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中对获得最高层考试取录者的称呼。明清时期,重生经过县(府)试及格者称秀才,第一名称第首;秀才通过在各省城举行的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第一名称解元;再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由贡士通过皇帝亲发策问的殿试,被取录者称为进士。进土分三等.统称三甲,前一、二、王名(即状元珍眼、探花称一甲,一甲踢进土及第;二甲踢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护;王甲阻同进土出身。自明供武四年(1371)开科举,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科举,共举行文科进士考试201次.共有51624人被取录为进土。这期间,怀…  相似文献   

2.
周永蔚 《新读写》2008,(3):46-46
1 科举记忆法 明、清时期的考试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生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假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相似文献   

3.
小议状元     
“状元”作为科举制度的专有名词始于隋朝,隋炀帝召试天下土子,朝廷设置进士科,其榜首者,谓之“状元”。唐代第一名进士称之为“状头”;宋时曾将进士第一冠以“榜首”,至开宝年间,定殿试贡士之制,才改称“状元”;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分三甲取士,真宗时又分三甲五等,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北宋时一甲三名均可称“状元”;元代一甲亦限三人,然第一名者乃称“状元”,明代洪武年间一甲第一人可  相似文献   

4.
若说状元驸马 ,得先从状元谈起。何谓状元 ?状元是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 ,起于唐代。科举制度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 (省级的考试 ,考中者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礼部主持的三年一次的由乡试考中的举人在京城参加的考试 ,考中者为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发问的考试 ,考中者为进士 )第一名称“状元”。何谓“驸马” ?相传 ,秦始皇经常出巡 ,每次都要大显军威 ,组织一支庞大的陪巡队伍 ,为防不测 ,秦始皇就在队伍中安排了许多“副车”。每辆“副车”内都坐着一个同秦始皇服饰一样的“替…  相似文献   

5.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  相似文献   

6.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登科录》详细记载了明代进士殿试及名次公布等情形。当年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一早,贡士会试得中的称为贡士们就到内府即宫廷参()()加殿试,神宗皇帝在文华殿亲自策问他们。天以后,即三月十八日一早,文武百官3身穿朝服,依次班列;锦衣卫设卤簿(即仪仗)于文华殿殿阶两旁,由皇帝亲自在此主持传胪仪式(也叫唱名,就是按名册点名),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由鸿胪寺官员唱名,然后礼部官员手捧写有进士名次的黄榜在鼓乐声引导下,走出长安左门外张贴。仪式完毕,顺天府官员还要用伞盖仪从送“状元归第”。三月十九日,…  相似文献   

7.
赵志伟 《教师博览》2013,(12):56-57
<正>状元,这个名称其实很复杂。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称为殿元。按唐朝制度,凡赴礼部试者都须"投状",故列第一名者也叫状元,也叫状头。但宋时除第一名外,第二、三名也可称状元,宋俗称"一甲三名"。唐宋两代考进士须上京城赶考,由尚书省礼部组织考,所以也称"省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材的许多篇目,涉及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有关内容,其中有些知识是中学生比较陌生的,现将明清科举制度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封建科举考试的预试即童试,其实并不是科举考试。童试每年一次,在府、州、县进行,应试者为童生,即一般读书人。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之外,主要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正式的封建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乡试。三年一次,时间一般在秋天,·又称秋闱(wéi,宫的侧门,科举时代称考场)。在省城举行,应试者为秀才、国子监生由朝廷派员监临,考中者为举人,前五名称五经魁,第一名…  相似文献   

9.
漫谈状元     
河边 《中国考试》2006,(3):56-59
状元探源“状元”是科举开科取士的产物。科举指朝廷设立考试的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来选拔世间可为文官武将的人才,并对其分别授予官职。科举包括文、武两项常科。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立文进士科是科举的开端;武科举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以“进士及第”第一人为状元始于唐。武则天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曰“状头”,亦曰状元,也称“殿元”、“鼎元”、“魁甲”。宋初,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  相似文献   

10.
徐梓 《中国教师》2009,(11):37-38
<正>明清时期,"进士"有了特定的所指,就是举人通过会试并获得贡士的出身之后,再进一步通过殿试排定名次、被赐予的出身或被赐予这一出身的人。要获得进士的出身,成为进  相似文献   

