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焦点。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身份及诗歌主题等方面分析,确认其作者为东汉桓、灵二帝时人物。同时从鸿都门学士的身份、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古诗十九首》之其作者为鸿都门学士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曹丕是帝王身份的文学家,作品多有流失。《古诗十九首》至今未定时间和作者,然其中有与昔日建安文人在西园聚会相似的描述,且与曹丕的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多有相通之处。通过将部分“古诗”与曹丕作品进行对比发现,其中有属于他的风格烙印。以往学者猜测《古诗十九首》为曹植、王粲等建安诗人所作,而今“建安说”和“感甄说”混淆,根据曹植是部分“古诗”作者的情况推论不存在的“植甄隐情”。通过逻辑分析,可撇清“建安说”和“感甄说”的关系,论证“建安说”的合理之处。结合“古诗”相关“数据”,从词汇和语境上综合分析,其中几首或为曹丕所作。  相似文献   

3.
“古诗”是晋南北朝时代对古代诗歌统称。梁代萧统编《文选》,把已失去作者姓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编在一起,题作《古诗十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年代,学术界有争论,有不同看法。现在较为统一的看法是: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约是东汉后期桓帝、灵帝时代的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文人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因此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中的抒情主人公,历来有多解,且均可通。这种一诗多重身份的现象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其实,这种特殊现象主要是由古诗的审美特性决定的,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模糊抒情主人公身份,以收到解读域的最大值。这种审美特性又是文人作者学习乐府民歌后的创造性发展所致,更是特别的时代造成了文人特别的身份决定的。把握这一点对理解《古诗十九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丈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人,故冠以此名。它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古诗十九首》作者未详,因而不适用于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新批评派强调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首见收录于《文选》,近代以来的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东汉后期中下层失意文人的作品.本文首先综观考察《古诗十九首》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其次探析其内容与形式的表达,最后从文学史、美学及认识的角度对其价值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面影 诗苑的奇葩─-浅谈《古诗十九首》宋尔康《古诗十九首》近人多方面深入研究,肯定是东汉末期一群失意知识分子的作品,这已成定论。王渔洋在《渔洋诗话》中说:"风雅后有楚辞,楚辞后有十九首,风会变迁,非缘人力,然其源流则一而已矣。"由此可知,《古诗...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比较方法 ,将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比较 ,从乐府诗反映社会风貌 ,而《古诗十九首》仅事个人身边事 ,它启示今天诗人要写出无愧时代作品 ,诗人应深入火热生活中去 ;从汉乐诗 ,与《古诗十九首》风格迥异 ,而又被继承、发展来看 ,今天诗人应向民歌学习。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其对生命的感悟和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相似文献   

10.
首见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从梁至近代,历代文论多从三个方面论“其体源出于《国风》”,即词婉意微,温柔敦厚;平淡自然,气敛神藏;古诗浑圆,元气所结。  相似文献   

11.
对于《古诗十九首》,众学者历来都立足于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进行鉴赏和解读,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来给《古诗十九首》中的隐喻加以分类、解读,并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诗篇.  相似文献   

12.
在封建社会,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随着社会政局、经济状况、文化思潮的变化,士人的心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笔者认为,由于东汉末期政治腐败黑暗、卖官鬻爵成风、自然灾害频发、外族不断寇边,士人的心态也由一心追求功名、汲汲富贵变为参政热情骤然锐减、人生价值的冷静反思、亲情爱情的格外珍重。本文以《古诗十九首》为例,对秦汉时期士人心态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深刻理解士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通过士人眼光全面观照汉代都城风貌,并首次坦率地倾吐了士人被城市生活激发出的醉心世俗功利、追求声色娱乐的强烈愿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从而使得这组诗篇在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中拥有了独特的重要价值和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中以思妇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诗共有9首,对这些思妇诗的主题解读,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只是思妇思念丈夫,希望家人团聚。然而,这种思妇之"思"之所以如此强烈,最本质的原因应是思妇对"原欲"的无比渴盼。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引《诗经》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引用《诗经》的形式包括词语、意象的引用,句子和语意的化用等方法。《古诗十九首》引用《诗经》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运用明引和暗引两种独特的方式;抓住《诗经》四言到五言发展的契机;所引用的内容大都充满伤感色调。《古诗十九首》引用《诗经》的作用在于所引符号的嵌入,不仅暗示出诗中未申明的意义,扩大了文本结构的张力,而且揭示出《诗经》与《古诗十九首》的五言诗体和感伤主义风格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试图将切入的角度由文本之外转向文本自身,借助与中国古代诗歌极具亲和力的英美新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通过“细读”的方式,从双重语境的魅力、时空意象的悖论、和隐喻机制的巧设等三个方面来体会《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7.
曹操作品中对《诗经》的引用主要有借用意象,直引原句、篇目,整合概括句子入诗入文等形式。与前代文人引用《诗经》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前者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对原文直接引用和概括式的引用,表现在内容上就是突出引用的实用目的。后者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对原文直接引用的形式减少,概括引用的形式增多;与先秦文人的引诗、赋诗必须有一特定的时间场景不同,曹操作品中的引诗主要讲究的是文中的语境;曹操作品中的引诗与前人引诗的情感参与方式、程度不同,前人的引诗多以政治伦理色彩为主,曹操多是以主观情感色彩为主。  相似文献   

18.
姚培谦出身于金山望族,家富藏书,喜读书治学;又尚风雅,广交游,对《宋诗别裁集》之成书贡献巨大。笔者于《〈宋诗别裁集〉编者姚培谦交游考》中曾考证出姚氏相与交游者31人①,后继续爬梳相关文献,于本文中则补考出相与交游者41人、正误5人。此72人中,以江南人士居多,这与江南文人酷嗜雅集唱酬、切磋学问、探讨诗艺的传统有关;而相交者中又半为诗人学者,多主张以经史为本,务实黜虚,这也契合了清前中期崇尚实学的学术思潮,并对《宋诗别裁集》批评理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出现的由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十九首》,揭示了汉末文人士子在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的生存状态,而将儒家精神的失落表现得尤为突出。汉末文人儒家精神失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刚健有为精神的失落、以义制利精神的失落和仁爱精神的失落。  相似文献   

20.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思想显得酣畅、深远,充满内在的张力。诗歌的张力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忧惧与狂欢,挚情与阴影,客游与愁绪。这些内容蕴涵着既亲密又紧张的情思,它们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发性,为《古诗十九首》带来了恒久的召唤力。《古诗十九首》的典范意义之一,或许正在于它对充满张力的情思的抒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