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可能是因为经常为媒体撰写稿件的缘故,笔者经常会收到一些编辑寄来的名片。其中,不少印上了时髦的“伊妹儿”(Email)地址。有了“伊妹儿”后,不仅节省了邮票,而且鼠标一点,稿件立就到了编辑手上,非常地快捷。但在使用中,笔者同时也发现,很多编辑使用的一些商业网站提供的免费信箱,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收发速度慢,稿件发出后,对方有时几个小时都收不到。二是安全性不够强,稿件丢失严重。对此,媒体最近也有不少文章反映。其实,最严重的还不在此。对于任何一家现代媒体来讲,都有一个形象问题,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免费电子信箱主要是提供给私人…  相似文献   

2.
读者信摘     
《中国编辑》2007,(4):90-91
蔡学俭(湖北新闻出版局)在2006年1183日来信中写道:我一直有个想法,即对编辑本身要多加宣传。在《出版科学》上辟有《老编辑甘苦谈》、《中青年编辑自画像》两栏目,有刊物曾加仿效,受到欢迎。后因稿件难约(编辑不愿意写自己,别人所知甚少,好稿难求),几年后取消了。现在,作家、明星连“超级女声”都被炒得“轰轰烈烈”,而编辑始终“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3.
刘鹏 《军事记者》2008,(5):64-65
实习初,自己试着帮编辑编稿,一心想一鸣惊人。结果自认为改好的稿件送到编辑老师桌上,一天的心血换来的却是满篇的大红叉。看我不解和委屈的样子,编辑老师说:“现在都3月了,老兵已经退伍,关于老兵的稿件一点时效性都没有了。”猛然惊醒。人们常说新闻要“实”,要有货真价实的“硬件”。但是,所谓新闻,不仅有“闻”,而且要“新”,也就是指新闻的时效性。好新闻应该“事实”与“时效”兼备。  相似文献   

4.
如何把地市党报办得更加贴近“三农”?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是报纸编辑人员的根本职责,同时也是检验编辑人员素质高低的关键。多年的编辑生涯,笔者从中感受到不少酸甜苦辣,就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心中怀着那份永恒的“三农”情愫。编辑组织什么稿件,撰写什么文章,这恐怕是编辑要经常思考的事情,才能体现在为“三农”服务的主题上,也才能解决写什么为“三农”的问题。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把握住这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5.
有的通讯员写完稿件后,往往忽视过最后一关──朗读几遍,这很容易造成稿件中的错字、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现象。我在初学写稿时,往往就是写完稿件后就投进邮箱,这当然就避免不了许多失误和闹出笑话。如我在采写一位在“八一”军事比武中夺得投弹项目第一名而立三等功的×××时,将他的成绩一处写上70.5米,有两处写上70米,弄得编辑老师不知是70.5米还是70米,只好放弃此稿。事后编辑老师给我来信说:“稿件完后不妨朗读几遍。”我遵照这位老师的指导,每次完稿后都要读上几遍,收获果然不小,既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又纠正了许多失…  相似文献   

6.
编辑工作很重要,是办好报纸不可缺少的程序。我认为编辑要学会处理以下四个关系。与老总的关系在报社,总编辑是业务上的总管,全体采编人员应该自觉地服从其指挥、指导和调度。而编辑,主要职责是负责稿件的一审和二审,然后将自己编出的稿件呈送老总定夺。编辑与老总的关系十分密切,处理二关系,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作为编辑,应注意这么几点。  相似文献   

7.
选择新闻稿件是编辑对来稿进行取舍,是一个对获取信息之后的再选择、再评价的过程。而众多的来稿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这需要编辑的“火眼金睛”。如何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报纸编辑要把握选择新闻稿件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艳  张静 《记者摇篮》2004,(12):23-23
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都要面对从不同渠道涌来的大量不同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基本上都是成稿,是已经完成的作品。但是,对于编辑而言,它们只是编辑合成新闻节目的一些素材。编辑的“成品”应是一组完整的、高质量的、符合编辑意图和宣传思想的新闻组合。这就要求编辑对稿件进行选择和加工.要按照当前的宣传中心工作。按照新闻的价值进行组合和编排。这就是编辑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9.
洪文军 《军事记者》2006,(11):57-58
“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这是邹韬奋在办刊实践中形成的新闻思想。他悉心经营“读者信箱”栏目,生动体现了竭诚服务读者的思想。“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80年前,也就是1926年的10月间,邹韬奋接办主编《生活》周刊后,就开辟了“读者信箱”专栏。他在后来主办的另外5个刊物和1个报纸,都保持了这一栏目或设立类似栏目。邹韬奋在报刊实践中,一贯很重视“读者信箱”栏目,热心为读者解答生活、恋爱、婚姻以及求学、择业等方面的疑难问题,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信任和好评。虽然“读者信箱”稿件刊发在报尾位置或…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记者采访就像蜜蜂采蜜一般。我说:编辑也和蜜蜂一样,同样在采粉酿蜜。不过,记者要“飞”到很远的“山野”去,编辑却在身旁的“花园”里,这个“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就是通讯员用脑汁和劳动写出来的稿件。蜜蜂飞织在万花丛中,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花儿,只要有点点花粉,它都要去采集下来酿蜜。编辑呢,也应该如此。只要通讯员来稿中有几句可用的东西,都应当摘编发表。一九五八年秋天,正当陕西全省播种小麦的时候,有关这方面的稿件像雪片一般,纷纷而来。但是,这里边有些稿件不好,无法见报;就是能够见报的稿件,也要经过去粗留精的编写。这时,我们的编辑,就在这片秋播稿件的“花园”里采起“蜜”来。经过一番选择,在通讯员巴山人、蒲兴华两  相似文献   

