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一番“新”景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教师们都千力‘百计地在形式上创新,似乎追求“新”已成了一线教师的共识。然而,在追“新”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理念和教学本原的和谐,只是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学“形”,却不知道丢失了教学本原,殊不知,牵手“本真”自然会相约“精彩”。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颤抖”中“颤”读音为chan,“颤栗”中“颤”读音为zhan.但“颤抖”与“颤栗”中“颤”的含义都有“发抖”的意思,所以很难在意义上区别读音,这也给学生在把握读音上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3.
上课了,余老师神秘地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了两个符号“+、-”,同学们包括我都有很多疑问。有的说,咦,又不是数学课,写这两个符号干什么?也有的说,既然写了“+、-”,那干嘛不写“×、÷”呢?  相似文献   

4.
黎凡是2012年我文科班上的一名学生,开学的时候一切还算正常,也并没有引起我这个初来乍到的班主任的注意。后来的一年,80后“潮师”与90后“潮女”之间经历了几番有关“说教”与“时尚”的较量,这些较量,让我们学会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情谊。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特别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怎样才能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呢?我在作文“写真”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6.
“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原为哲学上的术语,现借用来说明英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英语中有些词可以“一分为二”地写成两个词.也可以“合二为一”地写成一个词。它们貌似神非。在读音上相同或相似,但在用法上有异,在词义上有别,给人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不少学生混淆不清.常叫苦不迭。现归纳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读进”是一种“扫描”、“存盘”,那么“悟出”仿佛电脑的输出。悟,在整体上把握,在评价、读写中拓展。悟的过程,更多的是分析、比较、综合、联想,从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阅读让生命吸收了精神的养料,感悟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读”具匠心,学生才能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8.
微电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广告植入、网络和新媒体传播是其核心的两大构成要素。由于独特的传播特性。使它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院线电影或电视播出的电视节目的“微”特征。微电影从“微”入手,体现了短周期、低成本、微时长、“简”故事、“强”视听和“新”话题这六大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彼此关联。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9.
章云华 《小读者》2010,(8):49-50
你想体验一下“上坡轻松、下坡费劲”的奇妙感觉吗?你想目睹一下“车往坡上滑、水往高处流”的奇异景观吗?那么.不妨到世界各地的“怪坡”去“潇洒走一回”.看看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相似文献   

10.
“当”一声重响.蓝色的糖盒掉在了地板上。慢慢跪下。木然地,紧紧握住糖盒.眼睛里蒸腾了许久的那层东西.突然就重重地砸在了手背上。我茫然地跪着.心里却难过地呼喊着:“兔子”……  相似文献   

11.
外婆的“甲骨文”是怎么回事呢?习作的文题给我们留了一个悬念,吸引着我们往下读。这悬念直到习作的末尾处才揭开:原来外婆在本子上记录了许多只有自己才能看懂的符号,来帮助自己记忆汉字,这就是外婆的“甲骨文”。看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顿觉“甲骨文”一词用得很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2.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13.
孟淑玲 《宁夏教育》2012,(7):135-135
前不久,我在班队活动课上对学生进行勤俭致富方面的教育,有一个学生与我“唱反调”。他说:“摸彩中奖也是正常而合法的致富门道,而且政府也提倡。”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也随声附和起来,有的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都是政府发行的。”有的说:“互联网、电视上、报纸上常常有某某中头等奖,得奖金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报道。”有的说:“老师,致富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学生会“唱反调”了!  相似文献   

14.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体现和渗透。可见,学校体育在练“身”的同时更要炼“心”,不仅要使学生在体质上有所加强,在智力上进一步拓展,在心灵上也要有一个良好构架。因此,我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把握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旅游专业以“四个结合”为指导,进行“旅游专题讲座”形式的理论教学改革,改革促进了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组织“多元化”、教学方法“实践化”、教学师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站在讲台上,用华丽的词语描述“什么是道德”。同学们听得可认真了,因为我们都相信,道德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也让我们的班集体更加团结、融洽。在老师慷慨激昂的话语中,我不由想起了不久前发生的那刻骨铭心的“班会费失踪事件”。班会费失踪了!这个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班上炸开了。“我们班里不会真有小偷吧?”  相似文献   

17.
闲人 《语文新圃》2010,(3):17-18
唐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病树前头万木春”名句,其中“病树”意指枯萎之树木。反衬欣欣向荣之万千林木.作为对句,与出句“沉舟侧畔千帆过”一唱一和,以喻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教学中,“导学案”颇为盛行。可从编制和使用上看,“导学案”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导学案”的研制及其使用主要南教师“操控”,学生在课堂上并未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其次,“导学案”研制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课堂进行“预设”的过程,这种预设往往使课堂模式化,使课堂缺少了应有的生成。再次,出于“学生考试成绩”的考虑,“导学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演变成了“练习卷”,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理念不符。  相似文献   

19.
【案例】最近,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梯形的面积”。课上,学生的表现让我颇感意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句法方面分析了“W极了”与“W死了”类表程度义述补结构的异同。在句法上,从词性方面来看,“极”已经完全虚化为程度副词,而“死”则是还未虚化完全依旧受实词意义影响的“准副词”;从对谓词的选择来看,前者多与褒义词、双音节词搭配,而后者多与贬义词、单音节词搭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