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阴阳平衡”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国舞蹈文化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剖析太极文化与我国舞蹈文化的关系以及太极文化在我国舞蹈文化中的体现,指出太极文化对我国舞蹈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创新我国舞蹈文化。  相似文献   

2.
跆拳道源于韩国,是韩国的传统国术,跆拳道太极型即是取自太极的精神,其意味着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太极八卦源于中国《易经》,是反映天地所代表的宇宙整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学术文化主流。文章对太极八卦在跆拳道太极型品势中的融汇运用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16,(5):75-78
太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太极文化的影响下,武术家以阴阳哲学的原理创编出太极拳,通过习练太极拳可以疏通经络、缓解压力、增强体质。该文通过文献研究,阐述太极文化内涵思想演变的三个重要阶段,从太极文化的演变阐述太极拳的发展及特点,旨在对太极文化及运动更好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太极学说是易学哲学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要学说。汉代易学以太极为元气,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由此太极学说也就与中国哲学的宇宙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宋明道学的创始人周敦颐继承这一学说,更提出了一个简明而系统的宇宙形成理论。而王弼玄学派易学则以虚无实体为太极,宣扬“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朱熹以程颐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说改造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又将其宇宙生成论转变成为宇宙本体论的体系。气学派的张载以“一物两体”为太极。王夫之又提出太极阴阳说,将宋明以来本体论思潮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从而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气学本体论体系,为中国古老的宇宙理论作了总结,对易道宇宙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关于旬阳县城的地貌,一直以来就有“金线吊葫芦”之说。从1988年航拍的照片来看,旬阳县城的地貌状似太极图。据此,旬阳的文化研究者提出了旬阳太极文化的建构。考证文史资料和旬阳现有的文化积淀,旬阳太极文化之说是值得商榷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太极文化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提出了普及高校太极文化的策略,即在高校中经常举办大型集体的太极表演活动,诱发大学生参与动机;长期开设太极文化运动的选修课程,普及太极知识;组建太极文化社团,宣传太极文化等策略,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实现人人参与体育运动,增进身心健康,弘扬传统名族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潘凡  赵新平 《文教资料》2014,(34):47-48
太极文化理念的产生奠定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坚实的审美基础,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造型艺术体系。作为艺术设计之一的视觉传达设计源于西方,它以精湛的形式之美和广博的内涵,渗透到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对设计家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视觉传达的设计特征、太极文化的审美特征,探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思想———太极文化理念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弘扬太极文化营造和谐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蕴含养生、健体、搏击之道,更体现了和谐发展的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形势下, 探讨太极文化,更具有积极、广泛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瑰,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学,发展于中国的道学、儒学文化,并且涵盖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太极文化以太极图形、色彩的相互矛盾关系,表达了"全息一元"和"一分为二"的宇宙观,说明了一切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太极图包含了关天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根本规律的哲学理念:在相互矛盾的对立体中追求平衡与统一,实现矛盾各方的相互包容、化解,最终使矛盾的对立各方趋向多元的和谐统一;以太极图为标示的太极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和文化观念等,为太极拳运动实践提供了思想依据。太极拳作为表述中华太极文化的生命形态或典形载体,太极图示所表达的哲学思维和文化观念应是其核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论太极柔力球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太极柔力球本质特征和技术特点的研究,着重发掘其东方化意蕴和中国传统体系思想,为东西方体育化交融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理学》在概念上,对宋明理学有的直接继承,有的采用名称而改变用法,也有的是冯友兰的创造。这些概念通过应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辨析后可纳入“有”、“无”范畴,从而作为对《新理学》中四组命题分析的基础。这四组命题准确全面的分析反映了冯友兰的本体论思想,体现了他对宋明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有深远的影响。艺术创新源自传统。从混沌理论的视角看,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创新有重要的影响;是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一个要因;也是把中国特色现代艺术设计推向世界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13.
原生态的词源意义表示一种历史上与现实中生活的真实状况,而原生态在时间意义上不可能回溯,在它的论证背后表现了一种文化心态的复古性。当下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更多包含历史的想象与观光旅游的经济驱动性,代表了文化危机中人们的某种悲剧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素质全面培养的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中,可以把太极拳作为大学生体育课的必修课内容。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太极着拳的同时,学习宏扬太极拳国粹文化,提高他们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国学的基本内容是经、史、子、集,国学的基本精神是民本意识、良知实践,国学实践的至境是真、善、美。国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引领"马克思"与"孔夫子"共存共荣的思想文化现象,当代语文课程完全具备了这些条件。国学教育的语文课程化,就是通过培养青少年的中华信仰,发展青少年的良知情感,塑造青少年的中华人格,崇尚承载国学文化的中文尊严,在有国学知识内涵、有思维建构过程、有审美体验活动、有言语产品生成的中文实践中,把中文道路延伸向五洲四海。  相似文献   

16.
近二十年来,学界关于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地位;(二)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三)刘少奇关于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四)刘少奇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但学界对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表现特征及刘少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与该民族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及所处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它也是建立在一定生活基础之上的。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人们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离开饮食文化来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得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的。理性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找出它的基础部分,这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极其珍贵、极为丰厚的历史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区域性的民族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伦理文化。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及影响进行探析,希冀激起关心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境,究其根源是受我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混沌美"的审美趣味的分析,试图折射出我国传统艺术与人们的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和心理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根源的角度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实质与方向性问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传统辩证思维智慧,其现代化转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