得上是传神之笔,真值得一读。下面是“革命”一章中赵太爷同阿Q的一段对话: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得得,……”“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锵锵,”阿Q料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高中语文五册课本首次将全文编入,并单列为一个教学单元。基于作品篇幅长,容量大,思想深邃,学习难度较大,笔者在教学时对主要内容作一概括,归之于六个“三”。三大情节段落开端和发展:小说1-3章主要写阿Q的阶级地位和经济地位,概括勾勒了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再发展:小说4-6章写阿Q的“恋爱悲剧”、“生计问题”和受到的剥削与压迫,显示出社会的矛盾。高潮和结局:小说7-9章写阿Q的革命,表现了他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揭示了时代…  相似文献   

19.
<正>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阿Q形象。阿Q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几千年来封建文化背景下  相似文献   

20.
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从革命是《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基调;“革命”是完成阿Q精神典型的点晴之笔和阿Q“革命”的独特精神价值--“臆想革命”三个方面,初步论述阿Q“革命”在小说中的真实意蕴,在阿Q的典型形象完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新的命题:“臆想革命”,不仅可以为解读分析《阿Q正传》提供新论点,还为诠释历史与现实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