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曾经的语文课堂,是以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主线,以学生顺利解答这些问题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志。提问的权力在教师的手中,学生是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与思考的。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把质疑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  相似文献   

2.
康永军 《天津教育》2014,(23):110-111
在教学中,教师都希望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很多时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设计的问题比较乏味,学生没有兴趣;设计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认为思考毫无意义;设计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没有可质疑的内容;设计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不知道思考的方向;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无法进行思考;设计的问题过多,在课堂上就是教师不断提问,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学生难以应对甚至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的思维往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那种“一问一答”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往往把学生当作应声虫。长期下来,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发展。因此,对于新一轮的实验教师,不能再包办一切,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在“导”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所创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要有创新,哪怕并不完善,也要给予鼓励,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学普遍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是当前中学教育的一大重要问题。因此化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上学生思维只能跟着教师转,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余地,不懂得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没有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陆钦基 《新疆教育》2013,(3):100-100
农村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落后,导致了农村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却得不到关注。需要我们老师多关注问题学生,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和宽容心,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从人格上尊重所有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才能更好的转化问题学生。  相似文献   

7.
王渊 《中学生物学》2008,24(4):9-10
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设计,使其中包含了要求学生学习解决的问题,并且包含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线索,从而在注意、兴趣、思维、情感、态度多个方面都吸引或激发学生,为实现有效地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造地发现问题和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桂玲 《山东教育》2002,(34):46-46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但是使学生获取基础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一、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不仅给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注意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如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我问学生:“看了这句话后,你们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举手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为什…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2008,(1):149-150
目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学生过重的作业量问题,因其占据了学生宝贵的、有限的课余时间,造成学生疲劳、家长陪读的被动局面,而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我们看来,负担过重是无法提高教学质量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终身发展的本领。那么中学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科学“问题性”教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提出问题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采用问题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学生科学学习中提不出问题,围绕问题性教学的显著性标志,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对探究性教与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按学生的思路来进行教学。教学中要重视的是真正来自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那就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就仍然是教师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如在《燃烧》一课中,教师点燃沾了汽油的棉球,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继而问:“你有什么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提出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想法,实现了教学目标向学生需求的转变。学生在…  相似文献   

13.
林建民 《广西教育》2013,(45):16-16,46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一书中写道:“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这段论述正切中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要害,即学生在课堂中学什么和怎么学,是关系到课程目标的确立问题。  相似文献   

14.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他已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可以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对事物就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看法,会进行质疑,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才会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15.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要在“还”字上动真格的,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中国的教师大多是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而美国的教师却不这样理解,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  相似文献   

16.
第一步:通读教材,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包括注释、阅读材料、活动设计等。由于是复习,教材内容学生是了解的,学生已经失去了新鲜感。虽然知识已经遗忘,但教材本身已经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促进学生阅读,老师要不断地变化角度,提出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更要鼓励学生善于自己发现问题。为此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你阅读教材之后,有没有发现自己以前从没注意过的问题?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让学生从发现问题的角度去阅读教材,避免了阅读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一、转变观念,顺应教学新要求 正如品一杯咖啡,味道苦不苦,要看是不是加了糖、加了多少糖,而是否加糖、加多少糖,又取决于口味、心境之需要。教学亦如此,课堂首先应满足的是学生的需要。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而展开,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程度,学生暴露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从学生提出问题自点入手,进行了相应的心理分析;然后从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讨论习惯,设立数学活动课等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9.
初中学生解物理计算题,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的制约,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很大:物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物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了,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把问题的难度分解,将一个大问题变成若干个梯度较小的问题,使问题的难度逐渐增大,可鼓励学生尽量多地解决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20.
新的课改理念的实施,给了学生们广阔的发展空间,课上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给教师把握课堂带来了不少麻烦:有的教师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干脆视而不见,不给学生举手提问的机会,或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理不睬或搪塞过去;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一一回应,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难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落实:更有个别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强,教师随着学生的问题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探讨的问题越来越与本节课的知识不相干。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教师要高度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课堂感受来进行。但是,如果对课堂上有着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经验、认知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学生所提的问题都一一回应,课将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