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全新定位·上篇在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有四大任务:语言,思维,思想,发展。因而,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正本”、“清源”,才能“发展”。中学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品味、揣摩、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这是基础,是“本”。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坚定不移地依托“语言”这一学科本体,针对现代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状况及其思维与思想发展水平,采用既具科学有效性又具艺术审美力的方法、途径,开展语言的学习与实践,这是夯实基础,是“正本”。中学语文教学的第二大任务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  相似文献   

2.
崔巍 《语文天地》2015,(2):88-89
笔者在自身多年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一、革新教学观念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变“填鸭式”机械教学为“给养式”引导教学,让学生不再是语文课堂上被动学习的机器,而是主动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其次,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构建和谐平  相似文献   

3.
林萍 《教师》2011,(29):87-87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之一,在中学教学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中学语文教学的单元教学主要以阅读教学为主,因其重要性和难教难学性,阅读教学始终处于尴尬境地,通过调查发现,语文学习中学生对阅读这一块最头痛,平时语文测试中错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阅读理解部分,学生都把阅读理解看成是“拦路虎”。可见改革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  相似文献   

4.
王瑞刚 《天津教育》2014,(15):62-64
构建中学语文联想式教学模式,是笔者根据中学语文的学科教学特点和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规律,结合自身20余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有效教学途径的尝试,意在有针对性地改善语文教学长期“少慢差费”的不利局面,营造有趣、有用、有意义、有法、有序的语文教学氛嗣,实现以真知、牢记、活用为目的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应在“语文”这个学科范围由教师指导下从事“探究性学习”。语文探究性教学实施的方式很多,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训练与感悟。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语文探究性教学中,应该在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通过训练,提升“知识和能力”,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训练和感悟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就是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进而让学生感悟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悟式教学。所谓“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式教学是基于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而产生的,其要义是指导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我感悟文学作品,从中得到教育,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一、感悟式教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将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实践背景之中,激发中学生作为生活实践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中学生作为生活实践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8.
目前,现实生活中主流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就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激发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地推广,但是与此同时有必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探讨。因此,笔者通过以下论述对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及中学语文教学未来的创新策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针对农村中学的现状,提出应该从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革考核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对农村中学语文的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农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终身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加强农村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杜威和陶行知关于教育方面理论的研读,审视中学语文教学对中学生当前教育与未来发展重要作用并提出“大语文观”的重新定位,尝试突破中学语文教学之“教书识字、应付中考和高考”的局限,以新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本文在对大语文观的深度剖析基础上,总结其落实于语文教学的生命性、情感性、和谐性三大基本原则,并讨论了若干教学实践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朱正茂 《学语文》2011,(5):16-17
省级课题“中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研究”于2002年立项,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持续不断地探索、研究。感悟式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料。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该课题于2006年顺利结题,并于2007年获得安徽省第六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由于课题切合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们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感悟式教学模式。在感悟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  相似文献   

12.
依据新课标对中学生语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中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个发掘美、创造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文学欣赏的手法,创造审美情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将美育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对中学生语文素质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问题也逐渐被提上日程。构建一个符合中学语文教育发展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语文综合素质”包括语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几项内容。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突出了人文性。这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本题相契合的,既要学“语”又要学“文”。而古典诗词的情感教育正适应了语文人文性教育的要求,与语文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好吻合,因此,注重中学诗词的品读,感悟诗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对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流话语是在内容上关注人文,方法上强调整体感悟,而对“咬文嚼字…‘精雕细刻”式的教学,则普遍敬而远之,似乎推敲词语、咀嚼句子就是工具论,就是“肢解文章”,就跟不上语文课改的步伐了。其实,恰如朱自清、程少堂先生等所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等属于派生的任务。可以肯定地说,语文课就得“咬定语言不放松”,学习语言是母体,其他几项是包含在语言学习过程之中的。  相似文献   

16.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让中学生用"举一反三"、"循例"等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重逻辑、重抽象思维的方法让中学语文教学走入理科化、科学化的"误区"。本文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学作品和特点,分析了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文学,感受生活,体会人生。据此,本文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该走出理科化教学"误区",走一条以"阅读"为载体,以"养心"为根本,重积累、重感悟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大大调动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朱红 《考试周刊》2012,(34):39-41
行为结果骗吃未遂被拒之门外砸窗无事被认为非肇事者饱餐挨摔被推摔在人行道上中学语文的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悟和思想的启迪,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三方面构成的以人机对话形式出现的自动教学系统。该教学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共享和信息量大,这些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两个必备条件。中学语文学习,要做到课内外相结合,相比之下,课外更能决定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9.
房炳安  王光海 《教师》2019,(3):21-22
阅读和写作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文章主要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人文素养,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作文本应是最具个性品质和人文底蕴的,但是,从上世纪初语文独立设科至90年代末,中学作文教学竟然长期漠视学生个性。而理论是实践的集中体现,反映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上,就是有关“教学目的”的阐述。首先是德、智、体三方面发展,然后是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全面发展,却始终没有个性的一席之地。本文试从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作文个性长期被中学作文教学漠视这一现象进行考察归因。一、“语文工具论”拒绝学生作文个性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从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到上世纪90年代末,“语文工具论”就一直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