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佛教在华传播及其中国化是一次实施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佛教在华传播的过程中,佛教僧人面对中国本土文化和语言差异的阻碍,为扩大佛教在时间空间上的影响,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选择了依靠神异道术、依附于中国本土文化、依附于封建王权、以通俗简易之道教化民众的传播策略,这些传播策略是成功的,效果是显著的,达到了其传播佛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单向流动,在西学东渐大潮下,林语堂可算是中国当时文化逆向传播中最为成功的代表。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林语堂,他文化转型得早,完成得也很迅速,多元文化在他身上融合得很好。在这前提下,他解决了文化隔阂问题,创作时又极为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为之采取了相应的写作策略;同时他又获得了媒介的青睐,得到了媒介的巨大助力,因而取得了跨文化传播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瑰宝,其跨文化传播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现代传播学领域中的拉斯韦尔理论能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和基础,通过与成功的具体传播实践相结合,能够提炼出良好的跨文化传播策略,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些跨文化传播策略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应对传播内容有全方位的了解,深刻认同并热爱;传播内容应求同存异,强调人类共同价值;传播渠道应多元化、现代化,注重中西合作;传播过程应洞察传播受众的需求,对受众进行培养挖掘;传播效果应以受众为标、业界为标、学术为标。  相似文献   

4.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下,民族音乐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展现中国风貌、传导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不可或缺的动态因子。文章结合哈尼古歌国际传播的价值意义与现实状况,探析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实现新突破的策略,对增进世界文化互洽、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上海世博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在广度、深度和密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在即,如何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重新审视世博会的价值、探讨世博会传播的规律、阐述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利用世博会来有效推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若干策略,这不仅对于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更好地传承世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塑造和展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促进跨文化沟通、理解和合作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化传播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在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需要与中国文化传播相融合。泰国是"汉语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在泰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具有文化传播意识,充分理解文化传播的内涵和意义,需要兼具文化素养、教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在研究国情、学生、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文化传播的恰当内容和策略,从而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中国文化以"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已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但具体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却相当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他者文化传播经验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基督教在华传播中的文化适应策略为鉴,认为当前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应制定"上层路线与大众传播并举"的传播路线、以特有文化元素吸引更多的受众、利用他者文化体系进行解释,才更有利于异质文化之间的适应及以后的融入和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的冲击和媒体的市场化导向,使精英文化传播淹没在大众文化传播的潮流中。电视媒体作为中国受众接触最多的媒体,其精英声音的缺失比较突出,凤凰卫视在精英文化的成功传播和特点,对电视媒体的精英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中国文化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文章以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背景,提出要充分考虑文化交流与传播接受对象特点的精准式文化传播,探讨了精准文化传播的模式与要素,提出了依据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精准确定传播内容、依据传播客体与传播内容精准确定传播渠道的精准式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打造世界妈祖文化品牌的传播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内涵、符号体系、影响性等方面都具备了品牌文化的要素。客观分析了妈祖文化品牌传播现状,认为妈祖文化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还没有得到扩张,主要是在传播CIS系统、传播范围、传播定位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让妈祖文化品牌走向世界,进一步增强妈祖文化品牌传播的效果,提出应该统一标识系统、积极开展公关活动、注重营造品牌关系、采取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是在近代科学主义流行的历史时期步入复兴之路的。近代中国佛教界关于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有以下一些基本看法:佛教重视科学;佛法不违背科学;佛法可以与科学互补;佛法高于科学;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这些观点反映了佛教与西方一神教的差异,但基于时代的原因,当时的佛教界尚不能认清科学现象和科学精神的区别。中国佛教接受了科学主义的洗礼未必是坏事,但现代人间佛教还必须从科学主义的阴影中走出来,才有可能找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进程与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汉地佛教发展脉络的一个缩影: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即波及到了今天的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该地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清末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安徽区域佛教这一盛衰起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3.
就中国的民间佛教而言,它是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既承接了印度佛教的基本元素,又吸纳了中国民问特有的成分;是以印度佛教为基础,中外多重文明不断交往和丰富的成果体现.探析民间佛教对于研究居士佛教、精英佛教、佛教历史、正统佛教、非主流宗教等相关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仁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复兴中国近代佛教的杰出人物,对近现代代佛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杨仁山走上佛教之路的主客观原因,提出杨氏毕生虔诚信佛是个人际遇、家乡文化和社会历史等综合原因所致,并且还认为他的佛学思想的是受到其家乡九华山佛教文化和徽文化中的理学的深刻影响,以及直接渊源于佛教典籍《大乘起信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道信、弘忍禅学在黄梅的改革、发展及其特点的分析可知中国佛教禅宗在道信时期已具雏形,在弘忍时已经形成。道信、弘忍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两位极具建设性的重要人物,他们顺应时代发展,对印度佛教进行改革创新,为印度佛教中国化、大众化作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高明 《鸡西大学学报》2012,(10):116-117
佛教"持戒修行"思想主张"断尽烦恼,涅槃解脱",是贯穿佛教各个流派的核心精神,也是了解佛教思想、解读佛教文化的关键。自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尤为深远,特别是佛教的"持戒修行"思想,影响到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以古代白话短篇为例,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佛教"持戒修行"观念。  相似文献   

17.
佛法久住,离不开居士的护法。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复兴,居士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出生在皖江流域的杨文会与赵朴初,凭借着他们强大的愿与力,前者开启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后者则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领导佛教界实现着中国佛教复兴之梦。可以说,近代以来的中国佛教,启于杨而成于赵。  相似文献   

18.
曹艳春 《天中学刊》2003,18(3):72-74
佛教对中国古典小说影响深远。佛教典籍在文体形式、叙事模式、审美情趣等三个方面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正是这些相似性为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佛教在其东传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儒道二教的思想,逐渐形成既有别于印度佛教伦理又不同于中国传统伦理的中国化的佛教伦理。中国佛教独特的伦理思想在中古小说中保存的"地狱巡游"传说中有丰富细致的表现,研究这些传说对于了解佛教伦理中国化的过程很有意义。中国佛教独特的伦理思想在古代中国影响深远,有其特殊的历史作用,同时其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伦理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佛教的中国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它催生了与儒、道鼎立的中国佛教,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西汉至西晋的输入传播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其主要活动是翻译佛经、讲习经义: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是中国佛教的成长发展期,连续出现了中国佛教的两个信仰高潮;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成熟繁荣期,八宗争鸣,竞放异彩,而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五代以降是中国佛教的退潮延续期,佛教的中国化至此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