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儒家伦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批判继承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及合理成分, 如仁爱、和谐、尚义、诚信等精神,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企业职业道德建设,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的发展与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家庭教育始终受到历代统治者及社会大众的重视。先秦时代 ,儒家就指出家庭是国家的基础 ,强调家庭管理的好坏直接关涉到国家统治秩序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并提出儒家伦理思想的总纲领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家齐而后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于儒家伦理的讨论,需要和当今时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经过了百多年来的发展之后,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的家庭、社会、政治伦理规范和伦理观念,是我们讨论传统儒学纲常伦理体系所具有的现实伦理基础。这也是我们的讨论不同于清末民初时期伦理观念的中西古今争论之所在。对于儒家伦理,汤一介先生的伦理思想和儒学实践是我们继续儒家伦理问题探究的基本参照。  相似文献   

4.
五、早期儒家的道家化 儒家在哲学上的道家化和道家在伦理学上的儒家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儒道两家从他们的创始人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对话。战国中期以后,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里,庄子思想是一枝独秀,而稷下道家在伦理思想上吸收儒家的仁义学说及礼制文化;儒家的孟、荀则在哲学上接受道家的宇宙论、自然观。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先秦儒家的道家化乃是指儒家在哲学上的道家化,而所谓稷下道家的儒家化,乃是指稷下道家在伦理学上的儒学化。  相似文献   

5.
形塑现代中国的价值形态,离不开对传统价值资源的发掘和创造性转换,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论,具有明显的基于经验的认识论命题特色,这对于以社会伦理和修身为主的传统儒家思想体系来说,是十分宝贵的现代性转换思想资源。应该挖掘它本身所蕴涵的探究事物规律以获得真知并付诸实践的精神资源,进行扬弃,实现其合理性的重新表达。本文从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论的伦理价值、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论的认识及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立梅  高丽娟 《职业圈》2008,(14):43-44
儒家理想人格为“文质彬彬”之君子,君子要实现文质互补,内在人格与外在礼仪和谐一致。儒家传统的礼仪思想可以培养秘书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发生与中国社会的非宗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巫文化的神治逐渐发展到人治 ,再到礼治的升华 ,为儒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巫文化与礼治文化传播的不平衡性 ,决定了儒家只能发生于鲁国。鲁国浓厚的礼治传统 ,造就了道德型文化 ,对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的发生 ,使中国走向了礼治化、世俗化社会 ,避免了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宗教化。  相似文献   

8.
动画伦理重塑是中国传统伦理和西方伦理思想的交融及现代转型的延伸,也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国产动画的特殊性以及文化地域性呈现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规约。基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要求,动画创作者应坚持基本的动画重塑原则,即社会效应第一原则、伦理和动画二元对立统一原则、辩证否定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并从四个执行主体——政府、行业、创作者和公众着手,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综合变革,形成全民伦理忧患意识、文化安全的责任意识和整个业态的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9.
生命伦理指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其在由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所应当遵循践行的原则和观念。先秦时期,儒家哲学有着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生命态度的多重性。先秦儒家既"尊生""贵生",强调人生命的重要;也承认生命必然会终结;然而,又不主张轻易放弃生命。二是道德生命的至上性。先秦儒家重视道德生命,将其置于自然生命之上,又以"仁""礼""义"等为原则,用道德生命对自然生命进行引导、教化、约束和限制,充分体现了道德生命的至高无上。三是自然生命的超越性。先秦儒家以功业、道德、留名来等精神生命的永恒实现对自然生命的超越。四是生命价值的提升性。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由"内圣"到"外王"的实现过程,也是由己及人、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的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观念有一个产生、发展、嬗变的过程,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孝道观的具体内涵及意义并不完全一样。先秦时期,关于孝的论述并非儒家的发明和专利,却以儒家孝道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即使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孝的论述也同中有异。为了对传统孝观念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弘扬,有必要返本溯源,对以孔子、曾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孝道观的渊源、内涵进行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儒家诚信思想是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其在封建传统社会中用来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稳定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家诚信思想在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论述了儒家"诚信"思想的基本内涵,其次分析了儒家诚信思想现代转型的现实依据,最后提出了儒家诚信思想进行现代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聂涛 《文化学刊》2015,(1):181-184
儒家传统人文学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本目标,重点在人生实践而不是知识体系。如何在现代重建儒家传统人文学术成为中国崛起的当务之急。本文就《学记》所见,围绕为学之"道"与为学之"术"两个方面,首先应明白儒家传统人文学术的终极指向,即为学之"道"的内涵,从而通过"志""信""乐"与学不躐等、博约相济、为学次第等为学之"术"形成传统学术的正信与正见,最后开展"正行"的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1,(5):29-29
雷永强在《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焦虑中把中国落后的责任归咎于传统文化,他们抛弃了自春秋以降且一直为儒家所重的乐教传统,将西方音乐理论体系直接移植过来,解构了中国传统乐教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体系,结果造成了中国现当代音乐与传统的断裂。由于割断了与传统的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14.
张真 《职业圈》2007,(8X):193-194
从儒家传统荣辱观中吸取资源和养分,以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道德教育的方向,文章重新审视和定位了高校思政工作。  相似文献   

15.
麦金泰尔的美德伦理思想作为西方伦理学史上的重要思想,有其独到之处。麦金泰尔在批判和反思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基础上,融合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精华,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美德伦理思想体系,通过架构"实践""人生统一性""传统"三个重要概念,描绘了美德理论的蓝图。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行道德建设,美德理论对于推进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企业文化洋溢着科学、民主、先进的管理文化理念,同时也渗透着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儒家“善”、“仁”的思想,道家“天人合一”、“顺势而行”以及民族精神中刚健自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生生之谓易"--试论《易传》"天人合一"论生态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西方生态哲学的兴起及其向古老的东方文明寻求支持精神的建构取向,引发了海内外学界重估传统的思潮,传统的“天人合一”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杜维明先生曾提到,新儒家学者钱穆、唐君毅、冯友兰都认为“儒家传统为全人类作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他看来,这标志着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①蒙培元先生进而指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论’”。②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③。这些思考对挖掘中国传统思想的生态哲学资源、发扬其…  相似文献   

18.
谢永梅 《文化学刊》2015,(2):228-230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刻,儒家、法家、道家、程朱理学等思想均包含在其中。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 前言长久以来,儒家思想是安定传统社会的内在基石,而儒家思想的精华,则尤其是落实在伦理道德方面。在先秦时代,儒家思想只是众多的学说之一,在当时,诸子并兴,百家争鸣,除了儒家学说之外,还有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不同的学派,每个学派,也都以其不同的思想,相互角力,等到西汉武帝时代,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其他学派的学说,遂逐渐地消沉,只有儒家学说,受到帝王的提倡,在社会上,产生了广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儒家学说,最能符合人性,切合人情,因此,在汉代以后,两千年来,儒家学说,已经成为安定传统社会…  相似文献   

20.
儒家之道德思想禀承于周 ,孔子及其弟子已有明确的表述。很明显 ,儒家道德思想虽经孔子的发展而趋系统 ,但其思想的核心来源于周则是事实。有关这方面的探索 ,郭沫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作成《周彝中之传统思想考》①,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寻导儒家道德思想渊源 ,获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 ,它使我们可由真实之史料清晰而可信地将儒家道德观之形成追溯出来。现在我们根据出土文献 ,就儒家道德思想的结构及其所涉及的某些细节问题略作申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