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五原春 《上海教育》2006,(2A):71-72
《正说清朝十二帝》,给人的感觉是书名怪怪的,讲历史就讲历史吧,还偏要贴上“正说”的标签,似乎唯恐人们将它归入别的什么“说”中去。出版虽未明言,但稍有思维也不难想到,此“正说”其实有一个潜在的对象,就是“戏说”。这些年,历史真的成了无比温顺的小姑娘,听任影视剧作家和图书出版将各式各样的花环佩戴在头上。先是“戏说”,接着是“细说”,现在又来了“正说”。历史无言,任凭后人怎么说,而真正可怜的是观众和读,一些业内人士曾经这样描述历史剧创作和播出的现状:剧作家不拿历史当历史,历史迷不拿电视剧当电视剧,而更多的观众是在拿电视剧当历史。不知这回的“正说“究竟是借推出一个花哨的概念来引诱读,还是真的有所为而发。总之,不管你怎么说,我都不再轻信。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历史题材影视剧作有"戏说"和"正说"之分。"戏说"历史、愉悦观众与以正确的历史观评价历史、反思历史较难兼顾,分寸不易把握。"正说"走的是历史剧路子,要求创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独具慧眼、独特发现,以及艺术形式方面的独辟股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3.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影视业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近十年大陆出现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分为“正剧”、“戏说”、介于“正剧”和“戏说”之间、“诗剧”这四种类型,清晰展示了在当前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历史电视剧的多元特征。  相似文献   

4.
日前中央电视台热播了根据《史记》与《汉书》史料创作的历史剧《汉武大帝》。关于 汉武帝的生平轶事、"正说"有之、"戏说"更是不少,以下便是一则有趣的"戏说"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大众艺意在利用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宣传和普及某种意识形态,而目前的大众艺则是要在娱乐中对意识形态进行解构。故两的不同,并不在于“戏说”或“正说”,而在于对艺的社会作用和艺与生活关系的看法不同。时下的大众艺为了迎合大众,意在逗乐,而不计其他。但艺还是应起到国民精神的灯火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鉴赏》2007,(3):39-41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近年来也被高校普遍纳入了“通识”教育体系。90%的高校都开设了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但都效果平平。师资问题是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学者们向记者表示,讲传统文化,首先不能讲成戏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精髓只能自己懂了透了,  相似文献   

7.
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同时,北京电视台播放《戏说乾隆》(续)。两剧在同一时间争夺观众,“唱对台戏”,自然引出两剧孰优孰劣的争论。据说,文化层次高的人爱看《三国》,文化低的垂青《戏说》;中年人爱瞧《三国》,“老小孩”和童稚酷爱《戏说》。有许多家庭为争  相似文献   

8.
邱孟辉 《中学文科》2009,(13):89-90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人们的言论越来越自由,对文学再创造的能力越来越强,手机短信、视频、网络文章,甚至电影、电视剧,“戏说”“大话”“恶搞”“无厘头”之风呈泛滥之势。戏说皇帝,戏说历史,戏说古人。当戏说不足于构成新的感官刺激,于是恶搞便应运而生,移花接木,随意编造。一些红色经典遭到“恶搞”,许多为人们所熟知景仰的历史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9.
腹有诗书气自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对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现实状况却是“大话西游”、“戏说乾隆”等快餐文化大行其道,以致于我们的孩子对民族的古典文学,华夏的悠久历史知之甚少或是语焉不详。正是缺乏了这种厚重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0.
戏说历史     
这个时代似乎是戏说历史的时代。这几年我们的电视上充满了从清皇陵中走出来的历史人物:康熙、雍正、乾隆、慈禧……有的片名直接冠之以“戏说”,如“戏说乾隆”、“戏说慈禧”;有的纵然没有,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可骨子里仍是调侃。对此逆反,“前人之述备矣”,本不想再说什么。但看了日前《浙江工人日报》“综艺在线”消息,得知历史小说《万历王朝》的作者、著名作家胡月伟在全身心地投入到由小说改编的40集电视剧中去之际,竟然声称“对超越被视为经典的《雍正王朝》很有信心”,觉得似乎还有换个角度议一议的必要,否则这样“经典”式“戏说”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中体西用”是盛行于晚清的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在其发展演变的晚清时期,这种文化观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一阶段性特征的系统梳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对这种文化观本身的认识,同时对正确看待中西文化关系不无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元明清通俗文学中大量出现将关羽称为"寿亭侯"的现象。本文在前贤时彦的基础上详辨其非;并分析了导致通俗文学中出现"寿亭侯"现象的三个原因:(1)历史上"寿亭侯印"的出土,(2)文献中对关羽被封为"寿亭侯"的记载,(3)"帝蜀论"思想的深刻影响。此外,还详细讨论了"帝蜀论"思想与"寿亭侯"现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史并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研究的典范。他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无疑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然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14.
清初,常熟戏曲家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作品大都以政治、历史事件为题材,以邱园、嵇永仁为代表。清中叶,戏曲家的民族意识淡化,作品或者歌功颂德,或者宣扬封建伦理道德;随着昆曲的衰微,宫廷大戏的撰写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以周祥钰和王廷章为代表。清代常熟在戏曲史上的重大贡献在于保存了《古今杂剧》和《六十种曲》。  相似文献   

15.
敕建于明永乐十年的玄天玉虚宫,不仅是武当山最大的道宫,而且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宫遗址。通过玉虚宫名称的考证、风水选址的分析及建筑艺术鉴赏,对武当山玉虚宫建筑文化作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可以有很多,但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清诗的重要特征,那么群体性和文化性就成为我们研究清诗的两大基本视角,或者说研究方法。清诗地域性和文化性在清代浙派诗群诗文化活动中具有突出体现,本文通过对其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表现形态的分析梳理,告诉我们不能只立足于研究清诗作品,而要采取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才能得出符合清诗发展规律和发展事实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自它产生之日起便盛传不衰。立足文本加以解读,可发现其成为唐五代社会一个独特文化现象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红叶意象所具有的美丽而凄凉的美学特质,唐五代人好奇的心理和审美情趣,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等,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阐释,可以揭示唐五代宫女的悲剧生活以及当时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8.
分元明、清前期、清中期、晚清及近代等四个阶段,概括性地总结论述了元明清三代的《左传》人物评论及其特点。认为元明清三代,尤其是清代学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较为突出的,清人的研究不仅在当时呈现出繁荣态势,而且别具一种“专门之学”的特点,对于今天的春秋《左传》人物研究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如意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它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从汉代到今天,它的形式以及文化内涵在不断地变化中。如意从民间走向书斋,为名士、帝王所喜爱,成为装点门面的器具。同时,如意还被佛、道二教作为法器。如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一个生动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尤侗、李渔都是清初剧坛的重要人物,他们交游频繁,且以“同调嘉宾”相称,但清代文人多对二者的戏曲褒贬不一。这些不同的评价不仅缘于李渔、尤侗戏曲的个体差异和评论者的独特趣味,更多的应归因于清代剧坛崇雅黜俗的审美观念。这一雅俗之辨有其独特内涵,既是清代高压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同时也是明清戏曲文人化进程中的必然,给清代戏曲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