11.
康学伟等《中国历代状元录》、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的五代状元名单中都列有丘旭和乐史。其实他们是同榜的南唐进士,一榜出现两个状元殊属失考。 宋·马令《南唐书·丘旭传》云:“丘旭,字孟阳,宣城农家子也……凡九举而曳白者六七,然自励弥笃,不以为耻……再就乡举,明年春试《厚德载物赋》,旭为第一。”有人据此以丘旭该科状元。其实,这是个误会,考赋得了第一,并非就是进士第一,因为不光只考一场赋。又,《十国春秋》卷一一六载:“南唐给事中乔匡舜知举,进士及第者五人,即丘旭、乐史、王则、程渥、陈皋也。该举数升降,…  相似文献   

12.
《甘肃教育》2011,(23):19-19
新闻报道中往往把参加比赛获得前三名者说成“名列三甲”.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科举时代读书人求取功名的目标自下而上依次为秀才、举人、进士。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人的仕途,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凭自己的“满腹经纶”,由秀才经乡试而成为举人,由举人经会试而成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而成为进士,授为翰林,外放为官,飞黄腾达。这是文人们最好的出路。但是,还有一条出路,就是通过考试或捐纳,进入国子监,成为贡生或监生,然后授给官职。这也是清代文人的出路之一。贡监制度贯穿有清一代,国子监是清代最高学府,也是培养官僚后备人员的基地,因此有必要深究。“国子监生”是贡生和监生的统称,名目繁多,来源不一。据《清史稿》,国子监常设的贡监生名色,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有…  相似文献   

14.
<正>何谓科举"三甲"?"三甲"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等级。《辞源》先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然后对"三甲"予以解释: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传胪。明清科举仍分三甲,但第一甲仅限三人,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相似文献   

15.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校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利用20科明代《进士登科录》和其他文献资料考证出朱保炯、谢沛霖两先生编篡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牵引》(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进士人数、姓名用字以及某些注释等三个方面所存在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李广耀 《江苏教育》2014,(11):69-71
美丽的东海之滨江苏太仓,有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溪。千年古镇沙溪历来重视教育,讲求诗礼传家,书香传家。自宋代至清乾隆初年,沙溪仅进士就出了三十余人,举人、秀才更是不计其数;近现代沙溪也是名人辈出。  相似文献   

17.
“捐监”是花钱向封建政府买“监生”学历;“捐官”,是用钱向封建政府买官职。“监生”只是“出身”而不是官职。明清时,称出任宫职以前的学历叫出身(如科班出身、捐班出身),如秀才、举人、进士,它同现在说的学历或学位相近。秀才、举人、进士这些学位,都需经过严格的考试,不是用钱买来的。“监生”也是封建时代的学历的一种。它是“国子监的学生”的简称。“国子监也叫“太学”“监生”也叫“太学生”。国子监的对象有两种:一是秀才经地方挑选推荐,当时  相似文献   

18.
徐梓 《中国教师》2008,(3):26-27
<正>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唐高祖李渊发布诏令:"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礼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上贡。"(《唐摭言》卷十五)唐朝的科举制度就这样在天下尚未底定的情势下,开始了自己的行程。唐朝的科举也称"岁举",289年间举行了266科考试,除了因战争、灾荒等原因暂停之外,基本上是一年一试,是历朝举行科举考试最为频密的王朝。纵观唐朝近300年间,科举考试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两代历504年,先后举行过进士考试201科,共取进士51,624名。每科均分三甲录取,一甲均为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明清科举考试共取状元、榜眼、探花各201名。按籍贯统计,201名状元中,江苏省66名,将近全名额的三分之一。其次渐江省40名,江西省20名,福建省15名,安徽省14名,山东省11名。再次依序为河北、广东、湖北、广西、陕西、湖南、河南等省。四川、贵州最少,每省尚有状元两名,而  相似文献   

20.
谐趣园     
杨万翔 《老年教育》2007,(11):38-39
蒲松龄巧对二进士,成语新解(一),有趣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诗,秀才看对联,里根的幽默。[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