11.
何世勤 《新闻界》2001,(6):57-57
最近,认真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不少稿件质量相当不错,但也有部分稿件存在一些问题,既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又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我认为,当前通讯员来稿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追风”。何谓“追风”?就是报上每发表了一篇较有影响的稿件后,跟着都会有不少人“追”着这篇文章的主题去采写稿件。尤其是每当中央、省委作出一些重大部署后,各地党委、政府作出相应反映的稿件,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就更为突出。“追风”问题的实质是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即新闻要“新”,要讲“创新”,“追风”则只是简单地摹…  相似文献   

12.
通讯员投稿都希望能够被刊登,但往往不是石沉大海,便是收到一封封退稿信.遇到这种情况,通讯员不是埋怨编辑便是垂头丧气,影响了投稿的积极性.其实,自己稿件能否被刊用,通讯员本人应是清楚的,因为自己写的稿子质量如何,心里是有数的.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就对自己的稿子没把握,有“碰运气”的想法,结果多数稿件必然被编辑枪毙.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对自己的稿子负责,能先从编者和读者的角度来预审一下,自己认为质量合格的稿件才寄出;连自己都觉得“勉强”的稿件就不要寄出。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废品”,不但自己节约笔墨纸张和时间,而且不浪费邮递员和编辑同志的心血。  相似文献   

13.
曹莹 《新闻传播》2004,(7):51-51
在报纸中,编辑工作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报纸的质量和宣传效果。稿件来到编辑部,都要经过编辑处理,同一篇稿件,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正是由于处理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稿件见报后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影响。而决定编辑处理稿件方式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编辑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14.
新闻稿件讲究时效。于是,许多报道员和我一样,总是写稿匆忙,发稿紧张,等稿见报更是心急。然而,适得其反,越是“急”,越是“泥牛人海”。于是,不少人便陷入了迷惑:我发稿这么及时,为什么稿件还是见不了报呢?是编辑这个“伯乐”不识“千里马”?不是。在我看来,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只图了一个“快”字,而忘了一个“质”字。一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写稿要让编辑满意,尽快编发,首先要自己满意。此话说得很有道理。自己断断续续写稿也有几个年头,对此深有感触。要使自己满意,就要认真打好草稿。当我们接触到一件新闻事实时,首先…  相似文献   

15.
一些通讯员朋友要我介绍些上稿“秘诀”什么的,尤其是想探探如何同报刊、电台的编辑们拉近乎。其实,我哪有什么“秘诀”或“绝招”。几年来,我所写的稿件分别被全国各地的近60家报刊、电台采用。为我的稿件由手写变成铅字或“声音”付出心血的,少说也有几十名编辑,然而绝大部分编辑都  相似文献   

16.
报社办新闻学习班,我这位编辑有幸带学员下部队进行了一次实习采访。采访回来后,社领导召集我们一起分析研究稿件,在研究几篇稿件的过程中都卡了壳。社领导提醒我们这些直接采访者:采写稿件有时就是“写好关键一句话”。这几篇稿件缺的就是那“关键一句话”。大家怎么都写不出这“关键的一句话”来,不得已,社领导亲自动手。大家采写的稿件本来都灰头土脸的,经过社领导精心编辑,一下鲜亮起来,见了报后有人反映还“有些意思”。社领导高明在何处?初稿和见报稿比较一番,发现稿件里的事还是过去那些事,稿件跨上了一个“台阶”的主要…  相似文献   

17.
文字记者用文字‘“说话”,摄影记者用图片“说话”,而组版编辑则用版面“说话’“。组版编辑对文字记者的稿件要起到升华和增值作用,由此不难看出版面的重要性。版面中的文字、标题、图片、线条等,是版面的生命,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版编辑把这些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就是用版面“说话”的过程。组版编辑怎样用版面“说话”呢?笔者在几年的组版中,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把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编排思想。一块版面需要容纳若干篇稿件,但这些稿件绝不是随意拼凑在一起的,它的上与下、左与右、轻与重…  相似文献   

18.
刘希 《新闻三昧》2006,(8):18-19
干过几年记者又当了几年编辑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记者的“信誉”相当程度上关系稿子的采用率。记者的“信誉”,就是自己的“品牌”。“品牌”虽然不是版面编辑取合稿子的决定因素,但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人民日报社一位著名编辑讲过这样耐人寻味的话:版面编辑选稿的原则是“看稿不看人”,但如果记者提供的稿件常常是半成品,还屡有差错,说好交稿时间常常失约等,不  相似文献   

19.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20.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